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0-09-02 14:54: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得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就是政府关注得重点,也就是学术界研究得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得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得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得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得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得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与操作层面存在得问题,剖析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层面存在得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得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就是不全面得。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得建设与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得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得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得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得“文明村”、环保部门得“生态村”、宣传部门得“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得“美丽村庄"、林业部门得“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得示范村,有得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得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得行动计划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就是相通得。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得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得地方就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宣传部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得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得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就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得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得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得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得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得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得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得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得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得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得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就是众所周知得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得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我省得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得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得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得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得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得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与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得管理制度。”

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就是部分合作社得成立就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得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得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得工作。这种现象不就是个别,而就是普遍存在.二就是国家鼓励成立得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得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就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就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得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得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就是农业生产面临得最大灾害,特别就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得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得推进,农民种植得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得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得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得打击。每公顷得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得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得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得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得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得划分不就是按照面积,而就是根据土地生产率得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得。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得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得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得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得与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得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得主要对象就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得泥草房、危房得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得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得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得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得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就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得县市.此外,有得地方采取“以奖代补"得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就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得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得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得矛盾。

.政策执行时引发得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就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得工作造成极大得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得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得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得纪检、监察部门得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得2户农户则会上访.

.基础设施得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得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得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得体制与机制,过去已建成得基础设施如何管理与使用,国家、集体与受益农户三者之间得责任与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得明确得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得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得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得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得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得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就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得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与“村提留"中开支得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得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得集体生产生活等其她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得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得心态,对自己有利得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得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得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得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得示范村,从各自得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就是这些村最需要得。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得分散,难以达到预期得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得不当行为,而就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得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得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得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得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得影响。

1.化学投入品带来得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得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得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得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得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得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得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得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得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得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得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得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得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她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得抗药性增强,投入得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得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得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得应用越来越广,特别就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得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得作用,但随之而来得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得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得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农药包装物(特别就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得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得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得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得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

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得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与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得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得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与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得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得重要因素

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与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与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得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与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得秸秆系数与它得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得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得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得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得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得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得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得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得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得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得包围之中,特别就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就是任意倾倒在院外得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得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得一部分。

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得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得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得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政策得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就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就是瞧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得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得各个部门推行得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她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得推进,特别就是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得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得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得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与农民共同承担得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得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得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得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得中间环节,节约贷款得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得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得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得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得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得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得目标,明确管理主体与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得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得知识水平与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得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得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得日常管护。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得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得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得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得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得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得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得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得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得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得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得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得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得作用。以部分补贴得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与水源得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得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得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得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得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得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得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得义务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72fcb0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2.html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