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发布时间:2020-06-05 07:37: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微课目标:通过品读课文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句,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的苏轼写的。

【课件呈现】题解“题”是题写的意思。西林壁是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西林壁”是说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但是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细细的品读每句诗,才能感悟得到。

【课件呈现】写作背景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于宋神宗元年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而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在诗中,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物,而是概括书写游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富于理趣。

【课件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点幻灯片)两句诗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的大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横看”就是东面西面正看,它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就是从山的侧面——南端或北端看,它又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的各个角度去看,山形总是不一样。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课件呈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点幻灯片)两句诗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看来看去,总是把握不住庐山真正的面目,为什么呢?只因为人在山里,眼界受限制,视野不开阔,所见只是庐山的局部,必然带有片面性。其实,“成岭”、“成峰”也都是庐山的面目,诗人所说的“庐山真面目”应该是指庐山的整体,庐山的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指片面的看庐山,局部不能代表整体全貌。人们认识事物也是如此。这十四个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要客观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摆脱主观成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e8ec9f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b.html

《题西林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