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不仅仅是仪式感

发布时间:2022-12-21 09:16: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不仅仅是仪式感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不仅仅是仪式感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比如说,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在除夕夜吃年夜晚;在重要的节日里祭拜祖先,等等。仪式是那些,我们不会每天都做的事情。仪式性行为的目的往往超过行为本身。而中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充斥着浓厚的仪式感。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区,在特殊的节日里就会有当地的仪式。可以说,仪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表现出来。比如说,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这寓意家人团圆,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却越来越强调仪式感。或许人们不一定明白仪式感,更多的是把这种仪式当做祖先遗留下来的习俗,但是随着“传承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人强调仪式感。当社会越强调什么,就说明这个社会越缺乏什么。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仪式感,我觉得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开始察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些中国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甚至被淡忘,然后逐渐走向消亡。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强调仪式感?其中一个原因是找回控制感。就好像是有些人失恋会剪头发一样,他们需要感到自己不那么无能为力,要感到自己还能够有一些控制力——头发就是我们能控制的对象,头发就能让我们感到我们还能对自己有所掌控。这就跟我们对正在流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为了找回控制感,我们就必须掌控我们能掌控的东西—仪式。通过强调仪式感来强调传统文化。其次,仪式感能起到暗示作用。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认真过好一个节日,让节日充满仪式感,能暗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间接起到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再次,仪式感能增强群体归属感。群体仪式中,人们共同体验一种相似的情感和思维,建立起对方和自己属于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从而缓解孤独。中国国土广大,幅员辽阔,虽然各地节日、风俗有许多的不同,但凝结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核心是共同的。把节日过得具有仪式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1/3
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不仅仅是仪式感最后,仪式感能加深记忆。相信每当人们想起中秋节,脑海里回想起的记忆一定是与亲朋好友在月下吃月饼、赏月的画面。这就是仪式感起到的加深记忆的作用,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是代代的炎黄子孙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某些古老、传承至今的仪式,将凝结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保留下来。但是过度强调仪式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说,群发节日祝福现象的出现。群发节日祝福,带来的可能是廉价感,而不是真情的传递。人们需要的不是有许多华丽辞藻、听起来很押韵的短信,而是一句简单却充满诚意的问候。然而,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西方节日不断涌入本土市场,许多人过上了洋节,当然这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问题就在于,许多人对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比传统节日还要大得多,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过传统节日就是一种形式大于意义的事情。人们记住了2月14日的情人节,却只有少数人过上真正的七夕。就连现在的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甚至,圣诞节的节日氛围都可能比新年好上几分。中国传统节日原本内涵在逐渐消解。我相信许多人们想到节日,第一时间想到就是“放假”。在学校,期待的就是过节了,因为过节就意味着放假。我们会因为在冬至没有假放而怨声四起,会因为国庆有7天假而开心上天与太阳肩并肩。但是我们都忽视了节日本身的内涵。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不知不觉把放假、小吃、“买买买”与节日捆绑在一起,甚至是,将节日当成拥有这些东西的理由。我们许多人都忘了,什么是节日的内涵,为什么要过节。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悲伤的事情。端午节、中秋节成了“粽子节”“月饼节”,传统节日似乎只剩下外壳,传统文化符号所剩无多。最可怕的是,消费主义的崛起。消费主义的时代,不管中外,传统节日都在成为刺激消费的符号。中秋节到了,淘宝要做活动了;过年了,天猫要做活动了......人们在节日里疯狂地“买买买”。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传统节日,还适用于各种洋节,最好的例子就是圣诞节了,我相信圣诞节很大部分就是由消费带起来的。今年来,人造节目也在悄然崛起。比如说我们都会为之疯狂的“双十一”“双十二”。相信许多人对“双十一”还要比过年来得期待。而这些人造节目,有大部分是由消费主义带来的。我认为,这些人造节目的产2/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24590e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a.html

《中国传统节日需要的不仅仅是仪式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