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两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如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全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除此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假、摄、守等。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军需、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鳏寡,及鳏夫和寡妇。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鳏寡,可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建祠,文中指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达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兴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兴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

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写信给贾似道说如果定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除非罢免自己:任临安知府期间,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答案】1C2A3C
4(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
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用理由)推辞。
【解析】【分析】(1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B项;艰食,指粮食匮乏;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京师艰、食和籴在语意逻辑上不合理,同时从主谓短语、句子结构对称、三个事件成并列关系等角度考虑,排除D项。该句语意: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马光祖)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故选C
2A项,假、摄不表示兼任职务。,暂时代理官职。,兼任官职;领,兼任(较低职务);假,暂时代理官职;摄,代理职务;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故选A
3C项,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止错误。百姓对他思念不已是在马光祖第一次担任建康知府的时候,时间错误。故选C
4补充主语马光祖撙节,节省;减于市价(状语后置),比市价低;,发卖藏米、发卖之前买入的米;,连词,表目的,来;,使动,使……获得好处。②“,适逢,正赶上;发廪,打开粮仓;,拜见;,介词,用;辞以故补充主语荣王,状语后置句。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用理由)推辞。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任新喻县主簿,已经有能干的名声。调任淅西提点刑狱,当时暂且兼仼代理浙西提举常平。拜仼户部尚书兼临安府知府、渐西安抚使。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短缺、和籴涨价、海路招致强盗三大危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刚到任上,就将通常定的公用器皿钱二十万支付犒赏军民,减少租税,赡养鰥夫寡妇孤儿患病没有依靠的人,招兵设寨,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兴建学校,礼待贤,征召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拜授端明殿学士、江陵府知府,离任以后建康的百姓思念不止。皇帝听后,命他以资政殿学士再任建康知府,男男女女互相庆贺。马光祖更加想着宽舒滋养百姓财力,兴修废坏,知道的没有不去实行的,免除前任拖欠钱款一百多万缗,利赋税全部减免给予百姓,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以及上元县学。节省费用,建立平籴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境靠他得以安定。他治政宽严恰当,处事全大体。公田法推行,马光祖写信给贾似道说公田法不合适,请求不要推广到江东,如果定要实行,罢了马光祖的职才行。召他前往皇帝所在地,为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光祖拜见荣王,荣王用理由推辞。第二天前往,也是这样,又过一天再去,躺在会客处,王没有办法才见他。马光祖声音严厉地说:“天下谁不知道大王的儿子是太子,大王还不在这时候收服民心?”王以没有粮食为由推辞;马光祖取出怀中文书说:“某庄某仓有多少。王没有办法推辞,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再次以江东安抚使为建康知府,郡民给他建了六座生祠。请求退,不允许。咸淳五年,拜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遭到监察御史曾渊子弹劾罢职。给事中卢钺又驳回新的任命,以金紫光禄大夫退休,去世,谥号庄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

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伯诸侯,兼列邦土伯:称霸B.遂执不移等哉等:同样C.刑罚不可捐於国捐:捐献D.朕常为动心伤痛动心:不安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乃有所不得已也C.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答案】1C2A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1C项,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国家不可抛弃刑罚。C错误。故选C
2A项,两个都是表对举,可译为……B项,第一个副词,表;第二个,判断动词,就是。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项,第一个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介词,通过、经由。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项,第一个,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字结构,表示……的人;第二个,助词,与连用,表被动。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C错误。故选C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后断句;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这段话翻译为: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5)本题翻译赋分点: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军队;所以,用……的(工具);,使……平。②“,恰逢;,苦于,为……所苦;,停止,偃息;休息,休养生息;羁縻,拘束,约束。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

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
帝王掌握事态,建立法纪,对物品进行度量,确定准则,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呀。
六律对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说两军相遇望见敌阵上的云气、日晕就可以知道出师的吉凶,军中的太师应用律听到军声就能够占验交战的胜负,这是无论哪一个君王都不能改变的法则。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吹动音律探听声气,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和纣王的暴虐酷急相应是兼有很重的杀气,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军中和协士卒同心的宫音。同声气的事物互相依从,这是万物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工具。连口含利齿头戴犄角的野兽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与它角力抵抗,更何况人还怀抱有好恶喜怒的意气呢?喜欢就会产生爱心,愤怒就会施加暴力,这是情性中的自然道理。
从前黄帝发动了涿鹿地区的战斗,来平定五行中属火的灾难;颛顼摆布下对共工氏的战阵,来消除五行中属水的危害;成汤发动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来灭绝夏代的暴乱。(动用武力)一个时期兴盛一个时期废弃,胜利的人掌管国家权力,他的权力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
从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兴起,晋国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齐国任用王子

成父,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事行动的规范,赏罚措施必守信用,终于称霸诸侯,兼并了列国的封土,虽说比不上三代时期由天子发布诰令誓命所给予的封赏,然而自身得到宠荣,国君受到尊重,在当世名声显扬,能说不荣耀吗?难道和社会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理,不权衡利害得失,苟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说不应当动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国家失守,小则受到侵犯国家削弱,仍然是固执己见不加变通的情况能够等同吗!所以家庭不能够废掉教鞭,国家不能够捐弃刑罚,天下不能够偃息诛伐,只是武力动用起来计谋上有巧妙笨拙,施行起来有顺从还是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同罢了。
夏桀王、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光脚追赶四匹马拉着的车,勇力并不弱;身经百战都能取得胜利,使得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势是不轻的。秦二世把军队驻扎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边界上连接着大量兵员,力量是不弱的;和匈奴结有深怨,被於越的祸患所碍,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威权耗尽势力疲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相当于自己敌对国家一样的势力。罪过就是产生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嗜好贪婪之心永不停息。高祖统一天下后,三方边境都有外族叛乱;诸侯大国的封王虽称为天子的屏藩辅佐,但他们并没有尽到做臣属的礼节。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直到孝文帝即位,将军陈武等建议说:南越、朝鲜自从秦朝统一时内属为臣子,后来又拥有军队据守在险要地带,时时想动身进取而密切观望。高祖时天下刚刚平定,人民刚刚得到一点安宁,没有能再次兴兵去讨伐他们。如今陛下以仁德、惠爱抚治百姓,恩泽及于整个天下,应该趁着士卒民众乐于为陛下所用的机会,讨伐叛逆的党徒,来统一疆土。文帝说:朕能够承担天子的重任,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赶上吕氏作乱,功臣和宗室共同认为让我登位不算是羞耻,阴差阳错使我得了皇帝的正位,我常战战兢兢,特别不安,唯恐国事不能有个好的终结。况且军事装备是凶恶的器械,虽然能够达到所设想的愿望,动用起来也是有耗费的弊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抛家离业远方征讨?先皇帝知道劳乏的百姓不可去烦扰,所以不能把动用军队作为一种意愿。我怎么可以自己逞强称能?如今匈奴入侵内地,军官士吏御敌没有功劳,边境上民众中的父子们扛着武器守候日子已经很长,我常常为此不安和伤痛,没有一天能够忘记。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这样做的功劳就是很多了。暂且不可再议论动用军队的事了。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太史公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能不受到战事扰乱,所以百姓都很安定。即便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游玩嬉戏起来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孔子所称道的有德君子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

功,进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材欲以子妻之。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胔资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渣关失守,玄宗幸蜀,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沉其军,乃阳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腐烂的尸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材欲以子妻之材:通,才华。妻:用作动词,给……做妻子。B.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内:通,收纳。众:作状语,当众。C.光弼遣人穴地颓之穴:用作动词,挖洞穴。颓:使动用法,使……倒塌。D.将沉其军,乃阳约降沉:使动用法,使……沉陷。阳:假装,表面上。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袭父封俄:过了不久B.玄宗幸蜀幸:皇帝亲临C.贼伤十二十二:十分之二D.帝贷诸将罪贷:严惩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出为贼幽闭者B.肃宗理兵于灵武C.障以木幔D.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B.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C.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D.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
C.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答案】1D2B3D4A5D6D
7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解析】【分析】(1累官左羽林大将军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前断句,排除选项AC楷洛率精兵击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后断句,师还的意思为班师回来的路上,中间不能断开,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
2B项,众:作状语,当众错误,应该为众:人名,指崔众B错误。故选B

3D项,贷:严惩错误,应该为贷:宽恕成语有严惩不贷D错误。故选D4A项,被动句,表被动,句子意思为: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肃宗于灵武理兵,句子翻译: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木幔障,句子翻译:用木板遮挡。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弼(于)城隅设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译: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故选A5A项,摄、兼、拜等皆是此意错误,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摄,代理。兼,兼任。拜,授予。B项,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错误,长揖,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C项,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错误,年号:汉武帝时首创。D项,正确。故选D
6D项,敌人一路劫掠错误,由原文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敌人D错误。故选D
7)赋分点:东:向东。次:驻扎。执:抓住。主:主持。侮易:经常欺凌、轻慢。素:向来。勒兵:陈兵。怠:懈怠。惩:忌惮。禽:擒获。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A;⑸D;⑹D
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6)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7)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附参考译文】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李光弼为个严谨刚毅,沉稳果决,有大谋略,年幼即擅长骑马射箭。李光弼从左卫亲府左郎将做起,多次升迁至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护。不久,就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因为其打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升迁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任命李光弼为副手,喜爱他的才干,想将女儿嫁给他。安禄山反叛了,郭子仪推存他的才能,皇帝诏令其代理御史大夫,持符节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任云中太守。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常山郡是当时的战场,死尸遍地,李光弼祭奠哭悼他们,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给他们家送去丰厚的慰问品。潼关失守了,玄宗驾临蜀地,百姓人心惊恐。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授予李光弼户部尚书之职,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不治理军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今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做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付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三军。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朔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西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观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知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教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任天下兵马副

元帅。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少雄杰自喜,善骑射。举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固安知县。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令民鬻妻以偿。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擢御史,会哱拜反,学曾师久无功。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如松率兵围拜家。拜仓皇缢阖室自焚死。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宁夏平。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学曾任事劳勋。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国桢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桢太仆少卿。父丧归,未起而卒。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B.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C.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D.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知县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B.套寇,也称河套之患,指的是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河套地区的鞑靼骑兵。C.缢,文中指用绳、布匹等上吊而死。我国古代用刀割脖子称为D.士庶,文中指的是士人和普通百姓,我国古代通常将普通民众称为庶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国桢爱护百姓,尽心为民。宦官让梅国桢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让百姓卖妻来偿还债务,百姓夫妇为此悲伤哀痛,宦官因此毁掉了债据。
B.梅国桢尽心国事,几次上奏。学曾应变稍迟缓,梅国桢上奏章请求处罚众将领以振作士气;后来梅国桢又因此事上奏章,皇帝恢复了梅国桢的官职。

C.梅国桢善用计谋,分化敌人。梅国桢曾离间东旸、许朝、承恩,使三人互相斗杀,导致敌人内部猜疑,互相争斗,达到了使敌投降、平定宁夏的目的。
D.梅国桢因功升迁,奉行孝道。梅国桢招降承恩后,朝廷评议功绩,他因功被提升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而回到家乡,没有等到被起用就去世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答案】1C2A3B
4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解析】【分析】(1是修饰的,表现围困时间之长,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是奔赴的意思,地点为南关,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故C
2A项,府州错误,应是。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称作知府”“太守。故选A3B项,皇帝恢复了梅同桢的官职错,结合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分析,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应是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故选B
4①“,代词,他们;击之右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稍微、稍许;,受挫、失利;,奔赴。②“,助词,的;,命令;,私下里;昭雪;,指责。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参考译文】
梅国桢,字克生,是麻城人。少年时高大雄壮自负,善于骑马射箭。考取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固安知县。宦官前往梅国桢那里请他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叫百姓卖妻还债。百姓夫妇感到悲伤哀痛,宦官由此毁除债据。提升为御史,恰逢哱拜叛乱,学曾的军队久无战功。七月,学曾与梦熊、梅国桢一起确定计策,决开黄河大坝的河水灌注贼军,河水流到了城下。当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率领三万骑兵侵犯定边、小盐池,任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另派宰僧带领一万骑兵从花马池西面的沙湃口进入,对哱拜接应支援。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学曾命令游击龚子敬把守沙湃口,而下文书征召延绥总兵官董一元去捣毁土昧铁雷藏身的地方,斩敌一百三十多人,敌寇大为惊慌,退却离去。梦熊在灵州指挥调遣,惟独梅国桢在宁夏监军。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贼退却而占据大城,梅国桢他们攻打了几天都无法攻克。梅国桢使人伺隙哄骗东旸、许朝、承恩互相斗杀,用以减免他们的罪行。三人内部发生猜疑,东旸、许朝于是先引诱并杀死承恩的同伙文秀。承恩也和他的同伙周国柱一起引诱东旸、许朝并将他们杀死,把东旸、许朝、文秀的头颅全部悬挂在城上,打开城门投降。如松带领士兵包围哱拜的家。哱拜慌忙上吊,全家自焚而死。梦熊从灵州赶到,下令将哱拜的同伙和投降者二千人全部杀死,慰问皇族和士人平民。宁夏得以平定。学曾当初削职为民,这时评定功劳的大小,(学曾)以原官退休。学曾担负事务勤勉辛劳。灌城招降的计策,原是他所谋划的。等到宣布获胜,皇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赵志皋、张位尽力为学曾开脱,尚书石星和下属官员大多申辩学曾无罪。梅国桢也上奏章说:学曾应变稍许迟缓,臣请求处罚众将领是为了振作士气,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梅国桢既已招降承恩,评议功绩,提升梅国桢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回乡,没有等到起用而去世。赠官右都御史。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避风岩记(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鹜,左诇右需,目厌于阍

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
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宿三十里。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

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阍:看门人。驺:官吏的侍从人员。卤薄:帝王和官员们出行时的仪仗。fěi,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甃(zhòu):井壁。明府:汉代对郡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作者时任杨山县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层衡之列烟上衡:横贯。B.目力相界不能数里界:交接。
C.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探讨:探索,寻求。D.跻是崖之巅跻:登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知不可乎骤得
B.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C.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余乃纳以兹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避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避自然之风,又指避官场的种种邪气、种种歪风。B.第二、三自然段的铺陈两两相对,指出岩下风之凶险胜过官场的恶习,令作者惊悚愁苦。
C.本文叙述清晰,描写形象,尤其是议论部分言语铿锵,气势奔涌,具有纵横挥洒的雄辩色彩。
D.文末引小吏程缨神引维以奉明府耳的话,再现官场溜须拍马的陋习,与前文形成照应。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领之而已。
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答案】1A2C3B
4)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5肇庆知府位高权重,礼节愈加缺少,(我)按规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罢了。
只怕谆芒、卢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见识,那么,我又会因什么事情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呢?
【解析】【分析】(1A项,若层衡之列烟上,意思是,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栏杆。,悬浮。故选A
2A项,乎:语气助词,……的样子/语气助词,句中无实义。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于:介词,比/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则:两个都是连词,表并列。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3B项,令作者惊悚愁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可知,是随从们惊悚愁苦,而不是作者,作者是淡定从容甚至惬意的。故选B
4)划线句的翻译是:走上香烟缭绕的祭坛,走进拜月的馆堂,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看人间山河就像聚集堆积的米粒和盘桓萦绕的丝带一样;可是我的心却被世俗时运剥夺,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网里面,往返于家乡与供职的县衙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养马和烹饪服侍人的贱差役。虽然胸有奇才大略却不遇好的时运,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的宾语是月馆的宾语是四海三山,两处结构完整,应前断开;聚米紫带四海三山的喻体,表转折,应在前断开;心为时至堕俗网前后因果相承接,中间应断开;往返数千里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充厮养之役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有才无时”“甘于下人表意完整,中间应断开。
5)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贵,高;绝,少;控拜,跪拜;领,点点头。诋,嘲笑;井甃之识,井底之蛙般的见识;愁苦于兹岩之下,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状语后置句。故答案为:⑴A;⑵C;⑶B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紫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
肇庆知府位高权重,礼节愈加缺少,(我)按规定向他跪拜四下,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罢了。只怕谆芒、卢敖各位先生,嘲笑我井底之蛙般的见识,那么,我又会因什么

事情而在这避风岩下愁眉苦脸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
避风岩在肇庆北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人说就在著名的端州古砚的砚坑附近,以前没有这个名称,我在它下边避风,因此送它这个名字。
我为什么在这里避风呢?明朝崇祯己卯年的仲秋,我到广东一个地方去供职。二十五日已经办完事,就四处去拜访广东的封疆大吏。那些高官啊,不多次敲鼓鸣号就不开启门户,不开门即使是县令长官也不敢擅自闯入。我东跑西颠,到处打探将来对我仕途有帮助的人,眼睛里都是那些守门人、侍从人员和随从的官服乌纱的样子,耳朵里充满了开道锣鼓、殿堂上威武的吆喝声或者无聊的唱赞,手足四肢和浑身都被伏地跪拜磕头叩首等礼节弄得精疲力尽。眼睛昏花地倒伏在车上,以至于也不找家旅馆就和衣睡在车子上。一共六天总算结束了拜访,就买了条小船路过肇庆,再去拜见肇庆知府。肇庆知府更会显摆其官位和富贵,礼数更绝,(人家只需三叩首即可,可是这里却要向他)跪拜四叩首,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而已。见完礼就去上船,准备返回我供职的阳山县。
九月新月始明之时,停船在肇庆北郊三十里的地方过夜。又朝前走了几步,偶然找到一处山岩。这里北江迂回山峰环抱,风力稍微小一点,就在这里歇息吧。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是一处足有百丈的断崖,上宽下窄,形状酷似房檐廊牙。仰面去看,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栏杆,那崩塌的山峦好像即将倾倒的样子,光秃秃的山石矗立突出,感觉它好像随时都会落下来的架势,看了就害怕不敢久久地留下来。可是狂风恶浪不停下来,我们整整一天都只好躲在这处危崖的下边。随从仆人们互相搀扶,朝停船的地方走进几步,这才找到山石与草地的交界处坐下。只听到北江怒涛翻滚的声音,就像马拉破车一样轰轰隆隆;远远望见宛如沸腾的波浪,就像一群白鹅在江心鼓动着翅膀;再看那飞沫四溅地跳动着一直溅到山脚下,就好像千百条白色的鱼儿争抢着跳上岸来。再看那石头山崖棱角分

明,不沾带一点土壤,而那些紫色的蔓生植物的藤蔓就像丝带一眼缠绕,苍青色的野草叶蔓又几尺高,一山倒伏一山直立,恰似一头黑色的狮子急速奔跑而始终没能跑开;又像一头发怒的野兽,狂风经过时浑身的毛发竖起,不能自己倒下来。我们住在这江边的山坳里,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不过几里路。可那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就像被关在黑色的帷幕里一般。随从们都露出凄惨的神态,并且说:这狂风暴雨要是终日不停下来,可如何是好哇?
我笑着跟他们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那些重峦叠嶂.青白云团萦绕的山峰,比起那些官衙院署机关的严整华丽更胜一筹;我看那些崩塌的山崖将要倾覆的山峦,愤怒翻滚得好像要炸开锅的波涛,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面容和脏腑内心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青草紫藤吸风饮露,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紫袍行头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被狂风激荡的山谷呼啸鸣响.被恶浪激荡的川溪河流呼啸奔腾,比起高衙上呵殿唱赞的声音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避风岩下枕着草坐在石块上,仰观云天雾霭.,俯视山石泉流,比起趴在达官贵人阶下向那些高官磕头跪拜还要更舒服惬意许多。老天爷或许见我出门就累弯了腰,进家就要处理诉状和官薄文书,已经连续辛苦两年了,无法抒发我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因此这才让狂风恶浪阻止淹留我的行程,使我躲在这孤零零的避风岩下,听凭我几个时辰对官场和自然界进行比较和探讨。又或许避风岩陡峭壁立无路可通,那些猿猴鼬叔之类的生灵无法寄托它们的情怀;如果不是服食金丹得道升仙的高人可以腾空飞越,就不能来到这里。虽然地处北江江边,往来船只很多,可是没有一人肯停船泊舟在避风岩下,借以抒发他们的奇想感慨或者留下他们的姓名。老天爷也是同情山灵的寂寞无助,怜爱水伯的孤独凄清,因此这才阻止我的行船,与它结下一天的缘分的吗?我年青时胸怀大志,在水沟里样了两条龙,在山峰间调教一只仙鹤,与那些服食仙丹的道教.羽化登仙的玄学之人为伍,走上香烟缭绕的祭坛,走进拜月的馆堂,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看人间山河就像聚集堆积的米粒和盘桓萦绕的丝带一样;可是我的心却被世俗时运剥夺,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网里面,往返于家乡与供职的县衙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养马和烹饪服侍人的贱差役。虽然胸有奇才大略却不遇好的时运,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今天看到这些美好的山水景观,就好像看到了好朋友一样,唯恐谆芒.卢敖两位得道高人嘲笑我井底之蛙的见识浅薄,又怎么会在避风岩下愁苦呢?随从们听了都笑起来,我于是就采纳了避风岩这个名字。
岩顶上有一块大石头,远看像站着一个人,有人说它是飞来塔的塔顶;也有人说应当是看到如此美景而好奇,所以才站在山崖的巅峰,就像当年韩愈登华山无法下来,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云云。避风岩旁边又两块崩塌的石块,一大一小,只够拴两根缆绳。小官吏程缨说:在黑更半夜时分,又是狂风暴雨之中,驾船的舟子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缆桩;大概是神人拉着引导着县令大人发现这处绝美的风物的吧。这种话都不可信,我也一起把它都记下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

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注释】忘:遗忘:系: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我者舜也明:引导B.舜之君我也君:君主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D.丕嗣而禅嗣:继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A.吾知之矣俯察品类之盛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拔剑撞而破之D.天下若丧考妣若亡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无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答案】1B2C3A
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
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解析】【分析】(1B项,,结合”“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句意: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故选B
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好像;如果。故选C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故选A
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句意: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5①“,以前;所谓,所说的;,结局,与相对;,文言疑问词,哪、何;,代词,有的人;,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隐藏、躲藏、隐匿。②“,像;,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禅让。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

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所以我说: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我回答说: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使……狭小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

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到则披草而坐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士大夫之族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君何以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答案】1A2D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连词,表转折;后句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介词,在;后句介词,对C项,前句代词,他;后句代词,这。D项,都是介词,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句中太甲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

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

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B.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D.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答案】1A

2A3B
4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
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中,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这段话是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其身”“方外之士”“华山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宾语是其身,故应在后断开,排除BC两项;四十余年是说陈抟在华山居住的时间,二者不能断开,且是动词,意思是估计宾语是后面的内容,故应在四十余年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A项,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错误,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故选A
3B项,“……虽然考中了进士……”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不第意思是落第,科举考试不中。故选B
4)第一句中,,才;戏涡水岸侧,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涡水岸侧戏,名词活用为动词,哺乳;自是,从此;,一天比一天。第二句中,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回;中夜,半夜;,突然;,几乎,差一点;食顷一顿饭的工夫;,好。故答案为:⑴A;⑵A;⑶B
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参考译文】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五代后唐长兴年中,赴试进士落第,于是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自说曾经遇见孙君仿、鮪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在那儿他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山石洞中。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
太平兴国年间陈抟来宋朝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太平兴国九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与他交谈,很值得听一听。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修得玄妙静默修生养性的方法,可以教给别人吗?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时事没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神仙点金化银黄白术的事情以及吐气养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方术可以传授。假使白日冲天,对世事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伟秀俊异,具有出众的仪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致力于治理的时候,努力从事修炼,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下诏赐给陈抟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华阴隐士李琪,自己说他在唐代开元年间时任郎官,已经几百岁了,很少有人见到他;关西隐逸之人吕洞宾具有剑术,一百多岁后像儿童的样子,步行轻快迅速,顷刻行走几百里,世人把他当作神仙。李琪、吕洞宾都几次来到陈抟的斋室中,人们都感到惊异。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临幸华阴,到云台观,参观陈抟的画像,免除云台观的田租。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

(宋)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贼:指窥察。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B.C.D.2)分析第段的作用。
3)对第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4)概括第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答案】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

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的观点。5A
【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而可译为”“就是。本题中用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
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
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此可知,答案应A项。故答案为:⑴C
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C
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的观点。A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

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易:改变B.众皆不顾顾:顾惜C.众皆哂或有怒者哂:讥笑D.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葺:修饰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创作始于唐,到了五代的时候,《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开始流传。
B.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指出这些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C.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D.李清照认为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对词创作,李清照提出了哪些审美要求?【答案】1B2A
3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故实,不满秦观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解析】【分析】(1B项,顾:顾惜错误。,应是注意,在意的意思。故选B2A项,到了五代的时候……开始流传错误。原文第2自然段紧承第1自然段,《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在唐时就有了。属于信息错位。故选A
3)本题翻译赋分点:逮,到了;涵养,休息生养;声称,声名;大得声称于世,状语后置句。明,照明;或,有人;咎,埋怨;极,尽享。
4)此题答题区间在四、五段。文中作者主要用否定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摘出相关内容,推出正面观点即是作者的审美观。一,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故答案为:⑴B;⑵A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附参考译文】
乐府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有名。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

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像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1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释】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往共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往共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往共筹之/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往共

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答案】1B2C3D
4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②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分析】(1)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宰相”“文理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注释译为佗宰相不可分开,译为其他宰,且移疾佗,语意不通,故排除选项AC两项。BD两项只有一处断句不同,即与文理议未若不者究竟断在何处恰当,前句语境是帝必问,那么后句应是疑问句,而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没有,所以正确应是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排除D项。故B
2C项有误,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故选C

3D项有误,张文瑾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故选D
4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至于,解释为也可以。:施哪里,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抚慰、安抚:通,引申为教训省察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②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出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壁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

马万匹,宫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

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君一言折之(
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全活甚众(
A.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5)根据以下事例,概括出徐君的性格特点事例
性格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________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提及游侠士的作用是?【答案】1)聚集;通死亡,去世2CB3A
4)明代末年,各种苛捐杂税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5)孝顺恭谨;重义轻财

6)结尾提及游侠士,由叙到议,表现游侠士之义与徐君之义不同,二者形成对比,游侠士之义是乱国,徐君之义是庇民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一词多义现象,放在语境中应该释为聚集;死亡,去世。
2折,在语境中应该是强调客观使然,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服。故选C

全,形容词使动,使……全,可以意译为保全。故选B
3A项,均解释为介词因为。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介词,在/介词,到。不同;C项,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不同。D项,代词,他/助词,一定。不同。故选A4)本题赋分点有:首事者,主管其事的人;往往,经常;破家,耗尽家产;条,逐条列举;上,向上级奏明,呈给上级;览,看;而,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击节,打着拍子,表示赞赏;此真读书人,判断句。
5)本题要求从事件列中归纳人物特点。①“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意思是说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可以总结性格特点为:孝顺长辈,恭敬谨慎,细腻周到,体贴入微;②“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意思是说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从中可以归结性格特点为:重义轻财、大公无私、关爱百姓、克己奉公、勇于奉献、乐于牺牲、舍己为民。
6)从表达方式上看写游侠士的部分属于议论,而作为人物传记,上文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由叙到议,突出表现人物之间的异同,对比中凸显主要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从内容主旨层面看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行为产生的结果的不同之处,从而彰显并肯定了徐谦尊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聚集死亡,去世CB;A
⑷明代末年,各种苛捐杂税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⑸孝顺恭谨|重义轻财
⑹结尾提及游侠士,由叙到议,表现游侠士之义与徐君之义不同,二者形成对比,游侠士之义是乱国,徐君之义是庇民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此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了安置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朝代兴盛之时,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百姓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官,上下相处平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出现。朝代衰落时,大官们贪婪放纵武力威势来监督管理他们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剥削百姓,供养自己又供养上官,弱小的百姓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饥饿寒冷时有资助的人,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依靠的地方,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别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

人,他或许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张耒
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注释】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土苴:糟粕。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B.C.D.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3)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5)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D2B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

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解析】【分析】(1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是指干净,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来连接,此处相当于,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

持进学修身
⑸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

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

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据此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
B.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C.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D.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中,褐指平民衣服。
B.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并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
D.稽首,《周礼》九拜里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父的常见礼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
B.赵莹治理蝗灾,方法巧妙。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发生蝗虫灾害,他以捕捉蝗虫换发救灾粮食,获得成效,受到称赞。
C.赵莹他乡为官,心念故土。赵莹跟随少帝到了契丹,后担任太子太保,但是在见到中原来的使臣时,伤感不已,向南悲叹流泪。
D.赵莹客死他乡,归葬故里。赵莹六十七岁时在幽州去世,儿子和其他家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中原,并且得到周太祖的赏赐和追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答案】1C2B3A
4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部分,功既集作状语,意思是祠庙建成之后,其后断开;神召于前亭的宾语,忽梦神召于前亭意思是忽然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前程富有的宾语,公富有前程意思是你有远大的前,是表意完整的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
2B项,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理解有误,实录,应该是编年体的一种。故选B
3A项,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

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表述有误。原文以敦让汲引为务的意思是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不能理解为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的说法对原文翻译理解不当,原文是署能者居职,意思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选拔的人员不一定就是他提拔的。故选A
4)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从事:官职名称;丁忧:遭逢……的丧事;短:形容词作动词,非议、诋毁。被:遭受;遣人祈告于契丹主:状语后置句,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幸:有幸;复:回去、返回。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附参考译文】
赵莹,华阴人。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就在陕府,以原官的身份谒见晋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赏赐黄金紫服。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碰上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赵莹就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加强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赵莹出力最多。晋少帝即位,拜为守中书令。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天下飞蝗为害甚重,他下令: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供给米粟一斗,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

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后周广顺初年,周太祖派尚书左丞田敏向契丹禀报,在幽州碰上了赵莹。赵莹见到中原汉人,悲叹惆怅不已,并对田敏说:老朽漂零异乡寄居在这里,最近听说妻室去世,孩儿无恙,幸蒙朝廷皇帝倍加抚恤存爱,东京旧宅本来属于公家,也听说皇上优待恩宠特别给予好的价钱收购,老夫至死无以报答。于是向南叩头,涕泪横流。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赵莹刚染上疾病时,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让羁旅他乡的魂魄有幸复归故土,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等到去世,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答案】1C2B3A
4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解析】【分析】(1A项,从语境来看,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错,刘肃身为尚书省令史,其职责为辨析冤狱,故我职也后断开;从语意来看,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错,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应为转折关系,和可乎相连,其意应为爱惜自己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惜一己前应断开,惜一己后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B项,从语法上看,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错,的宾语,前不能断开,后断开,排除B项。D项,从语言标志来看,后为的内容,后应断开,而冤狱辨析的宾语,故辨析前断开,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本题选C项。2B项,以太子身份错,应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称东宫’”错,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住所称东宫。故本题选B项。
3A项,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错,刘肃任尚书省令史时,右司郎中张天纲为其上奏,使问题得以解决。故本题选A项。
4)本题关键点,收赋税;,差别;,藏。同时注意句意。关键点,做交易;嚣然,扰攘不宁,议论纷纷;,处理。注意句意。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
刘肃,字才卿,是威州洛水人。金兴定二年考取词赋进士。曾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有盗贼偷取了大内收藏的官罗和珠宝,盗贼没有按时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为买卖珠宝双方说合的经纪人和管理仓库的官吏,无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议都打算处以极刑,刘肃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偷盗之事尚未获得主要的赃物,杀掉他们,他们会很冤。金国国主震怒。有近侍夜里去见刘肃,详细地向刘肃说明了金国国主的旨意,刘肃说:辨析冤狱,是我的职责,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第二天,刘肃到尚书省去辩解得更加有力。右司郎中张天纲听了说:我为你详细地,上奏辩解分析这件事。奏疏送入宫中以后,金国国主醒悟,囚犯因此没有被处死。后来刘肃调任新蔡县令。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刘肃到任后,命令繁殖、蓄养增加牛的人家不加赋税,百姓于是殷实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潜逃进入南宋国境的,在南宋被登记兵丁以后就多供给粮食,间或有回来的,但衣食很是困难,偶尔发出怨言说:还不如到淮河那边去。控告的人认为应以谋反论罪,刘肃日:淮水是宋国的边境,一条河罢了,真要反叛的话,不难前往,他们嘴里虽然说而内心没有这样实际的打算,依据法律应当杖责八十下。皇帝准奏。后来刘肃被提升为户部主事。金国灭亡以后,他去依附东平的严实,被任命为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任为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了这件事。忽必烈住在潜邸时,让刘肃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兴办冶铁业并且发行纸币,公家私人都借此获利。中统元年,被提升为真定宣抚使。当时中统年间的新钞发行,要求停止旧银钞不再使用。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刘肃提出三条建议:一条为仍旧使用旧钞,二条为新旧兼用,三条为官府用新钞按数目换旧钞。中书省听从他的第三条建议,于是给了真定新钞五十万贯。中统二年,刘肃被任命为左三部尚书,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参议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议中书省事务。中统三年,退休,朝廷给予他一半俸禄。中统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刘肃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他曾经收集各家关于《易》的学说,编为《读易备忘》。后来多次受封为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号为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f73c23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f.html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