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诗词的豪放旷达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苏轼词的豪放旷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亦称“苏东坡”。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文坛巨星,艺术全才。他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诗如天地奇观,多姿多彩,或清旷宏美,或清新隽逸,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其词如天风海雨逼人,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心性一清”他不愧是中国文人千载倾慕的旷世奇才!
在他短短六十余载的人生历程中,宦海沉浮的生涯占了大多数。于是乎,从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际遇、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他独具一格的鲜明个性:第一,在多年的宦海风波、权力倾轧中,他始终秉持着清正、执着。恪守信念的品格。第二,他在困厄不堪中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一生中遭受的挫折与困苦在唐宋著名文人大家中是较多的一个,但他的作品中却极少表现出悲凉凄怆、消沉颓废的情调。第三,他挥洒的诗词中蕴藏着一种清雄的独到神韵。
苏轼这一北宋文坛上卓越超群的绝世奇才,其文赋,其诗词,其书法,其人品,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让人读不尽、说不完,赞不能绝。他的诗词既有=刚健又婀娜的清丽雄健,又有豪放加平易的旷达隽永。清丽雄健固然好,但我更偏爱他的豪放旷达。
苏轼的诗词名垂千古,尤其以词著称于世,其词题材广泛,

即使是十分难以处理的题材,他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他的词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变幻多姿,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开启了词的新境界。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悱恻、轻佻艳丽中跳出来,抽取大自然千千万万的意象,抒写人生百态及其在困境中的旷达豪迈情怀。从而开创了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词派。一、旷达俊逸,超然物外
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是以儒学体系为根本又吸纳佛、道的思想。他怀揣着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步入仕途,却不料宦海之舟难以驾驭。他为人坦荡磊落,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此不免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多次受到排挤打击,频频被贬。但是正是由于贬谪生活的锻造,使他进一步把儒、道、佛三家结合,养成了旷达俊逸、超然物外的坚毅精神。这种精神便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使他的诗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因一次道中遇雨的偶发事件所作的一首《定风波》词作里的句子,虽是只言片语,却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以路上所遇之雨借比人生路上所遇的种种遭遇和磨难,表现了他在经历了一场生死磨难后,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崎岖坎坷的旷达超脱。表现了他一种大难

不死必有后福的乐观和洒脱,一种高居于现实苦难之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傲人生的乐观豪放。其中也隐含了对那些陷害自己的达官显贵的藐视,以及与险恶政治抗争不屈的斗志。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苏轼任职密州时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因怀念弟弟苏辙所作,表现了与弟弟手足相念之情。本片借对月宫仙境的奇妙想象,表现了自己对待为官与归隐的矛盾以及为官时的离乡远游、与亲人的离别相思之苦。表现超凡脱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与旷达飘逸的风格。一般人在面对“月圆人不圆”这种境况的时候,多数都是消沉悲观的,但是苏轼却一反常人悲离别苦思念的情愫,用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表明自己对亲人相思离别的客观认识。他睿智地认识到人世间只有欢和合,而没有悲和离是不可能的,就像这天上的明月,也会有阴晴圆缺。因此他不是触景伤情,而是豁达乐观地接受这种别离之苦,同时殷切地盼望人能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仍然可以在这中秋圆月高悬之际,共享美好的清辉。显而易见,这无疑是苏轼旷达俊逸、超然物外的词风的最好写照。二、豪情满腔,雄奇壮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多的时候写下的,是东坡词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这首次的豪放,首先表在词的题材和思想上,题材上选取历史大战为画面,再现了周瑜在战中的风采,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思想上抒发了苏轼对古人功成名就的仰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打破了以往扉靡绮丽的词风和选材,尽显词人的旷达豪迈,豪情满腔。
此外,词的豪放也表现在艺术上。在意象的选择上,着意捕捉的是那些雄奇壮观的事物。在写景上,不事工笔,大笔挥就。在语言上,雄奇壮美更体现得淋漓尽致,词的语言洗尽婉约词派的秾艳、柔媚之态,代之以清丽雄浑、豪情恣肆。语言无雕琢堆砌,宛若脱口而出、气壮山河。三、浪漫洒脱,雄姿勃发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时候苏轼被贬黄州已将近三年之久。词的创作由景生情,下阙清晰地表达了作者旷达恬淡的精神。“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个人的形体本不属于自己,乃是天地所赋予,为何世人却要去自寻烦恼的为世俗而奔波劳累呢?苏轼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重大挫折之后,转而向老庄寻找解脱之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在痛苦的

逆境之中表现出了他独有的浪漫洒脱的性格。
《念奴娇·中秋》这首词仍然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写的。辽阔无边的夜空下,苏轼登高望月,无垠的星空和皎洁如玉盘般的月亮,使他思绪飘飞、遥想无限。他联想到了现实的丑恶及自己的坎坷遭遇,油然而生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的情愫。这是他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使人在体味无穷诗意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633c56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c4.html

《试论苏轼诗词的豪放旷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