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二十九年风和雨 八百里路回武平

发布时间:2011-03-14 12:5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十九年风和雨 八百里路回武平

——厦门老知青重返武平的文献备忘录

郑启五

当年的厦门知青即将重返武平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即刻引起省市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多家电视台和报社特派记者全程追踪报道。这么多的新闻界的朋友不畏崎岖,一路风尘,为此次蓝海洋和红土地雄浑的交响谱出了波澜起伏的乐章,使八闽的山山水水留录下难以磨灭的回声……

当我们老知青的42部大小车辆组成的车队在近万人的夹道欢迎中抵达锣鼓喧天的武平城关的当夜,武平电视台即刻将这一武平历史上空前的盛况及“情系梁野”文艺欢迎晚会向全县作了报道和实况转播,使梁野山下平川两岸沉浸在一派节日的喜悦和历史的回顾之中。

隔天一早,即1998102的中共龙岩市委机关报——《闽西日报》,以东道主当仁不让的迅捷,在头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和武平报道组联合采写的报道——《别后春风依旧在,二十九载梦今圆》。文中写到:“傍晚时分,贴着‘二十九年风和雨,八百里路回武平’字样的车队驶入县城,人群中顿时热闹欢腾起来。身着盛装的学生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吹起了响亮的号子,沿途群众燃起了鞭炮,激情的武平人民一路欢呼,把500多名厦门知青迎进了县委大院内……”龙岩电视台也在当日的“龙岩新闻”中推出了这喧腾的镜头,与龙岩的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县的数百万观众一同分享了激情的画面。

103,当我们厦门知青还在武平县城座谈观光,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的“厦广新闻”就及时报道了这批重返第二故乡的厦门儿女在武平受到隆重热烈接待的盛况。紧接着该日的《厦门晚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刊出了王小强发自武平的电讯,引人注目的题目为《昔日眷眷情,今朝拳拳意,五百老知青,国庆回武平》,进一步以生动的晚报文字风格,把记者在武平所见所闻,伴随着墨香融入了厦门的万家灯火。该文言简意赅,在“知青们的车队在暮色中进入武平山城时”,用12个字——“彩旗飘扬,鞭炮轰鸣,欢声如雷”。该文还写到“2日早晨,淳朴的山里人热情地把他们当年的‘房客’接回乡里。大禾乡的几个自然村家家放炮,户户设宴。知青们走进了那被风雨剥蚀的故居,与父老乡亲一起品尝甜醇的米酒,叙离情,话桑麻,动情之处,感慨万千。”

104,声誉日隆的《海峡都市报》在“都市新闻”版的版端刊出了该报特派女记者陈彤采写的《蓝海洋 红土地——五百多名厦门知青重返武平故乡》,“厦门是知青心中的蓝海洋,武平则是他们心中的红土地。”“送了一程又一程,道不尽的亲情。103500多名厦门知青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武平故乡行。”

尽管活动结束了,正像活动中的人们难以平静的心潮,新闻媒介的宣介之波也远未平息,反而一浪高过一浪,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这一活动的了解欲望。106的《特区工人报》在第一版以较大的版面发表了郑宁《二十九载风雨路,难忘父老乡亲情》的报道。“郑宁”是该报女记者、一中老三届同学郑玲玲的笔名,她以插队武平武东乡袁田村普通老知青的身份加入了这次回乡的队列,因而她的报道不但点面结合,视野广阔,而且开头的一段情感浓烈,用字精到贴切——“‘我们终于回来了!’国庆期间,厦门知青重返武平观光联谊活动如期举行。武平山区沸腾起来了。36万武平父老乡亲热情接待了500多名当年在此插队落户的厦门知青代表。29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早已使武平与厦门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缘。此番厦门知青重返故里,不仅为重温昨日沧桑,更是为了同武平人民携手建设家园,共创美好明天。”啊,“如期举行”四个字长长舒出了多少无私奉献的组织者胸中的那股拼命的欲求!

107的《厦门日报》在第7版“福建新闻”的显著位置登出了温琴光、林佩贤发自武平的稿件——《厦门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并在同版配发了林周邱的报道《武平厦门知青书画摄影联展举行》。隔日又追加刊发了这次返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向武平县图书馆和武平一中赠书的消息。107同天的的《闽西日报》则在第四版《山茶花》副刊上刊出了征辉、琴光、常青写的文坛短波——《武平文联举行厦门武平两地文艺作者联谊座谈会》,介绍了参加“重返武平第二故乡”活动的厦门知青作家、书画家与武平本县的部分文艺作者举行的联谊座谈的情况,并配发了座谈会的彩色照片。同版还刊出了龙岩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征辉整理的《梁野山下厦门作家访谈录:知青与知青文学》。数日之后,这一访谈录在《海峡都市报》的“文化新闻”版上梅开二度。

尤为激动人心的是19981010星期六,《厦门日报》的《鹭岛周末》以近乎一个版的篇幅,刊出了该报记者陈立荣采写的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的见闻与思考——《山与海的情缘》,并配发了六张照片。整个版面图文辉映,气势恢弘。在一任情感的波潮汹涌澎湃,思绪的浪花恣意怒放之后,作者动情而充满憧憬地写到:“山,立在梦的这头;海立在梦的那头。当山海情缘交融在性格互补的大背景里,它就一定会续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山呼海应,海的呼啸同样在群山中化为悠长的回声:1014的《闽西日报》以《共同的家》为题,发表了郑启五同学代表回乡厦门知青在武平“情系梁野”文艺晚会上的讲话全文。1025该报又在第一版以《还愿——林春辉的闽西情结》为题,介绍了事业有成的厦门老知青林春辉及陈建成、郑锡平等人为武平的永平乡昭信村捐资兴学的事迹。

在厦门与龙岩两地的传媒此起彼伏的和声中,1016《福建日报》的《周末特刊》在头版头条推出了温琴光、邱云安、周宪坤、林佩贤合写的长篇通讯《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纪实——岁月不老沧桑情》,标题大字套红,极为醒目!在该文第三节“难忘的岁月、艰苦的环境,给他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引用了厦门知青、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的诗歌《武平,你给了我什么》。该通讯的笔触点多面广,涉及中堡、象洞、永平、大禾等许多乡的场景,内容上尤为丰实。它在结尾时是这样写的:“正是这份不了的情,这腔不变的爱,才使得铭刻在武平——厦门两地人民之间的血肉亲情永远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淡化。”

作为厦门电视台精品栏目的《看厦门》在特区城乡家喻户晓,这次该节目负责人邹振东谴派精兵强将组成摄制组采访了回乡活动的全过程。111星期天晚上的“黄金时间”该节目推出了精心制作的专题——《回乡——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印象》。编导采用时空交替的蒙太奇手法,企图通过两位知青后代的目光,在展示一图图回乡“印象”与一幅幅都市景观叠显与对比的同时,努力沟通两代人的情感,缩短两代人的“间距”。尽管部分观众感到镜头的组接略显松散与零乱,但这一专题所面对的课题无疑是沉重、巨大而深远的,编导的探索无疑是可贵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么多的老知青带上自己的子女踏上回乡之路(其情其景全国皆然),其实也是在社会剧烈的变迁之中探求弥缝“代沟”的一种尝试。

厦门知青重返永定、上杭、武平的车轮都渐渐一一远去了,但新世纪的舞台上红土地与蓝海洋的交响将是永恒的乐章……

1998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1687ed102de2bd96058820.html

《知青岁月:二十九年风和雨 八百里路回武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