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6-28 06:58: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苫:用草编的席子。顾:但是。盈:满。豕:猪。移时:过了一段时间。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两狼之驱如故________

野有麦场________

直不能屈________

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

B. 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

C. 屠暴起,刀劈狼首      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狼所逼      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B前者其中,后者代D前者,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只是。:罢了。:离开。:却,但是。: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春往而冬________

________

2)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反:通假字,动词,通,返回;得: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1,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节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节选自《世说新语》)

太丘舍________

而去________

下车________

与诸小儿游________

取之________

大人问其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诸儿竞走取(代李子                             B. 信然(代李树

C. 人问(代王戎                                       D. 由是宗族奇(代孔融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B.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C.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D.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

2B

3C

4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动词,离开;委:动词,舍弃;尝:时间副词,曾经。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取之信然: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不是李树,B项错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所以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期、无信、无礼、此必等字的解释。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机智聪慧,能言善辩。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真是聪明过人。

故答案为:(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B;(3C;(4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转折)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君:您;家君:父亲:期:相约;此必苦李: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相同点: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炳烛:点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恐已________

盲臣敢戏其君乎________

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安、戏、孤、岂等字要准确翻译。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年龄大了学不好;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多,繁忙顾不上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成语: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本文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是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的结论,而吕蒙之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比如: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或者: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阅读感受的能力。点评: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要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故答案为:(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晋平公)年纪大;(吕蒙)事务多。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答案: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附参考译文】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5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师,学习。

1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法令,制度;方法,做法;效法,仿效;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

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陈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的信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6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虞()人:侍卫。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 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 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 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1B

2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分析】(1A期(第一个):约定。C顾:回头看。D去:离开。故选B

2)第句中,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约定;日中:中午。第句中,虽:即使,不能理解为虽然;期:完成约定。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第句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第句要把可不调整成不可

3)甲文讲友人不守信用,连一个小孩子都瞧不起;乙文讲魏文厚讲信用的故事,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因此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两个故事告诉的道理也是如此,当然也可围绕诚信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而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尊君在

诺,期返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陈太丘与友________

而去________

故人来,与之食________

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                        B. /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shí

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3C

4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应读作“fǒu”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

2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应解释为约定。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应解释为丢下、舍弃。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应解释为才。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日中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

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午;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连词;挽留;:吃饭。

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

8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孤往者为邺令________

孔子亦不周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这篇文章与课文中元方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曾经;学习、效仿

2)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3)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尝:副词,曾经;师:动词,学习、效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绥、以、抚、仁。 句意是: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曾经;学习、效仿;

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师:动词,古今异义词,学习、效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抚之以仁是倒装句,应调整为以仁抚之的意思。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本题中,从文中可知元方面对的是身份地位都很高的袁公,而袁公的问话带有一种自负,而元方举孔子和周公的例子正是以古喻今,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夫君子之________

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本文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案】 1)指操守、品德;增长才干;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放纵懈怠

2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3)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指操守、品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淫慢”“险躁”“”“”“等字的翻译。

3)考查论述的内容和方法。内容: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方法: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述了静的重要性。

4)先找出名句,再谈名句的含意和作用。特别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名句的意义。

故答案为:(1)指操守、品德;增长才干;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放纵懈怠

2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3)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人不知而不________

博学而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自圆其                        B. 与朋友交而不/半疑

C. 而知新/马无亡而入胡                               D. 昼夜/太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后者说法B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寒雪日内________

俄而雪________

撒盐空中差可________

2)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第一句话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B. “公大笑乐中的笑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的意味。

C. “柳絮一喻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有深刻的意蕴。

D. 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答案】 1)聚集;急;相比

2(谢太傅)兄长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来。”②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3B

【解析】【分析】(1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集:聚集。句意为: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句中重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凭借。句中重点词语有:俄而,不久。骤,急。

3B项,公的大笑是善意的,不是讽刺,此处展现的是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故选B

故答案为:聚集;急 ;相比

⑵ ①(谢太傅)兄长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来。”②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⑶B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主簿:官名。狱:案件。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________

陶后有闻________

转运使王逵深治之________

将弃官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北宋;哲学家

2)多;少;想要;离开

3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解析】【分析】(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如题中的鲜(少)”“去(离开)都是古今异义词,要跟现在的意义区分开。

3句关键词是独(唯独)”“染(沾染)”“妖(娇艳)句关键词是莫(不),同时这是一个判断句,要按照判断句式译。

4)考查的象征义的理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象征的定义,联系语境,找莲和君子的相似点,还原出君子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长在污泥和清水中,却不被污泥沾染,也不会显得妖艳,就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说莲中间贯通,外表挺直,不长藤蔓,不生枝节,则象征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香远益清象征美名远播的品性;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解答此题,要结合周敦颐的有关事迹:快速准确久拖不决的案件,说明他断案如神,能力过人;为了不草菅人命,和酷悍的王逵据理力争,说明他刚直不阿,尊重生命。

故答案为:北宋;哲学家;

多;少;想要;离开;

⑶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3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根。虚受:虚心接受。: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可爱者甚 ________

陶后有闻________

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________

空以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种植,栽培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和下文的皆为孔子弟子。说:谈论。化:融为一体。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香远    则商也日                                       B.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钱不湿

C. 水陆草木    一老河兵闻                            D. 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康肃公

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A.前者更加,后者进步,长进B.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C.前者助词,后者代词,指讲学家说的话。D.前者品行高尚的人,后者擅长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译为: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此题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沾染(污秽)。:洗涤。清涟:清水。:妖艳。:在一起。:比得上。

4)在解读时要能从甲乙两文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如乙文可分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一句,谈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

故答案为:⑴B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⑶ 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译文】

    (一)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15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斯是陋室,惟吾德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 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德行美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

(2)本题为重点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上:动词,长到,蔓到。入:映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并没有表现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故C错误。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故答案为: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⑶C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的描写,相关的语言和情节,要仔细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314d7f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e.html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