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节日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节日
1.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2.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12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节与新年各有千秋: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

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3.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KFC,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且营养良好。
4.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

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5.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原是一个贬义的词,是“火”与“血”的联想,它象征残暴,流血。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禁忌词,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96940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8.html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