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商业逻辑全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蚂蚁集团商业逻辑全解析
成长、壁垒与掣肘






1.流量入口对货币化能力的限制,蚂蚁金服商业逻辑总览
1.1.高频带低频,三大业务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公司的业务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及创新也与其他三大块构成。2019年收入水平达到1206.19亿元,同比增长40.71%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主要包括商业支付、消费者提现、转账、信用卡还款,以及与信贷投资相关的金融交易等交易流水的抽成,体现为手续费收入。其中提现和信用卡还款,公司收取款项总额的0.1%;而金融交易主要存在于蚂蚁集团内部的支付结算,在合并报表上基本抵消;构成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主要组成部分的是商业支付,指消费者在使用支付宝进行交易时,公司向商家收取的支付手续费。



2019年,蚂蚁集团全口径(包含商业支付、个人转账、信用卡还款,以及与信贷投资相关的金融交易等)支付流水111.1万亿元,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数字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01万亿元,公司占比高达55.27%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包括理财科技业务、微贷科技业务、保险科技业务,实质上是通过精准数据和科技手段,为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匹配目标客户。公司主要发挥推荐和导流的作用,并不承担其中的违约风险。
而创新业务主要包括区块链和数据库服务。


1.2.蚂蚁集团利润构成与公司战略:支付业务牺牲盈利换取流量入口,平台业务是盈利来
此外,我们可以根据蚂蚁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上披露的分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依据下图不同业务线条中分子公司的构成,计算出各个业务线条的盈利情况。



根据这个计算结果,我们发现,虽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三大业务均呈现高利润率,但营收达519亿(2019年)、占公司收入比重43%的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部分却是负利润。这里其实就是公司为获取和留存用户而做出的牺牲。微贷、理财和保险虽然利润率高,但却是低频业务,用户难以形成使用粘性,因此需要支付这种高频工具培养使用习惯,从而支付成为了整个金融生态的入口。



但第三方支付是典型的双寡头市场,公司面对来自微信支付的激烈竞争,由于支付宝在用户体量、使用频率、用户时长等指标上,相较于微信均不占优势,而商业支付又是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重要入口,因此蚂蚁集团不得不以较低的支付费率维持较高的商户渗透率,丰富支付场景,带动用户端的使用和资金沉淀,从而为消费信贷、金融理财等业务导流,由于这部分业务利润率较高,因此可以带动公司整体业绩的增长,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所以,蚂蚁金服本质上是牺牲了支付业务的费率和这块业务的盈利换取了流量入口,建立了深厚的护城河。


所以,在研究蚂蚁集团的单用户市值时,由于获客和留存方面的激烈竞争,我们应当考虑支付业务无法变现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基于我们上述的分析,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已经成为蚂蚁集团整个生态中增速最慢的业务。但支付业务本身依然具有发展空间,而且是非常具有业绩弹性的生意,一方面在于支付费率的提升,多提的费率基本都是税前利润,另一方面在于商业支付流水规模的增长,其在商户端的渗透和消费者对现金与刷卡的替代上依然还有空间。所以商业支付具有“量价齐升”的逻辑。对于蚂蚁集团来讲,需要与微信支付形成默契才有提升费率的可能,到

时将打开公司另一个业绩增长点。下面我们就来逐步分析支付业务“价”的提升和“量”的空间在哪里。


2.商业支付如何“量价齐升”
2.1.支付业务“价”的逻辑:渠道体系、费率水平和收入确认
商业支付的官方费率主要分为两类(还有其他类别,但多属于消费者不经常遇到的目):实物商品费率0.6%,虚拟商品(例如游戏、直播)是1%,但微信支付和蚂蚁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折扣和补贴。根据推广渠道的不同,费率的折扣和补贴也不同,接下来,我们根据公司不同渠道的推广方式进行说明。2.1.1.线下渠道体系简介
首先是线下推广,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推广方式主要有三种:直连、一般服务商渠道和银行渠道。
直连是指微信和支付宝自建团队进行商户拓展,并与商户系统直连,交易流水直接在商户与微信和支付宝之间流动,没有第三方参与分成;
一般服务商渠道就是与拉卡拉、收钱吧、二维火等服务商合作(多为聚合支付),进行商户拓展,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微信、支付宝通常也是与商户直连,服务商是推广的媒介,在商户端发生的交易流水不经过一般服务商,但流水发生后,服务商可以获得返佣;银行渠道,银行也是服务商的一种,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银行负责拓展商户,并与商户直连,微信和支付宝再与银行相连,这种模式下发生的流水首先会经过银行,银行扣除分成

部分后,剩余资金分于微信和支付宝。
2.1.2.线下渠道中不同服务商体系对应的费率情况,银行渠道最为强势从微信和支付宝的角度讲,三种渠道对应的费率及收入确认方式也略有差异。


首先,直连商户按照流水体量的不同分为一般商户和战略合作商户,战略合作商户通常费率较为优惠,但一般商户基本为0.38%的行业费率水平。微信支付线下直连商户较少,服务商推广为主,支付宝线下直连商户占比较多;
一般服务商渠道上,微信和支付宝基本按照0.38%的费率向商户收费,然后再向服务商返佣,返佣多位于0.18%的水平,相当于二者可以获得0.2%的收入分成。但服务商未必仅靠返佣为生,金融信贷服务、流量SaaS分析等反而是利润率更高的业务,于是就有少数服务商愿意通过自身补贴的方式将商户的费率降为0,以此对商户产生粘性,通过附加服务获取利润;
而银行是最强势的服务商,过去微信支付之所以能在支付宝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奇袭成功,银行渠道功不可没。微信和支付宝给银行渠道的成本费率要低于一般服务商,不同于一般服务商合作模式,银行会直连商户,流水先经过银行,银行扣下属于自己的分成后,再将剩余资金打给微信和支付宝。我们看到,在与一般服务商合作时,扣除返点后,微信和支付宝可以获得0.2%的收入分成,但是在银行渠道上,二者可以从银行获得的费率一般在0.15%甚至更低。

2.1.3.线上渠道费率情况
线上渠道都是直连商户,中间通常不存在服务商,按照流水体量的不同也分为战略商户与一般商户。对战略型客户,如腾讯对美团、拼多多,支付宝对淘宝天猫,所要求的费率也非常优惠,甚至接近支付业务的成本费率。我们可以从拼多多、美团的财报以及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关联交易规模中算得二者的费率水平。如下图所示,三个平台的费率均远低于官方费率水平,其中美团略高于前两者,这与最近美团下架支付宝事件相印证(王兴曾回应微信支付给美团的费率比支付宝低。这与二者激烈的业务竞争有关)。


对于线上一般商户,微信和支付宝基本都按官方费率收取费用,即实物商品0.6%虚拟商1%。通过网页、app、小程序、公众号等线上化手段进行的支付都是线上支付,疫情期间,众多线下企业为延展业务,通过小程序进行商品销售,线上支付占比也迅速增大。2.1.4.非常规性优惠政策:“蓝海行动”vs“绿洲计划”
除了上述一般推广方式外,微信和支付宝也会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行业进行定向补贴。2018年,支付宝实施“蓝海行动”,对于餐饮行业商户,加入蓝海行动的商户享受0率的优惠,同时蓝海行动的服务商可以按照流水收取0.2%的返佣。腾讯迅速跟进“绿洲计划”,以同样的优惠抢占市场。这对于微信和支付宝而言,相当于支付了0.4%的补贴0.2%费率减免,0.2%的服务商返佣)。正是因为支付宝为抢占市场份额推出的大规模补贴计划,蚂蚁集团2018年收入虽有增长,但净利润出现显著下滑。2019年,行业竞争趋缓,两大巨头补贴逐步缩减后,公司的净利率显著回升。



2.1.5.综合费率实际远远低于官方费率,费率提升具有显著空间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业务的整体费率远远低于官方费率,即使对比储蓄卡刷卡消费0.6%的手续费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支付业务对两家公司利润弹性的体现未必要求商户端绝对费率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探讨了不同推广体系下微信和支付宝所能获得的收入费率水平的差异,其中银行服务商体系的收入费率最低,一般服务商其次,直连最高,当前即使将银行体系下的商户逐步转移到一般服务商和直连体系下,也能带来公司平均费率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
当前两家公司在竞争上采取的策略不同,导致业务增长的逻辑也有差别。蚂蚁集团战略上通过压低费率获取高频流量,为消费信贷、金融理财等高利润率业务导流。而微信支付基于微信的用户粘性,在费率的逐步改善上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我们将在后文进行分析。2.2.支付规模的“量”增:商户渗透与用户增长
除了“价”的提升以外,还有“量”的逻辑。交易流水的增长一方面来自商户端的渗透持续,另一方面受益于使用人数的上升。
2.2.1.支付宝商户端渗透率高,扩展空间有限,微信支付仍有空间
截止2019年底,中国个体工商户约8500万户,当前支付宝已经渗透8000万户商家,94%的渗透率,几乎占据了每一位商户的收费系统;微信支付截止2019H1,拥有商户5000万户,商户渗透率约60%,依然有一定的可渗透空间。广泛的商户拓展意味着丰富的支付场景,这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增加用户使用频率的关键因素,拥有更多的使用场

景才会具有获得更多的绑卡人数,以及更高的使用频率,这种双边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迁移。这就让后来者通过用户补贴扩大份额变得非常困难,也因此使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具备了深厚宽广的护城河。2.2.2.用户端依然具备上升空间
总体来看,商户端的渗透率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拓展的空间已较为有限。但是用户端的使用人数依然具备足够的提高空间。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止到2019Q3,支付结算工具的月活人数为7.2亿人,同比增长9.8%,相对于同期微信11.51亿月活,渗透率62.6%,随着绑卡人数的增长和用户使用频率的上升,用户端将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我们可以从消费支出的角度研究用户端的增长,根据益普索咨询的相关数据,截止2019Q3,第三方支付在消费者生活开销中的占比约为61%,依然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之中,移动支付方式对现金和银行卡的替代将推动用户使用频次和绑卡人数的提高,是用端增长的重要引擎。
2.3.支付宝vs微信支付:详细拆解腾讯金融科技对比蚂蚁集团战略差异
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蚂蚁集团与微信支付业务逻辑上的差异,我们首先对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进行拆分,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2.3.1.微信支付业务收入规模的测算
我们已经在《腾讯控股:巨人的进击,互联网分析方法论及被市场忽视的货币化能力提升》一文中详细拆解了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收入构成。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四大块,一块是理财通,主要是卖基金产品产生的销售收入和后端管理费分成收入。第二

块是微粒贷的贷款导流收入。第三块是备付金利息收入。第四块是商业支付收入。


我们根据上图所示的计算方法对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中支付业务和非支付业务的营收情况进行测算,如下图所示,我们刚才提到,2018年支付宝和微信相继推出“蓝海行动”和“绿洲计划”,行业经历了激烈的价格竞争,但是根据我们测算的收入情况来看,腾讯支付业务的增长情况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即使在2019年,费率优惠逐步退坡的阶段,微信支付的收入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因此,微信的用户粘性为腾讯支付业务提供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2.3.2.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笔数与单笔业务的盈利能力
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布的“客户投诉与风险事件处理情况”中交易类投诉的数量和占

比,我们可以计算出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笔数的大小。


结合最近3年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计算出日均交易笔数的历史数据。基于此,便可以计算出微信和支付宝处理单笔交易时所能产生的收入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二者处理单笔交易所获得的收入呈相反的走势。微信支付的单笔收入持续增长,由于消费者单笔支付金额受收入水平及消费支出习惯的限制,短期难以快速提高,因此主要反映了费率水平的逐步提升,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毛利率的持续提高也能作为佐证;但支付宝却保持稳定,经历2018年的激烈价格战后,单笔创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也反应了公司将支付作为流量入口的战略执行。


市场普遍认为,移动支付作为双寡头市场,其参与者费率的提升必然会受到竞争对手的限

制,如果支付宝的费率不提升,微信支付的费率也不应该有上涨,否则会丢失市场份额。但是我们看到,微信支付既实现了费率的提升,又维护了市场份额(下图),核心原因在于微信的用户粘性。费率变化主要在商户端有感知,而消费者对此不敏感,微信的使用习惯和打开状态更适合进行支付操作,由此导致微信在消费者端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支付宝不得不采取差异化的战略,通过低费率保持市场份额,然后通过高利润率业务进行变现,最终形成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


2.3.3.支付业务的盈利弹性
相比于信贷业务和金融理财,支付业务的毛利率水平较低,但支付业务却是其中盈利弹性最大的业务,我们上文已经得出2019年微信支付的交易笔数为5508亿笔,按照单笔金100元计算,流水体量为55万亿元,根据腾讯财报披露情况,2018年商业支付占比即已超过50%,我们按照201952%的比例测算,约29万亿的流水规模。也就意味着,商业支付费率每提升万分之一,腾讯就将多获得29亿元的税前利润,腾讯2019年归母净利润933亿元,这将带来约3%-4%的利润弹性。
虽然蚂蚁集团在费率上受到流量因素的掣肘,但在微信支付减少补贴时,蚂蚁集团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蚂蚁集团的销售费用曾在2018年达到473.5亿元的高峰,销售费用中主要由支付补贴构成,当年“蓝海行动”及其他大规模补贴措施造成了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也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水平创下近年最低,扣除口碑股权转让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甚至达到-197.63亿。但2019年开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纷纷缩减补贴,可以看到蚂蚁集团的销售费用及补贴情况也出现明显的下移,此后销售费用继续减少,2020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和补贴额同比分别下滑41.8%49.3%,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也因此而快速上涨。蚂蚁集团归母净利润的变化充分展示了支付业务盈利弹性的大小。



3.微贷科技平台:数据资产让金融更普惠!
3.1.微贷商业模式:数据体现核心价值,赋能传统金融机构
蚂蚁集团目前微贷业务的核心产品包括花呗、借呗、网商贷。其中,花呗为使用体验类似于信用卡的消费贷款,借呗为互联网现金贷,网商贷则为小微贷款。
花呗:我国第一批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所提供的数字化无抵押循环消费信贷产品(使用体验与信用卡完全一致),用户通常是年轻的互联网达人,普遍因为没有信用卡或信用额度较低而存在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和信用卡类似,花呗为消费者提供长达40天的免息期,消费者可在消费当时,或在免息期后选择以312个月的期限进行账单分期还款。目前,花呗生息部分的日利率最低可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截至20206月,花呗用户的平均余额约2000元。
借呗:本质为互联网消费现金贷,用户主要是在蚂蚁平台上积淀一定信用记录的花呗用户,借款目的通常针对进行较大额消费时使用。目前,借呗日利率最低可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

网商贷:本质为小微或个人经营性贷款。蚂蚁集团2010年起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识别并满足小微经营者的融资需求,帮助他们更易于获得小微信贷服务。用户包括淘宝和天猫上的商家、使用支付宝的线下商家等,并服务于三农用户群体。小微经营者能够获得普惠、灵活的融资方案,信贷产品通常金额较小、无担保、期限灵活、利率较低,且可即时得到放款。目前,蚂蚁联营的金融机构网商银行及合作金融机构促成的小微经营者贷款一般日利率最低可至约万分之一,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三左右。截至20206月,有超过2000万小微经营者用户通过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信贷。


蚂蚁微贷业务凭借上述核心产品在近五年实现高速扩张,并成为集团最重要的利润贡献来源。2020年上半年末,公司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贷款余额已增至2.15万亿元,其中网商贷等小微贷款合计4217亿元,其余为消费类的花呗、借呗贷款。
微贷科技平台上半年实现收入285.86亿元,同比增速59.5%,占数字金融科技平台62%2017年末为56%),及集团总营业收入的39%。从利润贡献角度,如果将微贷务直接相关的四家子公司净利润简单相加,2020H1合计实现约112.24亿元净利润,此估算微贷业务占集团归母净利润的比例约53%



商业模式角度,蚂蚁微贷业务目前自营投放贷款(通过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占比非常低,20206月末已降至1.68%,其余贷款则通过ABS转让、与金融机构合作放贷等业务模式运营。目前,与金融机构合作放贷的规模占比最大,其中主要以联合贷款和助贷两种模式运营(网商贷等小微贷款仅有联合贷款模式)。
①联合贷款模式,即互联网平台与合作金融机构(中小银行为主)共同按一定比例出资,出资比例的理论范畴可能从1%:99%50%:50%不等,但由于互联网平台承担了客户引流、客户风险及定价评估、贷款管理等流程,那么对贷款收益的分成比例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出资比例。
②助贷模式,则是互联网平台完全不出资,只负责客户引流及风控评估等。






目前蚂蚁花呗以联合贷款为主,而蚂蚁借呗中联合贷款和助贷模式共存,助贷模式的比例在持续提升。纵观蚂蚁微贷业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借贷商业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自营贷款、ABS出表、联合贷模式、技术输出为核心的数字助贷模式,在四个阶段中,蚂蚁集团都是典型代表,引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与监管机构共同推动了产业发展。阶段一:自营借贷模式是蚂蚁花呗、借呗业务早期的商业模式,基本类似于商业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的表内零售信贷业务,互联网企业依托旗下的小额贷款资质或消费金融牌照放贷款赚取利差。但是,自营模式如果以小额贷款公司为牌照资质,则天然面临资本约束,业务规模无法高速扩张,例如,蚂蚁所在的重庆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权益乘数上限为3.3倍,意味着自营贷款规模无法突破资本净额的3.3倍。
阶段二:旗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ABS实现贷款出表,是蚂蚁集团2016~2017年规避监管对表内杠杆限制所采取的创新措施,同时也构成一种更便捷、成本更可控的融资方式(相对标准化)。但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融入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后计算杠杆水平”。自此,小额贷款公司通过ABS“表内转表外、规避杠杆限制”的路径被限制。



阶段三:ABS出表模式受到限制后,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巨头发挥创新能力,互联网借贷的联合贷款模式应运而生。联合贷款模式有两大优越性:
①理论上跨过了“金融杠杆”限制,因为金融机构的出资由金融机构自行负责,互联网企业不提供任何“兜底”。但由于掌握着流量、底层客户信息,在风控环节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成为核心的资产输出方,可以分享远高于出资比例的利润。
②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本身面临“优质资产荒”,因此与互联网流量巨头的合作意愿非常强烈。我国目前有460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蚂蚁集团、腾讯等兼具数字风控能力和流量源泉的互联网巨头,实践中有足够多的潜在合作金融机构来创设资产。
阶段四:数字助贷模式的核心是蚂蚁集团不出资金,但输出并管理信贷资产,赚取“技术服务费”,数字助贷模式相比于联合贷款,更进一步跨越了“金融杠杆”的限制,发展空间更高,同时轻资本、管理型的商业逻辑也更有利于市场估值。这种模式下,自有资金的收益已经不是核心,蚂蚁集团需要负责客户的引流、筛选、实时监测、催收等管理环节,但并不对金融机构资金的信用风险“兜底”。未来更高层级的数字助贷模式,是蚂蚁集团在输出并管理资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输出金融科技(主要针对中小金融机构),诸如金融云、更先进的数据库、借贷管理系统等产品及服务,以SaaS模式将广大中小金融机构纳入服务体系。
我们认为,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蚂蚁微贷业务的最核心优势在于,充分利用通过平台大量用户长期积累、实时迭代的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形成了对用户的需求激发、风险识别、额度分析、履约还款能力监测等能力,大数据是微贷业务取得成功的价值核心。蚂蚁依托于支付服务获取丰富的交易场景,能够全方位透彻理解用户,数据维度涵盖消费、社交、主业肖像、财富、设备安全等。
相比之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个人信贷额度的评估基本依托于征信报告、收入流水等单薄的信息画像,造成识别用户信贷需求及风险评估不充分、不及时的问题。因此,对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6cdd08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4.html

《蚂蚁集团商业逻辑全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