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杜鹃》高考诗歌精读

发布时间:2014-12-16 20:5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郭沫若《杜鹃》赏析
阅读天地
0520 0823

郭沫若《杜鹃》赏析

    原文: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936年春

    赏析:

    这是一篇简短优美、立意新颖的散文。

    立意就是观点。观点要新,因为新就是创造。新就是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自己独到的思想,所谓言他人所未言。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创新的观点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论题新,所谓开辟处女地填补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够深入,但因为是别人滑有研究过的,你的结论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别人说东你说西,别人说是你说非,由于反差强烈,新意立见。郭沫若是诗人,也是学者,学问之道,可说是料熟于心。

    这篇散文即是循着翻案的思路而写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谓之逆向思维,是创造之一法。不过这次翻案,不是负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负,即把正面价值的爱的象征的杜鹃鸟逆转成负面价值的专横而残忍的形象(或隐喻)。文章先列举杜鹃鸟在文学史上的种种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它不仅灌注着国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国界,成为东方情结。接着笔锋陡转,出语惊人,指出杜鹃鸟名实不符,过去的名声是出于对事实的误解。其根据是动物行为学的知识,即杜鹃欺骗性地独霸莺巢,类似于中国成语中说的鹊巢鸠占。这个事实是动物学的发现。翻开《辞海》杜鹃条目,其中赫然写着:部分种类不自营巢,产卵于多种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杜鹃鸟的文学象征竟与它的动物习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厉害。

    当然,文学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识是另一回事,它们各有其价值,即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科学讲事实,文学讲虚拟。我们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龙的传人这句话或这个文学意象。龙本身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所谓九似之象传人则是后代的意思,龙是华夏族的祖先出于远古的图腾意识。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们至今不定期在唱《龙的传人》这首歌,还在用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郭沫若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用科学的动物知识翻文学作品中杜鹃鸟形象的,必定另有理由。这理由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中日关系。

    《杜鹃》这篇散文写于19371月。这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日本帝国主义却已经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蚕食与染指华北地区,其侵华野心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开中日关系史,我们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国,把中华文化引入日本,作为学习、效仿的楷模。总之,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民族是有哺育的。但现实却是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因此,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功利与安危出发,郭沫若做了这篇翻案文章,隐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负义、专横而残忍的杜鹃鸟。

    这篇文章的最后落脚点还在于我们自身。也就是把中华民族比作,批评的不觉醒而自甘奴化,对人面杜鹃丧失警惕之心。读来言简意深,回味无穷。

 

    争鸣:                   郭沫若:中国现代史上的人面杜鹃(王绍叶)
  郭沫若写过一篇散文《杜鹃》,他笔下的杜鹃成了欺世盗名的象征,着实让我觉得意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之中,杜鹃,又叫杜宇、子规,是最具抒情的鸟类了,它在文学上的地位是任何鸟都比不上的。
  一提起杜鹃,我们自然就想到杜鹃对于爱情的忠贞,据说,杜鹃失偶后,会一直为失去的伴侣哭啼,一直啼血而亡。杜鹃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就是望帝的化身,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悠远的情思。在古典诗词里,杜鹃的形象更加感人至深。如唐代李商隐 《锦瑟》诗,写尽杜鹃爱之真,情之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朝的辛弃疾 一首《贺新郎》,写的是杜鹃作为志士献身山河的悲壮情怀: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在文学史上,杜鹃有时是薄命的佳人,有时是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总之,它是集爱怜、哀怨、纯洁、至诚于一身,以菲薄之身,成就了民族的幽魂,几乎贯穿整个文学史的时空。
  就算是在日本等东方国度里,杜鹃也是一个很鲜明的文学思想的符号,它从一个小小的鸟类,成为形而上的理念,成为志士们为了理想、爱情及家国献身的牵引之手。很显然,杜鹃已经被人性化了,也神圣化了,几乎可以让我们顶礼膜拜了。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最大例证。有郭沫若考证,我们才知道杜鹃的真实面目。其实,杜鹃只是一种普通的鸟类,它的外表没有孔雀那样的华丽,也没有天鹅那样的高雅,甚至也没有家雀的勤勉,燕子报春的功劳。它只是一种黑色的鸟,羽毛也并不美丽,而它更重要缺陷是,习性专横而残忍。
  据郭前辈考证,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它生性懒惰,且对儿女没有尽养育职责。到了生殖季节,它便产卵在莺巢里,让莺替它孵卵哺雏,待雏鹃孵化出来以后,每每便将雏莺挤出巢外,任随雏莺们啼饥号寒而死;而雏鹃却独占着母莺的慈爱,直到能远走高飞,而毫无眷顾、感恩戴德之意。
  以此观之,杜鹃实在不是什么好鸟,也看出了杜鹃的好名声是骗来的。至此我们才知道,杜鹃其实是欺世盗名的卑鄙小鸟,与世上的小人一样。不过,常言道:文如其人,以此来说明郭沫若本人,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现在我们看来,郭沫若也是杜鹃一类欺世盗名、名不副实之流,这也许是郭沫若写这篇短文时没有想到的吧。在上一世纪中叶,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时百花凋零、百鸟噤声,唯有郭沫若及几个卑鄙文人辱没人格,出卖灵魂,丧失自尊,投靠在强权政治麾下;只知道附和执政者,拍他们的马屁,见风驶舵,然后换取美誉加身,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是文革中少数能够开口说话的文人之一。成为举国之内独一无二的大文豪、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但历史是公正的。到头来,最后被世人贬为中国新现代史上最媚俗、最没有骨气的文人,人格表现中缺乏一种道德勇气,一种风骨精神,一种人格力量。连他的儿女都说:我的父亲是个罪人,犹如杜鹃那样,把心思都用在追逐名利上了,没有很好地尽养育之责。
  就象他自己在短文中说的: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人面杜鹃被人哺养着,将来会怎样?莺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是的,中国人已经作了解答,历史也已经作了解答:
  郭沫若,中国现代史上人面杜鹃活标本,一个名不副实、欺世盗名的虚伪文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86e697fab069dc51220150.html

《郭沫若《杜鹃》高考诗歌精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