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词语错位之美

发布时间:2023-04-01 05:10: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诗歌词语错位之美
作者:田浩东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5年第08
词语错位是诗歌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指诗中词序经常发生倒装和变化,这些倒装与变化并不一定由于诗歌体裁的限制,而是诗人有意为之造成的词语错位,其目的在于通过词语错位追求一种语言效果,唤起相应审美感受。诗歌的任务不在于要借助语言去做某种理性的说明,而在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去唤起相应的审美感受。词语错位,是诗人有意突出某个词语或是句子,唤起读者新的审美感受。这些违反语言常规的陌生化语言,一定程度上是引导读者体会诗人艺术匠心的路标。一、果在前,因在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品味
诗人之所以喜爱夜晚,不只为它的宁静,还有竹林的喧哗、莲花的颤动,唤起了读者全新的审美感受。诗人在词语错位中,传达出一个追寻感觉的过程。从竹喧归浣女,从下渔舟,先交代结果,后亮出原因,这便产生了一个视觉镜头游移和感觉寻求的间歇。先有竹林的喧闹,后揭示其原因是一群浣女回来了,她们一路有说有笑。镜头先对准莲叶的颤动,后出现渔船下行的画面。正因为这样的错位,夜晚的宁静和秋天的寂寥中,逐渐产生出了一些活泼的情调,唤起读者对于山中夜晚的宁静一种全新的感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品味
这两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船在江中,江在平野,人的视线可以伸至星光闪烁的天边远处,平视则可见星点如垂,光脚着地,夜幕下也有平野的空阔性。由于平野地上的江道宽直,水流无阻,月色又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满江则月逐潮涌。诗人为了唤起读者上述的审美感受,渲染这种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果在前,因在后。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星星显得格外低垂;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二、先虚后实,诗句错位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蚬山》)品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般诗歌是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本诗首联起头很是突兀,开篇即议论,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颔联才由虚入实,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留,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从诗意发展来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再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读者感到有奇峰突起之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突出强调诗人的感慨。在艺术手法上是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诗歌触景生情的写法。
三、时间倒置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品味
首联时间上前后倒置,极为得势。先说今朝别,友人走了;再说昨夜霜,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引出下文一个字。把离别放在首句,这是最醒目的位置。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和游子一逢即别的惆怅,自然地唤起读者人心上秋的情绪。
四、词语错位,直接呈现诗人感觉意象,唤起读者相应审美感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行黄沙道中》)品味
这首词写了诗人夜行所见、所闻、所感,但着重表现的是所感。诗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告诉读者这一次的夜行见到什么,听到什么,而是传达给读者自己夏夜旅行的美妙感受。明月别枝惊鹊一句不是告诉读者夜鹊如何因月明而惊心,而是突出夏夜明月的清朗。清风半夜鸣也不是告诉读者清风如何引起夜半的鸣蝉,而是为了强调夏夜清风的凉爽。因为词语的错位、倒装,直接唤起读者感受到夏夜明月的清朗、清风的凉爽,诗人及读者的感觉意象便直接呈现出来。同样,由蛙声而知丰年,当然首先是因为有迷人的稻花的清香,而蛙声一片,也渲染出已见丰年的喜悦感觉。诗句经过倒装,突出表现诗人的嗅觉、听觉感受,自然也唤起了读者相应的审美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c9fb8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1.html

《诗歌词语错位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