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建设

发布时间:2019-08-28 23:14: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单元 第21、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 必修一21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

【七届二中全会】 1949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0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有何不同?

2、时间:1949101 地点北京。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拓展知识】1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见91页引言)一个大典、两部法律、三次会议和三个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时间、地点:19549月、北京。

3)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加强了 巩固了 映了 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文革时名存实亡;新时期恢复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组成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 ,规范了 ,昭示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有何不同?

【特别提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政治)

(1)基础(原因):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确立;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文革后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职能变化: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5)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政策)

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中形成了深厚友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2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3法律保障: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5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评述它们对我国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通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变化:复习手册59

二、十年建设建设和文革(1956——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道路探索、曲折发展;

美苏争霸、多极化出现)

文化大革命含义:1966---1976一场由领导者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在全国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两年徘徊时期(1976文革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1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3经济: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以来 ——至今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际格局的变动和世界的多极化和全球

1、背景:

2、措施:

(1) 首要环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

(3)法制建设加快,完备法律体系。

(4)、基层民主选举制(新时期创新)

目的: 方式

地位: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法律保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

【通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归纳:知识纵横联系]中西方民主政治

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意义、特点)

2雅典民主:小国寡民 直接民主 第5、6课(奴隶制民主的特点、体现、保障措施、评价)

3西方代议制: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第8、9、10课(背景、确立方式、内容、评价、特点)

4无产阶级新民主革命时期民主政治的探索

.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苏维埃政权,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陕甘宁边区采取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了各阶层抗日力量。
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斗争,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

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21\22课

得出的演变趋势由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当堂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31949103,《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

(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101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5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719536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8、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得到进一步普及

C.使农民开始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解析: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2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D项正确。

3D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A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选A项;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年全国范围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B项;同理,且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11,排除C项;根据报影“已于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直属各单位……自十月一日实行……务必如期实行”实行日期为十月一日排除D项。

5C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②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③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C《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7A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8B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99baa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e.html

《新中国政治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