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市质检及参考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2018-07-12 17:05: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厦门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48分)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质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

据表1可知,原始衣耕时期

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西周分封,宋国始封于微子,郑国始封于但公。后世祭祀时,微子的神主牌位不能先于商王帝乙,桓公的神主牌位不能先于周厉王,因为帝乙和周厉王分别为宋、郑两国的先祖。这说明宗法制度

A.根植于传统的血缘关系 B.是维系异姓贵族关系的组带

C.隐含着走向衰败的危机 D.有助于同宗族诸侯相互提携

3.春秋时期,各诸候国在边界建立关塞,“然禁防疏阔,多不遗兵设防”;战国时期,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的对象,各国除设关建守外,还建设了亭、障等军事工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礼制渐趋瓦解B.兵役制度改革

C.军事人力增加D.社会经济发展

4.据(国语》载,齐桓公间管仲如何安置士、农、工、商四民,管仲建议同业者相聚面而居,职业世袭,如农民应“察其四时”“以旦暮从事于田野”,商民应“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相语以利”。这反映出当时齐国

A.试图对四民分别集中管理B.强化贵族政治秩序

C.严格遵行工商食官的制度D.践行儒家名分思想

5.在天人关系上,儒家既有“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豪迈之语,也有“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应”等对天的敬畏之辞。这反映了儒家

A各流在先时期的冲突 B.主动吸纳了佛道思想

C.对社会与人生的积极探寻 D.抑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6.1220世纪出土的先秦布币的两种形制。空首布因“首空可以纳柄”而得名,平首布又名实首布,脱胎于空首布,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据此推断

A.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 B.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

C.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 D.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

7.据载,秦时“蒙因家世得为秦将”,王的儿孙亦“因家世”而为官;韩信少时因“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军功授爵制未能得以延续B.察举制度已经形成

C.世袭制仍是主要选官制度D.选官入仕途径多元

8.汉代《胜之书》中载有区田法,“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除平地外,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种,天旱常浇之,一亩常收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区田法

A.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 B.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C.推动了牛耕技术的普及 D.突破了精耕细作的模式

9.

2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当时

A.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B.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C.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D.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

10.徐庶初从刘备,及其母为曹操所获,只好去刘就曹。东汉末年王朗战败浮海之际,对追随于他的虞翻说:“卿有老母,可以还矣。”东晋周因“老母见获”而投降前秦,但不肯就任尚书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远 B.战乱时期忠孝难以两全

C.君王利用孝道稳固统治 D.君臣伦理观念日益弱化

1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取消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正式设立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炀帝时又添设进士科。这反映了隋朝科举制

A.取代了累世公卿的恩荫制度B.适应了族地主兴起的需要

C.考试成绩成为选官唯一标准D.实现了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

12.3

据表3信息可知,对隋炀帝的评价

A.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B.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C.因阶级立场而不同 D.随史料健全而更公正

13.陈寅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14.3马图。苏轼曾作秋马歌:“日行干,较之伛偻而作者,劳相绝矣。”这反映出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农具革提高了效率

C.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D.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

15.唐以前,统治者重视君尊臣卑秩序。宋时,太宗认为君臣先要实现“情通“,其后自然“道合”;真宗亦曾言,“惟贵君臣道合,若上下同心,何忧不治”。这反映了宋代

A.民本思想的回归 B.理学维系了君臣秩序

C.君主政体的成熟 D.君臣共治氛围的形成

16.元朝御史大夫的品秩与“总政务”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兵柄”的枢密院知院同为从一

品,且中书省有关重大政事的上,须有史大夫副署方能生效,而御史台行事,行政官员

不得干预。这表明元朝

A.沿用三省六部制B.御史大夫大权独揽

C.加强了中央集权D.监察权力相对独立

17.明初,江西景德镇是青花瓷制造中心。晚明漳州月港开港后,颇具特色的漳州青花瓷异军突起,在外销上几乎达到与景德镇并驾齐驱的地位。漳州青花瓷异军突起是当时

A.海上走私活跃的结果B.制瓷工艺突破传统的佐证

C.闽南文化传播的例证D.贸易结构变动的连锁反应

18.东林之名起于晚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的讲学。顾宪成主张“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高攀龙认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这表明东林

A.引领思想启蒙B.倡导经世致用

C.治学旨趣严谨D.故国情思深沉

19.奏折为清代特有文书制度,亦称“密折”,由皇帝授意亲信撰写,格式不拘,内容不分公私,在呈送上避开内阁直达御前。皇帝在御览奏折后都要亲自朱批,并就一些重大事件直接

同臣子商讨。该制度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调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D.形成了与军机处相制衡的态势

20.

4是清代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阻碍了农业发展B.人口迅速增长推动了赋税政策调整

C.精耕细作的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D.重农抑商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21.据记载,古雅典,一位母亲在战死疆场的儿子墓前留下眼泪,但这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自豪的泪水。对雅典公民来说,这主要是因为

A.精神满足是其最终追求 B.战争英雄为家族赢得了政治地位

C.保卫城邦是其至高荣誉 D.道德教育营造出积极的社会氛围

22.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城邦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

方,将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表明当时雅典

A.党派斗争阻碍民主进程B.公民政治自由受到限制

C.公民权的行使缺乏保障D.法律体系构建尚未完备

23.在古罗马,裁判官依法拥有独立处理法律事务的权力,他可以使当事人依市民法拥有的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法律保障,同时使当事人依万民法合理而依市民法不合法的关系

得到事实上的保护。这主要反映出古罗马

A.万民法和市民法相背离 B.裁判官对职权的滥用

C.司法权凌驾立法权之上 D.司法实践的灵活务实

24.西塞罗认为:国家是很多人依据关于正义的协议和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一个集合体;这种联合的第一原因并不是个人的软弱,而是自然植入的某种社会精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罗马是罗马人契约的产物 B.国家的构建蕴含着理性精神

C.在人定法基础上形成自然法 D.私法在法学体系中重于公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洪纤巨细、绵豆不断,这与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密切关联。商周时期,文告、策命、法典等文书档案记录于兽骨或青铜器上。其中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档案,主要用于保存宗族及宗庙的重要历史及其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同一时期还有简册档案。西周时,许多重要档案均“书之玉成,成之金量,置之宗庙,登于天府”,被视为“宝物”,以求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缣帛和石刻档案。

——摘编自潘晓红《中国古代档案发展历史剖析》

材料二 秦朝律法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柜封印。据《史记》记载,刘邦至秦都阳,“诸将皆争走金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亦载:“兴汉,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随着“蔡候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东汉以后,统治者制定了不少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如宋律规定;地方各类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入年应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大明律)则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在中国,历代档案典籍异常丰富,除史官修史可以随意参阅库内档案外,其他官员学士“罕有窥其美富者”。

一摘编自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档案发展的思想文化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以来古代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汉昭帝时,西汉政府召开盐铁会议。会上,以信奉法治、坚持武帝时期财经政策的

秦弘羊等官员为一方,以服膺儒家思想、主张终止盐铁官营政策的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表5为会上双方所持主张。

5

一据恒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可从会议论争中提炼,也可围绕某一主张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整体影响

提出;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五代十国(907-960)时,众多百姓遁入空门,不事稼穑的僧尼越来越多。显德二年(955),后周世宗柴荣诏令限佛。相较之前的“三武灭佛”,此次限佛没有大量毁寺院、屠僧尼、焚经书,而是通过整肃佛教以除弊兴利。诏令无朝廷批准敕额的寺院一概废止,僧尼及佛像经卷可到有敕额的寺院安置。凡有僧尼私自建寺院,或为他人剃头受,举报或自行捕捉可获优。僧中有罪者,依法科刑,勒令还俗。禁止身、烧臂等伤害体之行仪,如有此类,强制还俗配流边远。造妖言量罪科刑。每年造僧账,藉内无名者均令还俗;身死、亡、还俗者,次年改账削。出家须得父母及祖父母许可,若是父母祖父母无其他养之人者、刑罚在身者、贼盗、逃等均不得出家,违者重罪本人及师主。出家还须由官府检验背诵一定页数的经文,受戒则须通过经业考试,才能获得度。此外,除军、政、民、教正常使用之外,收缴质佛像以铸钱,官府按质论价收购。

一摘编自张箭《后周世宗文明限佛析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周世宗限佛措施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限佛的意义。(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耶律楚材1190-1243),辽皇族后裔,世代金,修经史,文武兼资1215年,

攻陷金中都燕京。成吉思汗召之,“辽金世朕已为汝雪之”,耶律楚材应对道“臣祖父以来,皆尝北面事之,即为子,敢仇君父”。成吉思汗遂遵留帐中,以备咨询。蒙古西征中,州郡长吏贪暴之风盛,耶律楚材奏请禁滥杀,吏不得擅权征发,违者罪死。

1227年,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耶律楚材力主行拜之礼,以立朝仪。1231年,耶律楚材

为中书令,通过修法律、设邑、定课、开运河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推行“汉法”。1232年,京城破时,他以“得地失民非长策”,城旧制逐渐被弃。1237年,窝阔台循旧制在中原地区“裂土分民”,他极力谏阻,并建议限制诸路长吏之权,军、民、财分治,为窝阔台所纳。耶律楚材常“进说周孔之教”,并以“守成者必用儒术”为由,试行科考取士。窝阔台曾言:“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一摘编自杨树森《论耶律楚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耶律楚材为成吉思汗所用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耶律楚材推行“汉法”的作用。(8分)

厦门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CADACDDACABA

BBDDCBACCB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18分)

1)条件:汉字成熟及书体演进;档案载体的演进;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王权与神

权思想的影响

2)趋势:统治者对档案收集和管理更加重视档案的数量、种类、规模逐步扩大(逐渐以纸质案为主要形式)档案的制度化管理加强,相关法规更为细严苛;档案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不断强化(6分)

3)简评:积累了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对当时国策的制定和政权的稳固,对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维护王权为中心,档案使用具有严密的封

闭性,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6分)

26.10分)

评分标准:

一等(10-9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8-6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5-3分):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四等(2-0分):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27.12分)

1)特点:政府管管控与民众监督结合;注重整肃舆论、严正法纪;措施设设周密,针对性强;强调儒家孝道;相对温和、文明。(6分)

2)意义:抑制了佛教势力膨胀,整肃了社会风气,巩固了统治;在经济上和人力上有效

集中了资源,支持了统一战争:提高了普通僧尼的宗教修养,保存和延续了宗教文化。(6

分)

28.12分)

1)原因:成吉思汗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招揽人才;耶律楚材的博学多才、

应变之智和“忠君”思想;耶律楚材的劝谏有助于蒙古的扩张和统治。(4分)

2)作用:顺应了现实需要,缓和了紧张的民族关系,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

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儒学的存续与传播;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8分)

厦门市2017-2018学年第三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26题答题示例;

示例1

论题:贤良文学的主张活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论证:汉武帝时,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但也将汉朝国力消耗殆尽,盐铁官营政策以民争利,继续实行这一政策,既不利于民力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贤良一方主张的“罢盐铁,养桑麻,尽地力”,视小农户的耕织经营,才是汉昭帝时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凋敝时,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化,如果一味的严刑峻法,秦亡之鉴不远。法“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教化百姓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综上所述,贤良文学的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应做调整。|

示例2论题: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没有过时。

示例3论题:秦弘羊与贤良文学的主张各有可取之处。

示例4

论题:盐铁官营是强国之道。

论证:随着秦汉的大一统,经济政策必然相应调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两项资源集中于中央政府的管控之下,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降低了地方势力膨胀的可

能。卫青、霍去病远出塞北,马踏匈奴,离不开这一政策所提供的物质保障。因其有效性,

盐铁官营政策往往为古代政权所采用。宋、明、清等王朝通过颁发“盐引”,一直将食盐专

卖作为重要财源,在经济层面上保障了中央集权。

结论:综上所述,盐铁官营政策在历史上有着重大贡献,是古代的强国之道。

示例5

论题:重视农桑是立国之本。

论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奠定了秦国崛

起的经济基础。此后历代王朝无不重视农业生产。盐铁官营虽能增加财政收入,但垄断了利

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税始终是古代政权的主要税源,小农经营

始终是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古代社会的安定繁荣更多地

是建立在轻薄赋、劝课农桑,而非盐铁官营、与民争利的基础之上。

结论: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重视农桑才能富民强国。

示例6论题:农商并重才是强国之道。

示例7论题:治国理民必须罚严明

示例8论题:教化之道胜于赏罚之术。

条例3论题:既要以法治又要以德治围。

示例10论题法家思想是有效的治之术。

示例11论题:儒家思想是济世安民之道。

条例12论题:儒法并用才是治国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56244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9.html

《厦门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市质检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