临门一脚 - 古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16-11-12 10:55: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古诗词鉴赏(10分)

(1)典型题例

1.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201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答案:乘兴而往 怅惘不遇 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3.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2)审题提醒

审题目,审作者,审注释,审题干

1.审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题目即诗词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1)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思念之情; “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2)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次”,意为临时驻扎或住宿,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

(3)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如《蝉》(虞世南),咏物诗,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城东早春》(杨巨源),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2.审作者

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基本经历、诗歌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1)知人

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客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王维: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多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高适、岑参:多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刘禹锡、杜牧: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2)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李清照经历了亡国失家的人生打击,所以她的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

3.审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4.审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审题干中关键问法:“赏析”、“分析”、“简析”与“概述”、“概括”有别。要避免“把概括当分析”、“画蛇添足”等问题。

(3)解题提醒

1.循问作答,不漏步骤:保证每问必答,不扣步骤分;同时,问题本身有时就是答题的思路。

  2.先总后分,条分缕析:拟写答案时,一般先按问题要求写出答案要点,然后再具体分析。

  3.站在“高处”,表现“专业”:既然是“鉴赏”,不是“介绍”,就不能对诗词内容只作简单的分解,应站在一定的高度,选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分析诗歌的内容。

  4.思路清晰,语言简明:答题时,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语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措辞应简明扼要,准确流畅,切忌拖泥带水。

5.突出重点,不蔓不枝:诗歌的妙处或运用到的手法有两种以上时,须认真比较,一般情况下确定最主要的一种或两种进行赏析即可,以免分析不透彻。分析手法时,不必旁征博引,左勾右连,应就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寻找答题的落脚点。

(四)常见错误

1.审题失误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2.手法误认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例如:

  石头城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作者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同学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对策: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参考:(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3.积淀先入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家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还是有限的。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气的误区。例如:

  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道题正确答案:“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但是有许多同学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而对写“黍离之悲”的古诗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时想不起来,就“积淀先入”了。

  第二道题正确答案:“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有的同学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伤今的诗库存太少。

  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对策:

  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供大家参考。

  ()古诗中的时间观念

  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茫不安;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好景不常

  ()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2.“满地芦花和我老”类——悲秋主题;3.“人生看得几清明”类——伤春主题

  ()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1.“荣名以为宝”类——自警自励;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3.“思为双飞燕”类——爱情主题;4.“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5.“为乐当及时”类——珍惜时间;6.“纵浪大化中”类——自我超越

  ()古诗中的历史智慧

  1.“无情最是台城柳”类——吊古伤今;2.“旧时王谢堂前燕”类——富贵难保;3.“商女不知亡国恨”类——亡国之忧

  ()古诗中的政治观念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阶级对立;2.“一将功成万骨枯”类——反战思潮;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思亲主题;4.“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

4、挂一漏二

  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失分。例如: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题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第二题正确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这道题容易“挂一漏二”。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而漏掉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第一问,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其实结合注释细细揣摩最后两句就可以体会到。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③,漏掉了化用典故。

  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有一种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容易只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其实还要从题目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

  对策:

  做古诗鉴赏类题时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别的意味,是不是还没答到位。还要加强积累,多阅读和训练,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写作背景,读懂注释,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

5.思路紊乱

  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但是还有一种题目很单一却易出错。先看例题:

  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青门,长安东南门。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

  正确答案: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在这道题中,“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还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大家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

  对策:

  通过研究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分析就可以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题答案中的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

6.比较粗疏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例如: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往往从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我们平时要多练习。

  对策:

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其次,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有景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再次,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异同类试题就难多了。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语言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揣摩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5)答题方法

1.形象类题

1)设问方式: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题方法:用几个四字短语直接概括,有几点答几点,不必分析。

2)设问方式:某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答题方法:“某联刻画了一位××××、××××的诗人形象。”概括形象特点的词一般不少于2个。

3)设问方式:词(诗)中××句(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先结合诗句逐句分析,再概括为“刻画了一位××××、××××主人公形象”。

2.语言类题

1)炼字题

设问方式:①有人说“×”用得妙,结合全诗简要赏析。②简要赏析×句中“×”字的妙处。③“×”字历来被人赞赏,请简析。

答题方法:先解释该字的语境义,再放入句子中描述其表层意义,最后结合情感揭示其深层意义。

设问方式:×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题方法:先找出该字,再按“先解释该字的语境义,再放入句子中描述其表层意义,最后结合情感揭示其深层意义”步骤答题。

2)炼句题

设问方式:①“……”(句)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说说你对结句“……”的理解。

答题方法:先结合语境阐述表层意义,后结合情感揭示深层意义。

设问方式:①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结句。②请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通过描写……情景(环境),揭示了……,并暗寓(突出)了……的情感。”

3.技巧类题

设问方式:“……”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答题方法:直接明确手法,不必分析。

设问方式:请赏析×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方法:先明确写景的艺术手法,后简析其在诗句中的运用。

设问方式:×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题方法:表现手法+句中运用+内容+情感

设问方式:简析上阕(下阕)写景、抒情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题方法:分别答:写景手法+句中运用;抒情方法+句中运用。

4.思想情感类题

设问方式:①×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直接概括为:“表示原因(或对象)的词”+“的”+“表示感情的词”。一般有几分就写几点。

设问方式:请简要分析诗中作者情绪变化的过程。

答题方法:按诗歌先后顺序逐句分析概括,用连接号连接。如: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6)知识链接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2.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1)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贞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正直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凄凉悲伤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清高 坚强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冰清玉洁

兰:高洁                 

莲:纯洁 表达爱情        

牡丹:富贵   美好

丁香:愁思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草: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哀怨 思归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鹧鸪:离愁别绪 旅途艰难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羁旅伤感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寒蝉:悲凉 生命衰微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4)风霜雨雪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5)其它类

玉:高洁  脱俗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7)考前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 ①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

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5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

答:

2)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条)(3)

答:

3)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答:

“考前训练”参考答案:

1.(1)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3分,每点1分)

2)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4分,每点2分)

3)陈诗扣“览”展开,览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2分)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2分)

2.(1)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2分)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1分)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3分。意思对即可)

3)没有。(2分)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了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作者失意后的豁达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3.(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1分)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1分)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1分)

2)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炼字题,要注意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结合文本内容可以抓住“衔”“漫”等进行赏析。)

3)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而美丽,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漫”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可从写景上的炼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6f421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78.html

《临门一脚 - 古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