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旅屯垦南泥湾,经费不够买工具,如何解决后续食宿

发布时间:2020-10-26 17:0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359旅屯垦南泥湾,经费不够买工具,如何解决后续食宿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日寇将进攻重点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转向了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开始对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并拖延和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迫使陕甘宁边区处于财政供给十分困难的形势之下。

第359旅开进南泥湾

对此,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以渡过难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9年底,第三五九旅奉命从前线返回,承担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任务,同时积极参加边区部队的大生产运动,希望借此解决粮食、蔬菜等供给难题,如果有可能,还希望通过喂猪养羊,解决过年过节的肉食。

但一番努力之后,第359旅官兵们发现,其所在的绥德、米、吴堡一线人稠地少,可供开荒的大片空地几乎都在百里之外,日常往返费工费时不说,由于土地贫瘠加上筹划不当,结果最后的收获还不够购买工具和种籽的。为了解决部队农业生产基地问题,1940年春,第359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将主力开进人迹罕至的南泥湾地区。

全旅经费不够买工具

这里是一片人烟稀少的森林地带,荒地很多,足够第359旅数千官兵开垦。同时,这里在清朝时期曾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农业聚居区,后来因为战乱才日渐荒凉,因此只要开发出来,粮食产量应该不成问题。但第359旅毕竟刚刚从敌后转战回来,没有一点家底,屯田费分到各团,平均不足2万元,买工具都不够。此外,南泥湾一片荒芜,没有房舍、道路,蔬菜、油盐、日用品全部短缺,连粮食有时也供给不上。

但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全旅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都编入生产小组,并展开生产竞赛。每个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会种粮的种粮,会种菜的种菜,会木工的上山砍木料做木活……为解决工具问题,官兵们在废弃的古庙里找到1口大钟,融化后制造成工具;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官兵们徒步往返160里去背米,并挖野菜、打猎来解决副食供应;为了帮助露宿在山林里的战士解决住处问题,官兵们还自己动手打了1000多个新窑洞。

南泥湾成为陕北“好江南”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第359旅先后开荒种地1.1万亩,种植了粮食、蔬菜、棉麻等,初步取得了开辟南泥湾的胜利。1942年,第359旅在开荒2.5万亩的基础上,还开展多种经营,完全解决了吃蔬菜、打草鞋用麻、建筑木料及旱烟叶的需要,部分解决了菜油、粮食、马料、马草的需要,生产总值已达2000万元;此外,全旅仅猪就养了2000头,全部解决了食用的肉与油。

1942年7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等第3次来到南泥湾。朱德总司令热情赋诗称颂南泥湾的巨大变化,说:“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清流在怀抱。青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老。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此时的南泥湾除了农业生产外,还建立起自己的工厂,发展起各种手工业。其中,大光纱厂、大光制革厂、大光肥皂厂生产的布匹、皮革、肥皂等,除供给自己需要外,还可以拿出部分产品在市场出售。另外,他们还建立了拥有600多匹驮骡的运输队,从事运盐运货,并在延安、绥德、三边沿途开设了10个骡马店,每年盈利1000多万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2ba18c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b.html

《第359旅屯垦南泥湾,经费不够买工具,如何解决后续食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