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班台丽媛2009143791
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邓小平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年。这一论断是邓小平于19853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那么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
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第二次革命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5年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无疑是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革命。
然而,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19493月在中国人民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①“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②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开始走上了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前一次革命还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那末这场新的革命则已经和正在进入长剧的高潮。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真正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体现的是量变,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讲的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1


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的过程。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其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③
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对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丰富和发展。这篇谈话一开始就精辟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段话,把革命与改革、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连贯起来,赋予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个命题以更加严整、更加丰满、更加深刻的内涵。
最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还将深刻改变人们的传统习俗、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巨大的阻力,改革的风险和艰巨是一场革命;改革越向纵深发展,越要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世界经济的开放式大发展,对我国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国情,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紧迫性。早在197812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时就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④
改革势必触及人们的利益和权力,势必要对利益、权力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调整,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和慎重的处置。但是,它毕竟与通常的革命直接指向某一或某些阶级或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性质

2


和情形。所以邓小平说:“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改革还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通常的革命往往充满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往往是爆发性的,突变式的,表现为原有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社会历史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飞跃。而我们的改革,尽管也要引起社会面貌广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非爆发性的、非突变式的,总体上表现为逐步前进、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不需要也不允许出现剧烈的社会震荡。相反地,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须要坚决排除一切导致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改革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同时,改革也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从这一点来讲,改革同过去的革命斗争一样,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改革者们必须要有革命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和毅力来投身于改革之中。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关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论述,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认真领会和掌握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对改革的认识,提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自觉性;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场改革的特点及其规律,以便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轨道更加健康地发展。
注释:①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38页。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526页。④《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2143页。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3f3c1ca8114431b90dd83f.html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