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1-28 20:37: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清照诗的意义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女作家,她留存的诗虽然不多,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突出的艺术成就。本文就李清照诗的社会意义、生命意义以及创新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 李清照 时代意义 生命意义 创新意义

前言

李清照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是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精于填词,工于写诗。她的诗描写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前途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在她的诗作中,以最热烈最豪迈的方式歌唱着理想世界,歌唱中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 ,从她的诗作的艺术特色来看,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一、鲜明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的诗比词更能直接反映时代生活,她的很多诗作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取材于历史着眼于现实

北宋末年,宋王朝已走向大动乱乃到灭亡时代。统治阶级荒淫无度,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清照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危机四伏的局势,并发现当时的形势与唐玄宗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痛感赵宋王朝很可能要是安史之乱重演,于是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这样“深有思致”诗篇,诗中借古喻今,备陈教训 诗人借“安史之乱”的史实,抒写个人的感慨和见识,有力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一致抵御外侮。她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否则,就将重蹈唐朝的覆辙,出现时移势去真可哀”的局面。这首诗作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她的政治敏感性和勇于干预现实的精神。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外族的不断入侵,终于导致了背诵的灭亡。李清照被抛入苦难生活中,饱受着流离失所的折磨。在乱离的生活中,她目睹了统治集团投降派逃跑偷安,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社会现实,心中激起了满腔的愤怒。宋高宗建炎三年春,金人挥师南侵,高宗自扬州渡江南逃。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随夫乘舟沿江去芜湖,途经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县,她写下了简洁犀利、铮铮有力的五绝《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室南渡后,主降主战两派斗争激烈,由于赵构无心抗战,投降派在在朝中操纵大权,中原恢复无望,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李清照以项羽于垓下宁死不屈的气节,斥壮,对南宋政权苟且偷安进行了辛辣讽刺。诗人以诗歌形式针砭时弊,干预现实。在国破家亡之际,她唱出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两汉本继室,新室入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谴责了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抒发了强烈的政治义愤。

李清照的《乌江》、《咏史》等这类咏史诗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取材于历史,着眼于现实。这些作品或评议废兴,或臧否人物,每篇都有深刻的寄寓,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斗争性。

(二)、超脱封建束缚

在两宋理学盛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日甚一日的情况,妇女是不配议论社会大事的,不论正确与否都可能找来怨恨和诽谤。李清照敢于冲破世俗偏见,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以过人的胆识,把诗文当作武器,表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见解。建炎中,李清照以诗表政见,大声疾呼“南来尚怯吴江冷,非狩应悲易水寒”,慨叹“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瑶”。有人便说她:“作诗以低士大夫”。一个“低”字表现了对李清照的不满。朱弃说的比较客观:“易安以文字中人忌”,说明触动了一些人的伤疤。绍兴二年三月,高宗于讲殿策试,以张九成为第一。张九成对策文辞藻里,极尽吹捧之能事,李清照抓住“桂子飘香”之语,讽之曰:“露花倒影刘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应举者服其工而心忌之。作为一位女性,李清照在这样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下以笔当戈,口诛笔伐,展现了其对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反叛,她的诗如一朵奇葩在封建礼教的魔盘下绽放。

二、超时代的生命意义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南北宋交替,国运衰微变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兴亡,社会动荡,时事变迁,把诗人或推向顶峰或掷入深谷,大浪淘沙,熔铸了作家的性格和情操,她以其独特的爱国热情和豪迈气概,卓尔不凡地屹立于南宋作家群中。李清照的诗中具有超时代的生命意识,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强

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乱世之中,士大夫沉溺之时,常有众人皆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她的诗不但贴近社会,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爱国热情、忧国意识,更表现出强烈的敢爱敢恨敢赞扬敢斥责的鲜明个性。她虽是封建时代的女子,却也有李白、杜甫那种忧国忧民,关心现实政治的积极精神,如《夜发严滩》愈显其雄奇豪迈巾帼不让须眉的孤傲性格。封建女子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一个依附者,然而李清照的性格中的不甘人后,那份至死不渝的自强精神甚是可贵就像她的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诗句,正是李清照的人生观与生活信条

()、超我

在李清照的诗中,最强烈最豪迈的歌唱莫过于对理想世界的歌唱,歌唱中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鹏举之志。鹏举之志多为士人学子的生命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李白曾经自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而如今却出自一位女性的笔下,实为非同凡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意识的戕害,无情地窒息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预先规定好的社会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渴望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李清照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受到祖国传统精英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光圈不似一般女性那么狭隘,她的生命意识也不似一般女性那么贫弱。但是,女性的社会位置限制了她,她的鹏举之志只能以女性特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不可能金殿对策,也不可能驰骋沙场,她只能写诗作词来抒情述志。如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写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直斥朝廷的南渡逃跑,既非人杰,又成不了鬼雄;诗中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奋进、追求,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于一般的女诗人之处。

另一首诗,《咏史》:“两汉本继室,新室入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借写历史上反抗虚伪理法慷慨就义的嵇康,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政权的憎恨,歌颂抗敌忠士,鞭挞投降奸贼,清人王士祯《艺苑卮言》也赞其“是佳境,出宋人表”

李清照更为不凡的是,当她对现状感到压抑,便在诗《晓梦》中,写自己梦入仙境,见到仙人逍遥自在的生活,向而望之。表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她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敢于在诗中批评当政者:“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表现了她嗟叹“谩有惊人句”,而于世事无补,最后只得向往理想的世界。她是始终不和丑恶的现实妥协的。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和谐的、鲜明的“刚健含婀娜”李清照的形象。

三、 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方面,清照的诗与她的词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思想内容方面,她的诗更积极些,价值更高一些。她的诗一扫其词中那种感伤低沉的情调,而代之为以关心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激昂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与其以婉约为主的词风迥异,占主导地位的则是高昂、豪迈、刚建的词风。无论是诗人对历史题材的吟咏,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可以说,她的诗篇都是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红线的。

(1)、直抒胸臆,直陈得失

南渡后,尽管李清照不断遭到沉重打击,但她并为因此颓唐,仍然十分关心时局,时刻注视着抗金形势的发展,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韩胄、胡松年充任全国军前通问史,持节赴金,心情异常激动,于是援笔作诗,写下了《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感情激烈的诗篇,诗人借着朝廷派韩、胡二公使金议和的机会,将当前时政的利弊得失大胆地加以评论,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对故国山河的无限怀念之情,都痛快淋漓地倾泻而出,诗人一向是主战的,她对高宗一伙只知一味求和颇为不满。在上韩诗中,她以高宗的口吻说:“不要像东汉窦宪、耿秉那样进行北伐,那样会不利于北狩的徽、钦二帝。要不惜割让土地、不惜金银玉帛,以求得与金人何谈。”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高宗本就没有抗金的诚意和勇气,可是却冠冕堂皇的找出为了父兄的安全做借口,来掩盖屈辱求和的卑劣行径。李清照这里实际上是对他这一无耻心理的揭露和鞭笞!在诗的最后,诗人便更为明确的表达反对向敌人求和定盟约:“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在谈到自己的心愿时,李清照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不追求天下至宝,只希望听到家乡近来的消息,可见诗人对北国家乡、对陷区人民的怀念之情是如此深切。在短短的时间里,诗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等一连串的打击,只落得孤苦无依、辗转深思,与难民一起逃难,李清照一家的遭遇,个人的苦难也正是广大流离失所的人民的遭遇和苦难,所以李清照的心愿也正代表了灾难深重的人民渴望光复、重回故乡的强烈愿望。一个饱经忧患的老年妇女能正视严峻的现实,能密切注意时局,能将自己对时政得失的态度、意见和期望,如此直接大胆地诉诸笔端,从而呼出广大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在《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诗人在第一首开头两句,简要地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巨大破环和社会衰败的景象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后,立刻便点出了造成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唐玄宗不管国家大事,一心追求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作为一个国君,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以至于不知危机四伏,这便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战火很快烧到国都长安,以至胡马竟在玄宗的勤政殿前任意驰骋,珍珠翠玉等宝器在在战火中化为尘埃。为何官军如此腐朽,屡遭溃败呢?李清照一针见血道“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壮士骏马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累死于为皇帝宠妃运送荔枝的驿道上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能对付强悍的敌军吗之?当然不能。诗人很善于选取典型的材料,以简朴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唐玄宗昏庸腐朽的实事不可胜数,以军备废弛的情况也非只在马匹,而这里仅选在斗鸡与传送荔枝上的荒唐行为,便将其玩物丧志、荒淫失政、军无斗志、屡战屡败的情况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出来,为了强调这一观点,在第二首她进一步指出由于杨玉环这具有倾国之色的“妃子天上来”于是杨家姐妹兄弟都受到分封,玄宗还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国忠这样的误国奸雄,自己则完全沉浸在酣歌漫舞之中,好像为了惊扰天子的宴乐享受,连那春风也不敢扬起尘埃,这样的文笔对于人君的昏愦荒淫,奸臣的擅权误国的揭露都是入木三分的。

时局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诗人采用这样的手法便能更及时、更直接、更加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更易取得预期的艺术效果。

(2)、巧于用典,借古喻今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颇喜欢用事。她一向勤奋好学,涉猎极广,博闻强识,谙于故实。所以她在诗中往往巧妙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在《咏史》诗中,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历史的巧合,把金人卵翼下的伪楚、伪齐政权比作王莽的新室,比作毒瘤,进而指出东汉继承西汉,南宋继承北宋才是合法存在的正统政权,那伪楚、伪齐也如新莽一样,是应予坚决铲除的毒瘤。诗人以她渊博的学识和娴熟的笔法,在短短的两句诗中便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以古鉴今的笔法,来抒写她强烈的爱国情怀。人贵有气节,对于那些在国难当头,不仅不奋起反抗;反而趋炎附势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诗人是十分憎恶的“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便是借着对古人的称颂,对于那些丧失民族气节、厚颜无耻地依附于伪楚、伪齐政权的士大夫们愤怒的鞭笞。整个诗篇是咏古,但处处都在鉴金,就在如数家珍的引典用事中,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强烈的褒贬爱憎之情。

(三)、雄浑悲壮,风格豪放

李清照的诗在风格上也与其婉约清丽的词风迥然不同,而是彰显气势豪迈,气魄。李清于绍兴五年写的《题八咏楼》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自沈约建八咏楼以来,历代文人雅士登楼吟诗者颇多,遗风世代相因。李清照的这首诗,极写江南水乡的壮阔景象,反衬出“国破山河在”带来的忧伤,全诗意境阔大,豪迈奇伟。名人赵世杰评曰:“气象宏敞”。李清照的《乌江》一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语言雄奇、刚劲有力、掷地有声。潘中心等人认为:“全诗调子高亢,感情激越,是一首气势雄放的吸国之歌”。《唐宋词鉴赏辞典》也指出:李清照的《乌江》诗“句句燃烧着火焰,其对于抗战态度之坚决,对于投降派的义愤之强烈,绝不亚于任何一位爱国豪放词人。”清人李调元评论李清照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这话用以评价李清照的诗也不为过。的确,李清照以诗为武器,表达自己的见解,总是爽直奔放、毫不掩饰、毫不吞吞土土。

另外,她还有一些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如《晓梦》等,也具有这种洒脱不羁、旷达豪放的风格。

结论

李清照的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创作方面都具有其不同的意义与影响,她的诗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芒,体现了豪放悲放的艺术特色,给我们的文化长河增添了无限风采,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2] 王延梯 .李清照平评传.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温绍堃、钱光培 .李清照名篇赏析.[I].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101c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8.html

《李清照诗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