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基本介绍

发布时间:2018-01-31 15:0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3]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7-8]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去世后称),延续约471[9]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10]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11-12]  

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4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4]  ,共传13[50]  17王,[51]  历时472年,[3]  公元前1600年灭亡。

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为国号[1]  ,在(今商丘[2]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商[1]  [4-5]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6] 

西周(前1046771年)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周幽王申侯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洛阳)。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1]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2-3]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4]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5]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6]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7]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8]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9-10] 。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11]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12]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1]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连同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阳)之地[2]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2]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2-3]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2]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3]  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西汉(公元前202—812[1]  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2]  ,享国二百一十年,史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3]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为国号,定都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史称西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4]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5]  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6]  ,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并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7-9]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至汉宣帝时期,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10-11]  ,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力极盛的孝宣之治[12]  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13]  公元812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1] 

西汉的政治制度多沿袭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而此时的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3]  。西汉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4]  西汉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东汉25—220年)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1-2]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并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3]  [4]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5]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6]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7]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8]  ,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9]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桓灵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汉献帝迁都许昌[10]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11]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12-13]  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14]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孙权称帝,国号,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西晋(公元266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1]  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后晋,史称西晋,东西两晋被称为司马晋。[2]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3]  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4]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5]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6]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公元317司马睿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7-8]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东晋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后秦)、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南北朝420—589[1]  )是南朝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刘裕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1-2]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大业二年(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3-14]  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享国38年。[15-16] 

为了巩固统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17-18]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19]

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1]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篡儿子唐睿宗李旦位以周代唐,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3-12]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13]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14-17]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18]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19-21]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22-23]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24-27]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28]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29]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30]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31]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32]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五代十国907—960[1]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960[2]  )与十国902—979[3]  )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南唐吴越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2]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1]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2]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3]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4]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5]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400美元。[6]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7]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8]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9]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0-11]  西方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12-13]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2]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1]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3]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门下省,保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4-5]  投下[6-7]  驱口[8-9]  匠籍[10]  籍没[11]  人殉[12]  宵禁[13] 海禁[14]  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15-16]  ,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17]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散曲等文化形式。

明朝1368[1]  ―1644[2]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3-4]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5]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6]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7]  ,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8]  1420朱棣迁都至顺天府[9]  ,以应天府为陪都[10-11]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12]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4]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13-15]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16]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17]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18]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19]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20]  ,还曾收复安南[21]  [22-24]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25]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26]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27-28]  

明朝是继之后的黄金时期。[29]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30-31]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32]  ,《明史》评价明成祖远迈汉唐[33]  

清朝1644—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1]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2]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3-4]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5]  1644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6]  ,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7-8]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9]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10]  、文化专制[11-13] 闭关锁国[14-15]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16]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2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18]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c6b6b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3.html

《中国历史基本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