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03 09:4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最早听到精进这个词,是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里面讲菩萨六度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精进在这六度里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意思是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不放逸。在这本书中,采铜将这个词定义为用持续精确地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在一个方向上精益求精、不放松、不退转,直至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里既有一种匠人精神,又包含着某种宗教情怀。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凭借着信仰努力前行,在看不到方向的时候,凭借着坚持本身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

精进意味着真正的努力,既包括战术上的也包括战略上的,在正确的方向上做正确的事。要精进就不能对自己撒谎、不能作虚假的、虚张声势的努力,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集中心智,用明确的目标锚定自己的行为、固化自己的价值、强化一切有利于达到目标的习惯。

采铜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至今为止,他回答上千个问题,收获了50万次赞同和10多万次感谢,这种知乎精神很好的诠释了他持续精确的努力这一思想。作为一个大V,他这本书目的在于剖析人们思维力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七个侧面折射出来,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这本书很特别,有心理学,也有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有大量的生活化的例子,也有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名人名言,作者认为,经历和学习,经验和知识,实践和理论,并非是截然两分的,而是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的,更进一步,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也是浑然一体的。

一、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1. 由《奇特的一生》所引发的思考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前看过《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它讲的是柳比歇夫这个与时间做朋友的时间记录狂人,他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在年轻的时候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使用专门的本子记录他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项很简单,就两个,做了什么事、花了多长时间。但这个方法却给他人生带来了质变,铸就了他辉煌的学术生涯。他56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仿佛这个是他独有的一个宗教仪式,神圣不可侵犯。他从不间断,并且带着敬畏、尊重的态度完成时间记录。于是,他形成了对时间高度的敏锐感、精确的控制感,这些东西帮助他打造了钢铁一般的执行力和意志力。最终,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l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l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的打字稿。.

l 庞大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

l 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l 还包括每年几百封的回信,大部分回信可能就是一篇论文了。

人是健忘的动物,如果没有记录,根本无法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每一天到底是怎么度过的,而一旦没有留下痕迹,就无法追溯、回顾、改进,许多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流逝、浪费,人生产生滑坡。柳比歇夫借助时间统计法,实现了自己的科学理想和学术追求,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2.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时间记录是一种对待时间的固化其价值的行为,那么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应该怎样呢?梁簌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这有点像小孩子所持有的态度,别看小孩子喜欢玩耍,但是他们玩耍的态度确很认真,而正是因为这份认真,他们才能玩的痛快。有时他们会问你恐龙要不要上学”“人为什么没有翅膀等问题,问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却一点嬉皮笑脸的意思也没有,反而非常严肃。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3.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视角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根据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l 积极过去视角:珍惜过去的美好时光、亲情友情

l 消极过去视角:感伤过去时光的流逝、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之中

l 享乐主义视角:将及时行乐视为第一要务,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

l 宿命论视角:认为一切命中注定,只能逆来顺受

l 未来视角:为未来谋划,愿意舍弃当下的快乐,时间利用更有效率,但容易焦虑,幸福感不强。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视角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因为大多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性和效率。

但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后,应该切换成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人的意志力和大脑都需要一个能够放松的洞穴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一切都应该放下,享受时间,让时间慢下来。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是其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与家人的相处的时光中,如逢年过节时,应该使用积极过去视角,这时不必着急的往前赶,为各种计划、各种未完成的事而焦虑,而是仔细回味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与家人相处的这种安全、温馨、自由的感觉,仔细品味家里所散发出的爱的感觉。

4. 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那么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我们可以借用收益半衰期这个概念。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变得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高人进行深入交流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某一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回复一封友人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参与网络口水战;漫无目的浏览今日头条;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做短半衰期的事会让我们往往有一种感觉:当时看事大如天、过后觉细枝末节。这就像我们总是一次次的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沙子就从指尖滑落,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短半衰期的事情由于无法积累和迭代,只能被一次性消费。

为此,我们需要盯紧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情来做,也就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如: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趣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观点或发明

高峰体验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1.从原则出发,做出选择

人无时无刻都在做出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的机会,而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的那一个,即机会成本。这是经济学的概念,而有人又将经济学定义为是一门选择的学问,选择就是经济学的全部。选择时时刻刻都在检验你的价值观,没有原则,就不可能做出好的选择。原,即原有的、最初的发心,核心且不变,则,即是把你从偏离的轨道上校正过来的动作。完整清晰、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能够打造一套好的原则,好的原则让你在选择是能够事半功倍。

有好的原则还不够,我们在做选择还要把时间考虑进去,选择其实是一种期权,在当下有限的条件、资源下,我们必须要踏上时间之河,跟随时间一起做功,而不能像布里丹之驴一样,在草堆之间活活被饿死。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2. 格局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一代宗师》里格局有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三种。采铜将格局分为四种,零度盲众、一度逐利者、二度理念人、三度至善之人。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想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和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如果现阶段,你确定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或一个月,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回想这件事所带给你充盈或平静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以此作为你的最高目标,你就能长期的、持续的获得这种感觉。

3.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对现在的处境很不满,但又无力改变,这个时候,你很可能陷入了思维的陷阱,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审视你的原则和价值观。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串行模式,另外一种是并行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暗含了实现目标的迫切心态:在串行模式中,要实现B就必须先完成A,所以A要尽快完成;在并行模式中,AB一起来,就显得更迫切了。这两种模式都会使我们忧心忡忡,感到压力很大。而目标悬置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心态,就是把目标先停下来,放一放,但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停下来的时间可以休息,也可以做别的事。这有点像读大学的人选择休学一两年重整自我,然后在回去上学一样。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学业、事业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出十个月时间专心工作,余下两个月发展自己的爱好。或者周期长一点,先工作两三年,然后辞职,空出一年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工作。这种方法虽然很冒险,但是却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新思路。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与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是我们缺乏想象力,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的、隐秘的联系。

有一个数学家、物理学家,叫罗伯特·朗。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航天局工作。但是他有一个特殊爱好——折纸。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航天局工作几年后,突然辞去如此高大上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折纸艺术中去了。最终,他一件作品甚至可以卖几万美金,作品复杂程度和美观度属世界一流水平。他是如何实现这个大跨度的转变呢?原来,一方面,他从来没舍弃此爱好,业余时间一直在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数学、物理能力嫁接到了折纸艺术上,实现了精准化、可控化的操作。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特性改造是这样一种思路,比如当你在一家公司做普通职员时,你的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就可以将工作悄悄的改造为爱好。你可以在平时工作中用画画表现你的才能,无论是工作汇报还是开会时,你都可以尽情展示,同时,你甚至向公司部门可以推广视觉思考方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特性改造除了改造本职工作,还可以改造爱好,这要求把对一件事的消费性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这也可以叫爱好升级。游戏禅师陈星汉在小时候玩《仙剑奇侠传》时感动落泪,立志一定要设计出伟大的、能够打动人心游戏作品。对电影感兴趣的人,不妨可以深入下去,写写影评、学学编剧、短视频制作等,通过这些更加深入的生产型尝试,你会发现,你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和思考更加丰富、多元、深刻了。

人生是一场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我们不必着急一下全选对,也不可能做得到,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校正选择,用新的、更加稳固的价值观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在职场上工作多年的人会选择辞职创业,在大学学完四年以后,有的人会转专业读研究生。人生看似是重新选择,但并不是全部推到重来,期间你积累的很多能力和能量,如思考力、表达力、领导力、学习力、写作力、知识存量、人脉、原始资金等等,这些东西爆发出来,可以使你在新的平台和事业上重新开始一场不重新的开始。

三、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1.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知乎上有人问:“30岁才开始学编程靠谱吗?”有一个回答很妙,是这样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提醒着我们,你所纠结的事如果即刻行动,可能是最有效的。因为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只要你开始了,你才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有一些分分钟可以解决的小事,我们也会拿出种种借口拖延下去。比如物业公司通知你快递到了,你总觉得可以顺路的时候去拿一下,结果不是健忘就是拖到物业公司下班了,一下几天过去了,最后导致形成了短暂的心理负担、记忆负担,得不偿失。何不尝试一下子就去把这种简单、琐碎的事完成呢?以最快的动作、最麻利的手法将其完成,这是最节省脑力成本的。

2.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里面有个关键概念叫做最小可行化产品,它是只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来优化。这跟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道理很像,但是把这个道理更加具体化、清晰化了。精益创业抛弃了冗长呆板的计划,能够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因为时代发展变化的速度太快,而用户的需求和审美在不断的升级、更新。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先搞清楚产品的内涵。

1. “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 “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 “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要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 “产品是一种媒介

按照这个思路,那么你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基于实习的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就是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或者读书笔记可以算是产品;拥有写一手好字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书法作品就是产品。从这个角度看,怪不得李笑来老师说,检验一个人的最好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完整的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一种未完成的思想惯性,老师们传授知识是为了给学生们以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这导致很多人不想做事、不敢做事,而是拥有了一种盲目准备的完全准备好思维。这种思维的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还有我们未发现的问题,总还有能力上的短板,总还有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才能才得以更切实的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精益创业的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3.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作者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一个任务以后,务必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质的工作。比如,现在上级需要你做一个PPT,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是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还是去百度查资料呢?都不是,而是设计PPT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及内容顺序,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讲的时候的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这有点像写一篇文章之前要先谋篇布局,设计行文脉络和主题思想,才能纲举目张,逻辑清晰。如果不去做顶层设计,那么就会被细节牵着鼻子走,不断发现漏了这个、漏了那个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使用图层工作法来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这种工作方法有点像用Photoshop来画图。用Photoshop绘图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在同一时间只要专注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样就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和切换成本。以小说创造为例,小说写作的次序有多种可能性,如果从图层角度看,一部小说通常有三个图层:叙述、描写、对话,叙述负责情节的推进,描写主要用于氛围的营造,对话则用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冲突。一个作家,完全有可能先把小说从头到尾的叙述部门写好,再营造气氛,再精心雕琢对话。

“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这有点像我们学生时代老师要求我们做的错题本,错题本每一题都是基于我们反思积累的,每个错题背后的错的思维模式和推理过程都要形成文字,供我们不断纠正,避免下次犯错。

实际的问题是处于一个多钟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场域,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学习知识的终极追求就是把正确的知识变成我们的第一反应,遇到问题,我们能够及时调用出来,需要临时去找、去背的知识,往往都不是属于你的知识。

四、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1.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需要向导来指引我们,有了向导,能够迅速有效的熟悉环境,不会做无头苍蝇,也不会做无用功。学习也一样,学之前需要找到一位好的向导。很多人以为老师就是最好的向导,跟着老师学就行了,这是导致填鸭式教学、无趣式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你没有找到真正的向导——问题。

以既成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者的角色,他们把外部的知识经过消化后搬到头脑里,只不过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间的传递。这种学习,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精确性、完整性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及困惑,却可以被搁置起来,不闻不问。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并不是直接传递模式,而是构建式的,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景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

罗素说: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要学一个东西,不妨先问一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可以通过简单的搜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关注的问题?

2.不做信息搬运工,要做信息解码员

网络时代造就了许多有囤积癖的人,以为下载、收藏了很多干货、信息,就能得到知识。其实这知识信息的最浅层次加工,我们应该做的是解码。

解码简单的说就是三个层次,第一,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要传达的东西)第二,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第三,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金克木先生说,他读书要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恐怕就是一种深层次的解码。寻找解码的入口,有以下三个路径。不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不要只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不要只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3.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学习很多时候要求我们要在做中学,比如你要学习制作网站,就不应该抱着一本关于这个的教材,而是应该直接上手去制作一个网站,不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列出来,直接查、直接问,把教材当做工具书,而不是自己被书牵着鼻子走。

学习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够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张三丰对张无忌说,要忘掉武功招式,才能学会武功,就是说要把平时训练的武功变成意识自动化,形成第一反应,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遇到问题,要想很久,或者要去翻书的,那已经不是属于当下这个你的武功了。

知识其实和技能一样需要不断的操练,如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设计式操练。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景和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它使我们不再固守书本,不去做僵化的记忆。

技能,才是学的的终点。获得技能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哪怕一开始这个能力非常小。

五、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极简主义是近来很流行的一种行为艺术,极简才能让我们抓住本质、找到重点,让我们舍弃那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极大节省了时间、精力。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就像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但是它却被迫在其他地方实现了丰富的功能。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用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维的周密程度,穷尽思维的方向。

六、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在心理学家眼中,才能被定义为: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以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看,自己跟自己比,才能是可以不断被学习的、被提高的,这也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无论你的基础是怎样,只要在一个方向深入下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取得分工,然后与别人协作,就能获得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努力不是一味的使力、使力这么简单,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等多方面上,而好的策略是可以不打断优化的。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用相对少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和飞跃。

七、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成功两个字,压在多少人身上喘不过气来,终其一生,殚精竭虑,无非就是名利财权色。冯唐说:一个人如果这几样都得到了,那么离灭亡就不久了。这句话单看不好理解,再看王尔德说的一个句话: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个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两句话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人是一种需要追求某种东西的物种,如果连最好的、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世界对他而言便没有什么可眷恋,没有什么东西有趣味了。

标准化教育下,很多学生被塑造成学渣学霸两种角色,非黑即白,作者认为,这两种都不是好选择,我们应该追求做一个主动探索者,利用学校里的老师、课程资源、互联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体系铺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对美国基础教育提出过尖锐批评,他说美国的学科细分、固定课时、标准划一的教育体制是从18世纪的普鲁士人那里迁移而来的,近一两百年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而普鲁士教育体系的初衷并不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服从父母、老师、名人等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真实的世界里没有说明书,大学生从学校象牙塔走出就像来到了原始森林一般,需要进行残酷的生存式军备竞赛。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多种的路径中,我们可以借鉴五位大师的做法,更好的提升个人竞争力。

1. 投资家查理芒格模式。他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生态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础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并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这种方法可以洞察投资问题的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

2. 经济学家张五常模式。与那些书斋式学者比较,他能发现和分析更复杂的经济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带入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领域中,比如他曾经两次在除夕到街头卖橘子,体会不同时点、天气和其他因素变化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势变化;他还在自己的海边别墅养殖生蚝、三文鱼等水产,然后分析流动和非流动的自然生物的产权问题。

3.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模式。从理论和现实交替学习。

4. 物理学家费曼模式。总是擅长把非常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精巧的现场试验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从深层次领会这些概念。他说,理论和现实之间没有边界,如果有的话,那是你的知识和思考不足以洞察两者之间的联系。

5. 侯孝贤导演的读人模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悟。然而,高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去阅读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像读书一样,去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将他们的音容相貌、所作所为化为我们自己的巨大素材库,再将素材融进我们作品里。

真实世界里,没有标准划一的成功者,只有根据自己内心需要,主动探索的探索者。因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吴伯凡老师说,他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当你在一个维度上左右直线探索被卡住时,那么就应该换一个维度,上下而求索。

忘掉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成功,因为最好的成功,就是你来定义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5ea5e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cd.html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