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话流行

发布时间:2020-04-19 11:52: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话实说话流行


让主动性发光 让合作化生效

——《实话实说话流行》教学案例

主题内涵: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这就是说,〈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整体综合性、主体参与性和现实应用性的特征。可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现实生活的问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来凸现这种基本理念呢?本案例以强调、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为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分析:现代社会的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物质环境中,因此追逐时尚、追求流行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看〈〈哈利波特〉到听〈双截棍〉,从欣赏王力宏到痴迷F4、从着NIKE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到处可见学生的身影。但与此同时,也滋长了学生一种不良的攀比之风和浮躁之风,这些已引起家长和学校足够的担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流行观”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正为老师和同学直面现实、畅所欲言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教材分析:《实话实说话“流行”》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综合探究课。它从学生普遍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从一对祖孙看待流行音乐而产生的矛盾引出对“流行”的思考,并站在青少年学生的视角抛出一系列关于流行的话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体验出发尽情地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在“说”和“话”中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分析追赶潮流的利弊,最终学会审视自己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学会正视兴趣差异和代际差异。因此教材为学生深入探讨流行这一话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和展示流行事物或流行现象,感受流行的无处不在;了解流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从青少年的视角观察当今社会许多流行事物存在的利弊,及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学会正确对待流行作品和明星,思考应该怎样去追星。

3.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对流行事物看法的正确引导,一方面能客观、理智地看待流行事物,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处理与不同年龄群体的兴趣差异,学会宽容与理解。

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流行作品和明星。

教学难点:理解流行和经典的关系。

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属于以学生说为主的综合探究活动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运用:演示法,即学生把已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包括实物、图片、文字等)以资料呈现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交流和讨论奠定基础;对话法,即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话题,并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畅所欲言;讨论法,集中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事物或现象,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与流行音乐有关的内容,如明星照片、磁带、唱片、代表作品、评论、剪报、传闻等。再利用课外时间了解长辈对音乐的喜好,如长辈喜欢的音乐类型、明星、作品等。[课外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教育过程。]

案例描述:

环节一:导课——播放周杰伦的〈蜗牛〉FLASH,提问学生“你喜欢这首歌?请亮出你的观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基础上引出主题——实话实说话流行。(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主题,能一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环节二:接触流行——1看图片,猜明星(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喜欢的明星图片,有潘玮柏、郑伊健、蔡伊林、周星弛、周杰伦、成龙等,让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设计意图:以猜明星为切入口,学生参与性强,容易激起广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能畅所欲言“流行”作铺垫。)2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1)你喜欢上述哪个明星?喜欢他们唱的哪首流行歌曲(其他也可)(2)给大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在学生七嘴八舌发言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概括流行的原因有酷、有个性、轻松幽默、漂亮、有活力等。(设计意图:请学生讲述自己喜爱某个明星的理由,是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探讨流行的原因的过程。我把“流行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转化为“你喜欢某一明星的原因是什么?”,是希望运用直观材料,让学生逐人分析,再作综合,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3)小组讨论——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哪些事物或流行现象?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一一回答(流行影视、流行服饰、流行色、流行追星、流行运动、流行语言、词汇等等),同时教师展示已准备好的反映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一边展示一边解释,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某种流行风。然后请学生议一议“流行之所以流行,它具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充分发言——时尚、广为流传、很快被新的流行风所代替等(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的自由发言为实话实说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话题。)

环节三:认识流行——1教师出示一段话“流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事物确实有许多的优点,而我们也有接受流行的理由,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来者不拒、一概接受呢?2材料出示(第一组材料“这星有多明”(明星不光彩的一面——赵薇着日本军旗装、香港艺人苏永康和台湾女星吸毒等案例;第二组材料“一演再演的追星悲剧”,学生观看后,请设想——如果青少年盲目模仿明星、盲目追星会造成哪些方面的不良后果?学生一一作答有性格、行为、学习、思想等影响。(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追星的热情中冷静下来,了解明星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了解盲目追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使学生能批判地看问题的目的。)3你认识他们吗?——出示一组健康向上的明星材料,有球王贝利、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立伟、水稻专家袁隆平和导弹之父钱学森让同学们讨论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学习些什么?从而引出教师设计这些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流行事物?我们应该怎样追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明星身上有价值的品质、行为,树立正确的流行观,从而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

环节四:选择流行——1出示问题“现在流行的事物是否会永远流行下去?它们的命运如何呢?过去流行的,现在......?然后播放一首经典的老歌〈让我们荡起双桨〉MTV来诠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2小记者采访:请学生现场采访在座的听课教师他们所喜欢的歌曲。采访结束后,一起探讨流行与经典的关系。教师用图示小结两者的关系:

有生命力 传唱不息

(1)流行的事物             成为经典

无生命力 消亡

(2)经典的,会一直流行

(设计意图:现场学生的采访、听课教师的实话实说,能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一方面增强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大大超过教师的泛泛而谈;另一方面也能使师生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3经典老歌回放〈水调歌头〉,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对经典与流行的认识。

   环节五:温馨提示——做流行的主人,不做流行的奴隶!结束本课

教学后记:鲍比.迪波特在〈定量学习〉一书中强调“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本课属于探究课题,而且“流行”的话题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有较多的亲身体验性。但“流行”的范围极广,容易使课堂陷入一种泛泛而谈的状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前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集中话题进行探讨,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在回顾整堂课教学的基础上,感悟颇多,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1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现代主体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破除对课本的迷信和依赖;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强调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的社会信息的能力。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也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兴趣。由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构建起“知识信息圈”。而流行的话题恰恰是这一方面的最好体现。学生对流行有感知、有兴趣、有体验,针对“让主动性发光”这一主题,教师在课前布置了收集自己喜欢的明星图片、材料、歌曲等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如课堂上歌曲的播放、明星的展示、流行事物的各种图片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成果,因为这恰恰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才会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希望有意义的讨论能成为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论坛:开展教学活动,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形式,而在于如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们说课堂讨论就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其要义在于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合作、分享,共同负责,从而促进建构意义的目标。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处设置了讨论的情境,如小组讨论“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哪些事物或流行现象?”“流行之所以流行,它具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流行事物?我们应该怎样追星?”等问题,教师尽量采用同学们讨论出来的结论,这样,一是可以激励同学,二是避免一言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独立地解释事实,而不是教师说了算。确实讨论的功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促使各种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观点的对立,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可以更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调整。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争论,进而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认识,并由此而建立起更完整的概念表征,这正是综合课程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它可以将认知负担分解到各个成员的身上,从而完成单个学生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同时课堂讨论也正是学生主体性的极好体现。

3新课程下对教材的处理需要教师认真的思考和应对:新课程下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总觉得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纵览教材,课文中提出了15个问题,安排得凌乱、重复,如果跟着课文的思路走,一会造成无法把握重点,二会无法在一节课中深入辨析这些复杂的问题,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抓住以下个核心问题:流行的原因怎样对待流行事物流行与经典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那么其余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为解决这几个问题而着重设计了三个环节——接触流行、认识流行和选择流行对教材的恰当地处理,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不仅要使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而且必须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重新学习综合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调整、更新、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不断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努力探索一条与新课程新体系新理念一致的教育改革之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努力改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人以鱼”的现状,确立“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的方法意识,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无论是着眼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我们社会教师不可回避的使命。

参考资料: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d15851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9.html

《实话实说话流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