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选修《一剪梅》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03 19:3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剪梅》

教材分析

李清照《一剪梅》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配套读本中的篇目,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推荐篇目。语文版将其作为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的配套阅读篇目,旨在通过和《声声慢》的文本比较阅读,感知易安词前后期风格之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婉约词的认识。人教版选修将其编入“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意在给学生提供一种“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去鉴赏诗歌。概言之,语文版侧重词体源流及风格之别,重视不同风格词作的比较阅读;人教版则重视方法点拨,聚焦于诗词鉴赏方法的能力提升。本设计以语文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为构思核心,同时兼顾人教版“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学序列安排在第4课“词三首”(婉约词)李清照《声声慢》之后,重在通过文本细读,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词精巧工致又自然平易的特色,理解易安词的前后期之别,领悟诗词解读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以李清照对“男子作闺音”现象的突破为导入,以“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和“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为核心问题,以多媒体技术为构建“课堂诗场”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文本变形”、“意象分析”、“文本比较”、“名句鉴赏”四个解读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以“对对联”为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词的“内化性”理解,使他们能活学活用并感知豪放词和婉约词之别;最后出示郭沫若撰写的“漱玉堂”楹联,以增进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闺怨词”的意义与地位,知道本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 通过比对“变形文本”,理解本词“用物的珍贵性来寄托珍贵的情感”的艺术手法,领会古典诗词中“燕”“雁”意象的异同,理解易安词前后期“雁”意象的不同。 

3.初步领会诗词细读的方法,感受本词精巧工致、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4.通过学习,增进人文素养,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接触过李清照的相关作品,对其生平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阅读诗词时缺乏细读意识,很容易“在文本的表面滑行”。因此,本设计淡化了作品的背景材料,突出了文本细读,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课堂上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精练的视频营造诗词氛围,创建“课堂诗场”,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对比阅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解读词句,分析意境,初步领会诗词细读的方法,感受本词精巧工致、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古典诗词中“燕”“雁”意象的异同;易安词前后期“雁”意象的不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以古典诗词“男子作闺音”现象为话题,出示三则 “闺怨词”,和学生一起探讨其所写的内容(幻灯片一):

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明确:通俗地说,“男子作闺音”现象即古典诗词中的“男扮女装”现象,指男性文人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代女性设辞的现象,这类作品统称“闺怨诗”。但在宋代,一个女人,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接写自己的闺怨情愁,在中国女性文学士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一起去品味他的“闲愁”。(板书课题,幻灯片二)

活动2【活动】朗读

1.自由高声朗读,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 

2.朗读指导,请学生单个朗读。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句子大都为“二二”节奏,应读得缓慢、悠长,饱含深情。(幻灯片三)

3.齐读。

活动3【讲授】文本探析

问题一: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明确:相思之情。(板书简笔画,幻灯片四,看视频,理解作品背景。)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

1.出示“变形文本”,让学生比较并回答效果有何不同。(幻灯片五)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花凋谢竹席秋,轻解衣裳,独上小舟

学生回答后分析意象:

(幻灯片六)兰舟:《述异记》:“……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许浑:西风渺渺月连天,同醉兰舟未十年。

柳永: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龚自珍: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幻灯片七)锦书:《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后多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有时也指丈夫写给妻子的表达思念的情书。

明确:一是消解了原作丰富的文化意蕴;二是较为浅俗,不复有典雅富丽、精巧工致的艺术特色。

(幻灯片八)总结:原作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六个意象,艺术构思上是用物的珍贵性来寄托珍贵的感情。这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鲍照《拟行路难》(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板书:精巧工致)

2.探究“雁”和“月”意象的意蕴。(幻灯片9)

①出示关于“雁”的视频。

②问题:古典诗词中的“燕”“雁”意象有何异同?请学生填空(幻灯片10):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学生回答后总结(幻灯片11):

燕、雁都代表季节更替,但寓意不同。

燕:司春之官。象征春天:喜悦热爱,活力生机,惜春伤春;象征爱情:思念情人;象征时间:世事变迁,人事代谢,昔盛今衰。

雁:秋日来临,时间流逝,悲秋伤怀;鸿雁传书,思乡怀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雄健有力,坚韧强劲。

③问题:“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雁”意象的情感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总结(幻灯片12):

“回”: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的期盼之情;寂寞中的期待,幽怨的心境;

“过”:过客匆匆,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旧时相识”带来的是旧时的信息,而岁月已然无情远去;黯然、凄苦的心境。

明确:同样是“雁”意象,都代表“思乡怀人”,但在李清照前后词作中的意蕴大不相同。

④出示关于“月”的视频。

请学生思考,本词中的“月”意象之涵义和下列哪句中的相似?(幻灯片13)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岑参:“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偏向于“空间距离”的月意象,往往以情感胜;偏向于“时间距离”的月意象,大都富含哲理,以哲思和理趣胜。

3.探究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妙处。(幻灯片14)

①请学生回忆归纳写愁的名句。

②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较,请学生说说本词好在何处?

明确:单独来看,这三句其实并不妙。但全词采用了从外在的景物、动作写起,逐渐指向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的结构。最后的“无计可消除”是对上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写。这句将前面的动作、景象以及抒情都收到这一点上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是对整首词的概括、总结,它直接引导全词的情感倾向,表现出相思之苦、寂寞之难当。(幻灯片15,板书:平易自然,造语新颖)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及拓展

1.以本词的词句和意境为核心,为下面的句子拟写下联:

日落千嶂,衡阳雁飞,半杯浊酒品忧乐;

参考答案:月盈西楼,红藕香残,一叶兰舟载愁思。

2.出示郭沫若为漱玉堂拟写的对联并简要解释(幻灯片1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男性文人创作的闺怨词中,大多表述的是女子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大都较为含蓄和凄凉,有的甚至过于做作和艳俗,未免隔了一层。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此,李清照的闺怨词,再也不是“男子作闺音”,而是她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她对爱情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也正因如此,她的闺怨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本色当行。900多年过去了,他的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愁,仍然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结合本课所得,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关于李清照的作文。

活动7【测试】李清照《一剪梅》测评练习

李清照《一剪梅》测评练习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3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B

2.C

3.①寓无形于有形,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用平常的字眼表现出了新奇的意境。②“才下”和“却上”句式顺承自然,一气呵成,有力地表现出了词人的万般愁绪。③全词从外在的景物、动作写起,逐渐指向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的结构。最后的“无计可消除”是对上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写。这句将前面的动作、景象以及抒情都收到这一点上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是对整首词的概括、总结,它直接引导全词的情感倾向,表现出相思之苦、寂寞之难当。

(意思对即可)

活动8【讲授】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附: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一剪梅》构思精巧工致,语言自然平易,炼字奇俊,造语新颖,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样的作品因其内涵丰富,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编入不同的版块,教学内容不尽相同。语文版将其作为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的配套阅读篇目,旨在通过和《声声慢》的文本比较阅读,感知易安词前后期风格之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婉约词的认识。人教版选修将其编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意在给学生提供一种“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去鉴赏诗歌。概言之,语文版侧重词体源流及风格之别,重视不同风格词作的比较阅读。人教版则重视方法点拨,聚焦于诗词鉴赏方法的能力提升。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首先考虑的是摸清教学起点,即弄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因为以前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对本词的写作背景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本课淡化了时代背景;其次,通过课前的文本细读,本课舍弃了一些不具有教学价值的文本解读点。如“兰舟”的多种说法、为什么“轻解罗裳”等,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用物的珍贵性来寄托珍贵的情感”“典型意象”“独特的文本结构”三个方面。应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诗词细读的能力。

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本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构建“课堂诗场”的重要手段,力图达到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尤其注重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精心选择编辑了三段视频,力图用优美的画面和精练的视频营造诗词氛围,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效果不错。当然,多媒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瑕疵,如三段视频中“大雁”那一段较为浅显,呈现的实际意义不大,可以删除。

从课堂的组织过程来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三条主线较为清晰,课堂较为高效紧凑,尤其是课堂练习的“拟下联”环节,融知识、趣味、练习于一体,较为新颖。但整体来看,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尤其缺少合作学习的环节,课堂的预设远远大于生成,今后在教学中应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构建“生本课堂”。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由学生课后的鉴赏随笔可以看出,他们对本词的感知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作者身世背景、作品语言、蕴含的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角度展开论述,尤其能够注意到作品的“字词层面”和“言外之旨”,显示出一定的文本细读能力。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上,今后应该继续走文本细读的路子,间以多媒体辅助,有意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充分预设的同时注意课堂的生成,努力朝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向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0c956a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9.html

《国家一等奖选修《一剪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