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厂屈原S“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歌其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te之口,而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D而笑,鼓枇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尺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尿屈原说尺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尺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洒?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尿屈原说尺我听: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口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尿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尺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己经,引中为“(在……之后”。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1(1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⑷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⑸混(gd:搅浑。
⑹舗:吃。糟:洒糟。歌(chub:饮。醯(H:薄酒。成语:哺糟歌醯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⑻沐:洗头。⑼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11(mQn:污浊。(12皓皓:(13莞尔:
洁口的或高洁的样子。微笑的样子。
(14鼓榊: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枇(yi: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
字皆作我字。
(10濯:洗。(17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19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不复与言,复:再。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
《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5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S“泽畔”,从下文“宁赴湘"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岀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厂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醍”,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

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混泥扬波J“哺糟歡ST,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徙。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
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口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S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榊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镶。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押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岀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岀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

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
《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居》近。前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98d999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8.html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