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整理最终版

发布时间:2014-04-08 21:17: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级广电、播主专业《纪录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

1.“形象化政论

“形象化政论”是基于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存在的,出自列宁 “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这一讲话,在中国扩及到新闻纪录所有领域。1953年,我国把“形象化的政论”作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准则。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形象化政论”作为对纪录片政论特性的赞誉。其特点是取材于社会变革和大型建设,政治观点鲜明,解说词铿锵有力,事例典型密集,画面内容饱满,音乐高亢激昂。创作方式强调政治化主题先行,文学化形式表现;把解说词当作“文眼”,强调文采、修辞和抒情风格,缺少注意画面作为主体的意义。

2.格里尔逊模式

格里尔逊模式,通俗地说就是画面加解说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为纪录片所做的界定—— “创造性地处理现实”(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包含了纪录片的核心元素 :作为表现对象的现实(而不是历史、幻想或者摄影棚里的表演)与作为创作方法的创造性处理(而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录)。因此,格里尔逊模式所体现的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应包括:1)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2)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3)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漂网渔船》、《邮郎》是格里尔逊模式的代表作,现实题材、诗意表达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这种模式是纪录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时代的最为有力的创作模式。

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3 英国电影导演。1898年出生于苏格兰丁斯城,卒于1972年。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他是“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费拉哈迪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三十年代,约翰·格里尔逊组织进行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这也是一次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格里尔逊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格里尔逊模式”,归结为:1、反对逃避现实的边缘化题材取向,主张纪录片创作选题向主流生活的回归2、提出强调纪录片电影的社会功能的“锤子论”3、主张组织、在组织、创造性地剪裁现实,较早意识到纪录片的艺术性4、对纪录片独特艺术价值的肯定。代表作有1929年《飘网渔船》,1932年,与弗拉哈迪合作摄制《工业的英国》;

3. 纪录片《收租院》

1966年初,由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拍摄,主创人员王元洪、朱宏、陈汉元等。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播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播8年。其意义在于,1、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有机结合,使《收租院》成为早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高峰。2、它运用声画元素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村两个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3、情感把握。它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报道型模式,尝试了一种以情感为重心的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朴实、真切、细腻、充满感情和文学色彩,解说和音乐恰到好处,很好地激起了当时情境下观众的内心情感。

4. 《望长城》

1991年开播,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拍摄,中方主创人员有刘效礼、陈汉元等。该作品共4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烟散尽说沧桑》。《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风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5. “纪录片编辑室”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创办于1993年。自创办以来,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代表作有:《德兴坊》、《十字街头》、《壮行罗布泊》、《大动迁》、《回到祖先的土地》、《婆婆妈妈》和《房东蒋先生》等,这些为《纪录片编辑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

6.《河殇》

《河殇》,由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夏骏编导,金观涛、厉以宁为顾问的六集电视系列片《河殇》于1988611日至28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815日至21日又重播后,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岐见迭出。全称为《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是中央电视台1988年播过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题目上看,河殇意味着发源于黄河内陆的中华文明衰落了。它把中华文明说成是“黄色文明”,把西方文明说成是“兰色文明”,内容讲的是蓝色文明(海洋文明)战胜黄色文明(黄河文明),目的在于指出外国文明的强势于中华文明的颓废,并指出学习外国是强国之法。这部片子曾警醒了很多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祖国的文化。剧中政治性很强,指出了当今存在的很多问题,比较尖锐。

7.《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该片于198387日在中央电视台开始面向中国观众播放,一共25集,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该片解说人陈铎以一头白发和幽默自然的风格著称,也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该片在1983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

8.《丝绸之路》

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知识型纪录片,也是第一个中外大型合拍项目。1980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摄制组完全以纪实的手法,以弘扬民族文化、回溯历史、面向未来的创作视点,沿着连接中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古道一路拍摄、采访,由东到西,探古访今。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国所能达到的纪录片的最高水平。

9. 《流浪北京》

《流浪北京》是由编导吴文光从1988年开始拍摄,1990年剪辑好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纪录片,讲述的是8789年在北京的五个艺术家的故事,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在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

10. 城市交响曲电影

影片素材将主要来源于发生全国中小城市中的励志成长故事以及中小城市成功发展建设历程;通过影片将展现不同城市、不同行业成功人士的风采与美丽,通过影视艺术途径,采用多样的创作形式,谱写“城市交响曲”。

12. 《地方台30分钟》

198919日开播,其前身为《地方台50分钟》。它是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播出地方电视台优秀纪录片而设。它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台。这个栏目的蓬勃生命力显示了它节目的精良质量和观众的深深厚爱,其的精品意识和系统意识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出了很多成名获奖作品如《两个孤儿》《半个世纪的乡恋》《龙脊》、《回家》等。

13.“真理电影”

维尔托夫在1922年提出“真理电影”主张。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类的眼睛更能捕捉到真理,因为在电影中,可以对真实的事物进行创意性的处理,并建立一种符合工具性宣传需要的意义或真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创始人法国人让鲁什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作为真实电影流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事实电影记录,来对抗虚构影像,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14.“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DIRECT CINEMA 直接电影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最早出自亚伯索斯。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

(一)写出下列电视纪录片导演的代表作品(作品多的写不完就写几部然后等等。)

1.张以庆:《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幼儿园》等。 

2.贾樟柯:《小山回家》、《三峡好人》、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

3. 陈晓卿: 《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远在北京的家》《龙脊》

4.孙增田: 《最后的山神》、《黄河一日》《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5. 段锦川: 《青稞》、《蓝面具供养》、《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广场》)、《八廓南街16号》、《天边》 《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

6.康建宁: 《沙与海》、《闯江湖》《生活》《公安分局》《当兵》《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7. 蒋樾: 《喇嘛藏戏团》《拉萨雪居民》《天主在西藏》《东方三侠》

8..杜海滨:《伞》《1428》《铁路沿线》《高楼下面》《窦豆》《北京记事》《人面桃花》

9. 王海兵: 《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三家系列作品)、《山里的日子》

10徐童: 《麦收》(Wheat Harvest)、《算命》(Fortune Teller)、《老唐头》(游民三部曲)

11.张内咸:《待业青年》

12.周兵:《故宫》《敦煌》《梅兰芳》《外滩》《皇帝的秘密花园》《皇帝》《中医》《汽车百年》。

13.张同道:(我能查到的张同道导演的好像只有小人国,后面几部他是不是导演我不确定哈小宝。)《小人国》《成长的秘密》《世纪长镜头》《发现民间》《经典记录》

14.维尔托夫:《电影真理列宁特辑》《电影眼睛》《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第十一》《斯巴顿交响曲》等

15.费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亚兰岛人》《土地》等。

(二)写出下列影视纪录片的编导姓名

1. 《初潮》柯丁丁、郭静

2. 《毛毛告状》:王文黎

3.《河之南》 徐小卉 李冬梅 葛明 刘越

4.《华氏911:迈克尔·摩尔

5.《老唐头》:徐童

6.《大国崛起》:

总编导:任学安 执行总编导:周艳

编导:刘军卫、程乐平、段骏、李宁、高晓蒙、苏全军、石世仑、高隽、万剑英、毕岳昆、章晓宇、李成才、刘颖、黄蔚、包润峰

7.《故宫》:周兵、徐欢

8. 《流浪北京》:吴文光

9.《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

10.《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张丽玲

11.《八廓南街16号》:段锦川

12.《西藏的诱惑》:刘郎

13.《雕刻家刘焕章》:李绍武

14.《高三》:周浩

15. 《德拉姆》:田壮壮

《海豚湾》路易·西霍尤斯

《迁徙的鸟》雅克·贝汉

三、简答题(每题 10分)

1《最后的山神》是一部什么样的电视纪录片?

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大多数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62岁的孟金福他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他和妻子丁桂芹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生活虽然艰苦,却自幼快活,但树木不断遭到砍伐,动物随之减少,这些都让孟金福忧心忡忡。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习俗,孟金福怀念山上的岁月,子辈们却在山下闹市文明中乐享太平。

作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原生态,但由于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鄂伦春人的心灵,因而它需要依赖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

在时空安排上,创作者把简单明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时间上以冬一春一冬的顺序展开,空间上也以山林一定居地一山林这样的一个循环开始和结束。

从叙事手法上看,《最后的山神》强调细节,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片子由一个个小故事推进,有转折、有完整的高潮和结局,一步步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命运。片子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生活在山林间的、保留着古老习惯的老猎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一个民族即将消失的生活状态。而影片最后,随着老母亲一句叹息:神走了,请不回来了……”片子戛然而止。

在后期剪辑上,创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既完整真实地呈现出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损害真实性,又做得十分精炼细致。

该纪录片以电视栏目为依托、以精英文化形态为主导,以强烈的思辨意识和人文关怀挖掘题材,是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代表之一。

2简析纪录片《京剧》

63日,蒋樾导演的央视原创纪录片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在央视一套开播。在这部纪录片中,梨园名家的悲欢离合不再被单独放大,而是将他们集体定名为“京剧”。而《京剧》要讲的故事,正是这位200岁老者曾经走过的“人生”。

较以往纪录片最大的不同,该纪录片采用了故事化叙述的方式。每一集的《京剧》中,都会有一部分情景再现、真人扮演等手法,让观众置身其间《京剧》将8集分成8个大故事,每集分别以京剧经典剧目《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群英会·新生》命名,每一集中针对重要史实、人物生平又展现了若干小故事,此举不仅令人倍感新鲜,还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该纪录片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家国兴衰和个人命运,也表现出京剧的承传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

虽然该片出现了些常识性错误引来广泛关注,如将朱自清与周作人的照片排错,称周信芳为四大须生之一等。但是该片抛开枯燥写的史料堆砌,和没有不必要的故弄玄虚,大胆采用故事化叙述的方式也引领了中国纪录片的新风潮。

3.《望长城》的探索意义和历史贡献

《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风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一、 一、真实再现制作者目睹的实况,镜头成为人眼睛的延伸。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存在虚构情节、用演员扮演等,严重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望长城》不是靠解说词,而是主要以现场采录的纪实形式。它的客观的记录,使摄像机变成了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如实地记录下生活得本真面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影响了其后将近十年的纪录片创作,成为改写纪录片话语形态的里程碑。

二、 二、声画合一的现场感展现出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望长城》为追求有生命力的现场真实声音,要求画面是活动的,声音也是活动的,同期录音的声音信息量比较丰富而有层次感。

三、 三、平民化视角,关注各种社会境遇下的人生。《望长城》追求自然,按生活本身去反映生活,着重拍摄长城两边人群的思想、生活、风俗等。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

四、 四、主持人作为节目中的主角,与被拍摄对象融为一体。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考察长城修建、变迁,全面介绍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

《海豚湾》是一部什么样的电视纪录片?

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渔村,然而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都会在这被惨遭毒手。但这一切,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理查德贝瑞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该电视纪录片针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的拍摄报道,揭露事件最原始的真相。从某个程度上说,这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暗访偷拍的过程。在创作方面,该纪录片充分应用拍摄器材多元化,表现了电影人最勇敢坚决的诚意。

由于当地对拍摄的封锁,创作团队从拍摄器材、拍摄地点、拍摄媒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比如石头摄影机、鸟巢摄影机都是掩护真实镜头的一个突破性创举,比如水下摄影机、遥控飞机摄影机都是为了能够从不同角度取材而灵活应用的一种尝试。

如果站在纯粹电影的角度去看,我个人觉得《海豚湾》的镜头语言、拍摄编排、高潮处理、访谈效果都并不上乘。但《海豚湾》用充沛的冒险精神揭示了一场足以让人类低头羞愧、遗臭万年的残忍杀戮,而电影人则用自己最诚心的自省、最锐利的武器和最坚定的责任感,为人类、为大自然捍卫着这一小块良心底线的最后阵地。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四、论述题(每题 15分)

1.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现状分析

独立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版图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一般纪录片相比,无论是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特色、风格,它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其发展轨迹和生存状态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纪录片,具有民间游牧性潜历史的文化特征。)

中国社会的转型、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经济生活的持续发展、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DV机的家庭化和社会大众的精神表达共同催生了独立纪录片的诞生。(相对于体制内纪录片的宏大叙事和官方影像历史叙述者的地位而言,独立纪录片以一种个人化的身份打破了对影像历史书写的话语垄断,冲击了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以另类影像的方式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从另一个方面构建起了一套对于社会历史影像的话语体系。)

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1988年至1993年的萌芽时期,1993年至1999年的探寻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的蓬勃发展时期。

在如今,独立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草根化、创作视点上平民化、拍摄记录上追求纪实性以及整体制作上的个人化。较之以往,独立纪录片的视角更加多元,创作也更趋自由。

最近几年,大学校园、网络特别是专业网站成为了独立纪录片主要传播地,BT、电驴等多种下载方式给独立纪录片提供更方便的传播流通方式。 面对商业化浪潮的冲击,独立纪录片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之后陷入了生存的困境。资金的缺乏使得独立创作队伍倍受考验。独立纪录片对边缘题材的过度青睐导致了创作主体的单一和重复,在内容和风格上鲜见新意。由于大量非专业人士的涌入,(一些制作粗制滥造,节奏拖沓冗长,晦涩难懂,还有一些作品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导致质量整体下降。DV盛行一度给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由于对于个人私密空间的过多介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隐私权的思考,这些都是独立纪录片发展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目前,独立纪录片呈现出一种走出去的突围态势。一方面,独立纪录片加大了与主流媒体的融合,开始走专业化和精品化的路线;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参与国际预卖,走国际化路线。与此同时,一些独立制作者也加大了对专业网站的开发和利用,采取网上直销的手段来筹募资金,等等。尤为可喜的是,独立创作者也开始跳出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的圈子,不断调整自身的创作,以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要。

《颍州的孩子》与杨紫烨的纪录片创作分析

杨紫烨,美国华裔导演,出生于香港,杨紫烨女士是一名资深的电影工作人。她的影片,通过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一面,增进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认识。她的代表作有《风雨故园》、《中国一二》、《仇岗卫士》、和《颍州的孩子》

杨紫烨的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人,而真实正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杨紫烨的团队非常小,一个调研,一个摄影师,还有她在纽约的同事Tom,四个人。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详实的记录了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和艾滋孤儿的生活。片中以三组孩子为主要线索,从小被人歧视的艾滋病患孤儿高峻、父亲感染艾滋死亡的黄家三兄妹、父母感染艾滋双亡的病患孤儿任楠楠和她的姐姐们。这三组孩子因为他们具体情况的不同,在整部纪录片中担当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2004年春节,她来到中国安徽颍县——一个被艾滋阴影笼罩着的贫困农村。那里,许多村民因为贫困如洗而卖血养家,在输血过程中不幸感染艾滋病,村内,因艾滋病父母双亡留下的艾滋病孤儿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凄惨震撼了杨紫烨!杨紫烨留下了,全然不顾一切感染的可能,她与孩子们一起过大年,一起吃饺子,当年10月,杨紫烨卖掉了美国的房子,拎着两只箱子毅然回国,她带着她的摄制组来到了颍县,一个许多人避之不及、又有许多孤独眼睛的爱滋病村!一部纪实的记录短片《颍州的孩子》,片长仅39分钟,杨紫烨却拍了整整一年,用她的话来讲,是在悲哀与伤感中边调整心情边拍摄的,为了让片中的情景真实再真实,后期制作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颍州的孩子》一片中选取的事件和场景,以及对这些事件和场景的编排,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导演富有创造性的选择与诠释,造就了《颍州的孩子》打动人心的魅力。

杨紫烨的纪录片是跨两面的,可能是给国外的人看得更明白一点, 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她只是想把中国大陆的很多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而不是去评论。透过杨紫烨的所有影片,我们看到了一双悲悯而善良的眼睛、一颗敏感而责任的心灵,它无疑属于杨紫烨,属于流淌在她体内的华人的血!   

3.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与创作格局分析
近年来,纪录片的生产规模不断增长,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正在形成国有影视机构,民营机构,个人创作三方面内外结合的新格局。纪录片制作力量逐步壮大,国家媒体,民营公司,独立制片人多种类别共同参与,十几家国有纪录片制作单位,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影视机构逐渐成为纪录片行业的重要角色,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队伍亦不断扩大,个人创作日趋活跃,成为体制处的重要力量。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阵容基本上算是三足鼎立。其中这三足是指:商业片、政治片、独立制作。

在运作模式上实现了制播分离,走上了更为商业化、国际化的道路。随着新时期社会阶层、社会价值的变迁,我国纪录片创作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边缘文化并存的格局,在题材上更加广泛。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各种观念兼容并包,各放异彩的态势,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灵活、自由,实现了真实记录与艺术叙事的完美结合。

4. 独立纪录片《算命》创作分析
纪录片《算命》用写实的手法,真是记录了底层人的生活——算命先生厉百程和他老伴,曲折的人生故事。该纪录片最大看点是采用小说章回体进行阐述,可谓开创先河。历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历百程的老宅。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 

影片采用传统的章回体形式分为十个章节,通过算命先生广泛地辐射了各类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遭遇和困境。《算命》的场景随人物转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提供的社会背景中,让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在这个过程中,它试图洞彻人性。《算命》对残障和社会边缘人物的呈现,从不同角度,但象《麦收》一样,充满了道德挑战的味道。本片用写实的手法,真是记录了一个底层人的生活。

正如导演徐童所说纪录片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是作者真实的去看待事物的结果。实际上是作者在创作作品,不是把现实搬上荧幕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79b1c383d049649b6658ab.html

《《纪录片》整理最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