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

发布时间:2019-11-10 15:10: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

 

壮丽的祖国山河

 

课本单元导读提示: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魅力和富饶。

 

教师用书的单元说明,明确单元教材整体编排意图: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学习课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

 

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古诗二首》一课,理解体会诗人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展开联想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认识和体验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方法,以及通过景色的描写和直抒认识的方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认识和体验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继续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方法,以及通过景色的描写和直抒认识的方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

 

学习《“东方之珠”》一课,说说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继续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方法。

 

口语交际前,指导学生准备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者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也可以专门组织学生选定一些地方作观察和交流的准备。要学习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作交流。这也是为完成习作作准备。

 

习作,整理口语交际中的介绍,学习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写完以后作展示,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作修改,写得更好一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低年级,主要是读背,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感受一些表达上的特点

启蒙时期的写作,先放后收,先写大胆文,再写小心文。

 

写作的源泉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生活,一是敏感的心灵。

 

小练笔,是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桥梁。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么自主和探究学习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方法的引导,教材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希望老师们要合理地运用。第三,题目以鲜明的主体性表明了引导学生个人探究、发现的意图,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忌包办代替,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教材分析:
  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
  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
  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37737e524de518974b7d8c.html

《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