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边城》的湘西世界看今天的茶峒民俗变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31 07:3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沈从文《边城》的湘西世界看今天的茶峒民俗变化发展
作者:谢禄玲 张九月 裴鹏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

        课题项目:该论文系国家级创新项目《从沈从文及其作品看湘西民族融合与发展》成果论文(编码:201611407049)。指导老师:保惠,北方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项目组成员:苑青青、谢禄玲、张九月、裴鹏霞、李有娜、杨娜。

         要:沈从文《边城》中的古镇茶峒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三省交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特殊的地理面貌。小说中边城的景物、风情、性情构成了湘西茶峒这一画卷。民俗现实的意义承载着文化本身的价值,本文从茶峒三方面进行探讨——建筑、婚俗、节庆。从中探讨民俗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峒;建筑;婚俗;节庆

        作者简介:谢禄玲(1996.4-),女,湖南省邵阳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2014级在读,本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张九月;第三作者:裴鹏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一、建筑风格与运输方式的转变

        (一)吊脚楼与地理风貌

        边城的原型城镇是现在湘西美丽的古镇茶峒,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茶峒地處湖南西南,一条清水江将三省分割开来,毗邻的湖南、贵州、重庆隔江相望,一条拉拉渡船就可脚踏三省之地。以前,在这的人们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连通外面的世界,以传统的吊脚楼为居。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原来用木船连通外面的世界,下运桐油、川盐和染色的五倍子,上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海味等。长途的贩运模式加集市贸易的经济结构,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10fce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c7.html

《从沈从文《边城》的湘西世界看今天的茶峒民俗变化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