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主要地貌类型》教案(中图版选修1)

发布时间:2020-05-19 11:4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地 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 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分析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关系的过程中,认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地貌类型的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2、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山谷的判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己学习了“岩石与矿物”,也具有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对于理解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态、成因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高二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利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学生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于河流地貌以及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200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经过重新测量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至今这一世界第一高峰仍以每年约1.2厘米的速度抬高,试分析其原因?

(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2、展示崇明岛遥感图片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于1300多年前,现在约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不断延伸,你认为崇明岛形成及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设计思想】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在复习、应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在这里,我们把来自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力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如岩石圈的运动、岩浆活动等;把来自于地球外部,改变地球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称为地球的外力作用,如水流携带泥沙堆积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了解地貌的含义,明确地球内外力的不同表现。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2、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展示“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

学生活动:读图,描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加以引导并归纳出流水的3个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指出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重点讲解中游曲流的产生。

【设计思想】训练学生读图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问:根据不同游段的特点,你认为三个游段各有怎样的经济利用价值?

【设计思想】启发学生在理解流水作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怎样因地制宜。

3、如果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会出现怎样的地表形态呢?

“地理三分钟”学生展示:喀斯特地貌。

【设计思想】“地理三分钟”是学生在地理课堂常规的自主发展形式。该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明末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最多的就是喀斯特地貌,他历经艰险,写下了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最早记录。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在哪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

练习: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

B:Ca(HCO3)2→CaC03↓+H20+CO2↑

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

展示图片:

在北京石花洞发现了一块逐年连续记录北京地区2650年温度变化的石笋,被确认为世界上石笋逐年记录温度时间最长。 (2007-01-29 10:19:57 来源:北京日报)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除了具有旅游价值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

【设计思想】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理解,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徐霞客事迹使学生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石花洞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北方也有喀斯特地貌,且地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4、展示黄土地貌图片。

提问:该图片表现的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并根据地图册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

教师:一般认为黄土高原是由从西北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它在长期的历史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表形态。

展示主要的黄土地形-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介绍各自的特点。

提问:根据图片所示景观,你推断该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可能是什么?

【设计思想】半干旱地带的黄土地貌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差较远,故先展示图片,请学生找到并描述出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并由地貌特点推断其形成原因,锻炼思维推断能力。认识黄土地貌具体的形态名称,注意汉语文字的含义。

教师: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特点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水土流失等;植树造林。

展示:治理前、治理初期、治理后的黄土高原图片。

教师: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区在古代就曾分布着森林和草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现在,我们只有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这种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设计思想】体会地貌与文化的联系,关注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的关系,领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

5、展示海蚀地貌的美景,学生推断成因。

接着展示海积地貌的图片。

介绍海岸地貌的分类。

不同的海岸地貌,人们的利用方式也不同,提供已知项,学生作选择。

1、有利于晒盐的是——,理由为——

2、适宜建港口的是——,理由为——

学生读“我国海岸地貌分布图”。

提问:说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的分布地区?

上海海岸所属的海岸类别?(奉贤泥质海滩)

上海沿黄浦江和长江口已有众多港区,为什么还要在东海建设洋山深水港?

【设计思想】在介绍海岸地貌分类时,注重“蚀”、“积”的含义,从文字的角度理解海岸地貌成因。以读图的方式,锻炼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加深印象。人类对海岸地貌的利用方面,学生可能了解的不多,所以用选项的形式让学生判断,降低难度。然后思考上海为什么建洋山深水港,回答起来就容易一些。关注了身边的地理,体会地理的有用性。

6、风作为外力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它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又形成了哪些奇特的地表形态呢?图片展示。介绍风成地貌的分类,请学生判断图片所属类别。

【设计思想】了解风成地貌的分类。

介绍风蚀地貌中的雅丹地貌,以及受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丹霞地貌。

【设计思想】扩展知识。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奇特。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展示多幅图片,学生判断所属的地貌类型。

2、地貌的形态除了用图片表示外,还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设计思想】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入地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等高线地形图。

(二)新课教学

1、由等温线、等压线,推断什么是等高线。

等高线: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设计思想】知识的迁移与理解。

2、动画演示“等高线原理”。教师作简单说明。

图片: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学生:回答问题——两个山头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二者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从这幅等高线地形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地表信息?

【设计思想】以动画演示的方式,直观的表现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静态的示意图可以巩固学生观看演示时获取的知识,从中阅读高程、辨别陡坡、缓坡。

3、我们把不同的高程范围内填充不同的颜色,便制作成了彩色的地形图。读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五大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地。

学生从图中找到五大地形的例子。

用选项题的形式判定各自的地形图特点。

【设计思想】了解等高线的一个应用- “中国地形图”,过渡到介绍我国的五大地形。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以做题的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分析的积极性。强调知识的自我构建。

4、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认识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部位。之后做课本思考与实践中的练习题p112。

【设计思想】引发学生兴趣,感受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作用。以练习的形式巩固知识。

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还可以安排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练习——

读某一地区地形图,分析回答: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间修建一条公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较容易,为什么?

(2)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建制镇。请你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并说明理由。

(3)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用符号标出坝址位置,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并分析水电站建成后的利弊。

【设计思想】由易到难,综合性较强,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地理的综合性特点。认识地形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为其后“地貌与经济建设”铺垫。

5、地貌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阅读课本p67-71,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设计思想】因在地貌主要类型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这些内容,故安排学生以自学的形式总结地貌对经济的影响,举例说明这一要求督促学生的阅读。

强调人类利用自然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分析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关系的过程中,认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几点想法:

1、领悟自然的美。地貌也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

2、由定义入手,以文字的角度理解地理名词的含义。

3、地貌与文化的关联。

4、地貌与经济建设部分的内容分散到主要地貌类型的教学中。

5、海岸地貌与风成地貌略讲。

6、推理能力的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54296d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7.html

《高中地理《主要地貌类型》教案(中图版选修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