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换座位案例

发布时间:2020-08-20 04:19: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点评三个“调座位”案例

王晓春

案例1

胡思教育案例

一个学生找到我,要求调换座位。原因是前后太嘈杂了。

我跟他攀谈:安排座位,我要考虑身高,还要考虑把成绩好的与差的放在一起,把纪律好的好不是很好的放在一起,这样我们班级的整体才能够上啊。并且,他们能影响你,你也可以影响他们啊!

他直接就顶了回来:我跟班长换,让班长来影响他们,不是更好吗?

反驳得很到位,但我也不想放弃,我说:你的目的是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你的学习取得进步;我的目的是能够为我们班级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大家的学习都进步,你的学习同样进步,看来我们的目的并无矛盾,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能否找出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做到两全其美。

他还是那句话:我跟班长调,也可以两全其美的。

还真没辙,看来我要想想办法了。

我说:你有没有看到一个现象,很多没有读书或书得很少的当老板,而读书的人反而为他们打工?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他说因为他们很努力,工作很认真,很刻苦。

我说,那么我们读书的人难道就不认真,不辛苦吗?谁说我们不刻苦呢?在学校里,谁更能够吃苦呢?你看,当我在这里工作,一天要十几个小时,那些老板在那里呢?也许他们正在酒楼里享受呢?谁更刻苦?难道是知识不重要?那么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大公司的老总又都拥有很高的学历呢?我们不能够说,读书无用,但是那些老板肯定有他们的过人只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人所缺少的一个特质:人际关系很好。你们一次考不好,本来是第一名,这次考了第二名,就痛苦得不得了,但是他们天天都是最后一名,突然有一天考了倒数第二名,就兴奋得不得了,就请客,人缘非常的好。于是以后走上社会,他们就善于与人相处,能够去影响人,团结人,当然由他们来当领导,学习很高但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只能给他打工了。

我以为自己说得很好,但他反驳得更在理:我和她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好啊,我们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只是她们常常说话,做小动作,我被影响,没办法读书了。我一定要换!

我说,那些老板,或者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团结很多的人,他们会不会因为某个人脾气跟自己不合就说,我跟他合不来,我不和他干了!结果这个和他合不来,那个和他合不来,最终只会一事无成。你想想看,毛泽东当时,多少人的意见跟他不同啊,有那么多的人还直接反对他,但是他却能够团结他们,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最后赶做了日本人,推翻了蒋介石,成立了新中国?

他小声的说:我只是想换一下环境。

我说:我还想说,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如果一个人一碰到问题赶紧就逃避,你想想,一个老板,在创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逃避,他还会成功吗?相反,如果他克服了这些困难,那么他的能力就提高了,他就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了,最后他成功就丝毫没有奇怪的地方了。问题是困难也是机会,你现在是一见到困难就跑,可是你知道吗,有一个大公司,叫IBM(胡诌的故事),如果公司遇到大的挑战,甚至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时,懂事长就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公司发展的新机遇来了,因为公司遇到大问题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就不是原来的公司,而是更上一层楼的了。你现在是遇到问题了,是逃避还是直接面对?我看你刚是选择了逃避,当你的逃避成为习惯时,你还会有所成就吗?因此我晚上就跟你说三点:一,我希望你的学习成绩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我也会想方设法帮助你取得进步,二、我还希望你能够全面的发展自己,尤其是人际关系,三、我更想说的,你面对问题时会采取什么态度,是逃避呢还是去解决,去一个一个的克服,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我望着他。他笑了,说:老师,你别说出这件事,不能让她们知道,也不能让大家知道,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呵呵!

王晓春点评

“换座位”不属于“宏大叙事”,但是从中可以折射出很多重大教育问题,正所谓即小见大。

我若是胡思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会是另一个样子。

我首先会向这位要求换位子的同学道歉:“对不起!因为我的工作做得不好,弄得你得不到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一定找你的前后桌做做工作,看能不能使他们安静一些。”

然后我会向他诉说我的苦衷:“其实我很愿意把你调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问题是,谁到这里来呢?你能不能推荐一个?你现在已经不能忍受了,来人能忍受吗?我很理解,这需要毅力。要能做到既制止同学的违反纪律现象,又不得罪他,这需要技巧。要不要我给你出点主意?这样吧,你再试一个星期。如果实在不行,我给你换,好吗?”

从表面上看,我只是说话比胡思老师委婉一点而已,其实不然,我的教育理念可能与胡思先生有差异。

愚以为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生上课受到干扰,只要不是他的责任,他有权利要求调换座位。

愚以为教师遇到学生问题,不能只从自己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还应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

愚以为教师应该有一种反思的态度。若片面要求学生忍辱负重,而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却不高,那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差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应该主要靠老师而不是学生来解决。

愚以为当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片面批评受害者“人际关系不好”,而应该首先去管教那些侵犯别人权利的学生。

2004,9,22

案例【2】

“座位”风波

chenstar

上午上课时,杨亚交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

陈老师:

经历了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那个座位上继续呆下去。也许是因为我不太爱说话,和两个“爱说话”的男生作邻居,不免有些矛盾,趁这冲突尚未引发,请老师允许我调座位……

她说的两个“爱说话”的男生我知道,是谷栋和魏凯,她前两天就对我说过这个事,我还没来得及找他们谈,没想到今天就已经发展到了这一地步。我想,不能再拖了,今天就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午饭后,我来到班里,把谷栋先找了出来,在教室旁边的一个角房里,开始了我们的谈话。

“现在感觉高中学习的生活怎么样?”

“没什么。”

“没什么是什么意思?”

他不好意思的一笑,“能就是适应了。”

“没什么问题吗?”

“没有。”

“真的?”

他想了一下,“真的没有。”

“你和魏凯初中同学吧?”

“是的,同学两年,初三不一班。”

“现在又一个班了?于是就说话比较多?”

“有点。”他笑了一下。

哦,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呀,我提醒他道:

“是上课,还是自习,饭间?”

“上课不怎么说,主要是饭间。”

“你知道你们的说话已经给别的同学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了么?她甚至要求调座位,不再坐在这儿了呢。这个问题当然还有魏凯的事,你把他叫来,咱们一起商量解决一下吧。”

他跑回班,不一会儿,和魏凯一起来了。

“坐。”我指了一下面前的凳子,他们俩并排坐在了一起。我指着谷栋说,“你,往我这儿坐。那样我感觉就像你们俩人在‘对付’我。”他们俩都笑了,谷栋挪了挪凳子,坐在了靠近我的地方。

“你们俩一般都是谈些什么内容呢?例如:……给我说一下好么?”

沉默了好一会,魏凯说,“实在想不起来了。”

我说,“可见,说的真的都是‘废话’啊。我们强调,高中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早晨大声诵读,晚上和其他自习时间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这时大家需要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你们知道,你们的说话,已经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了么?一个同学为此要求调座位,不再坐在那儿了呢。”

他俩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又接着说,“当然,我等一会就要把她找出来,好好批评一下呢。”

看着他们俩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我接着说:“第一,在同学身上出现问题时,她选择了躲避而不是帮助;第二,你们俩爱说话,应该周围的同学都受到影响才时,可单单她表现出不可忍受,这反映了她的意志比较薄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等一会就要对她提出批评。”

谷栋说:“老师,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就不要批评人家了吧。”

我说:“该是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都少不了。不过,因为你们俩个的说话,你说我给她调不?要是调了,那可是真的使得同学间的矛盾显得太明显了啊。”

“我们一定改!”

“那好,我再等一段时间吧。不过,自己身上的毛病肯定不是说改就一下子改了的,要那样的话,人不就成了机器了嘛,只要用手一动开关,”我做了一个拧的动作,“就全好了。而人身上的缺点,要改起来肯定比较困难,甚至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你们能改掉吗??

“肯定能!”

“我会动员周围的同学帮助你们的,要是再说的厉害了,他们会用手碰碰你,以示提醒,你们可不能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呀。”

“不会的。”

看着他们俩已经相通了这个问题,我说,“那你们回去吧,顺便把扬亚给我叫来。”

“谁是杨亚?”魏凯问道。

“就是被你们‘逼得’要调座位的那个,坐在你前面的女生。”真是个粗线条的家伙,我想,人家气的都不行了,他还不知道人家是谁呢。

一会儿,杨亚来了。

我开门见山:“刚才,我已经批评了魏凯他们俩个了,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一定要改。可是,你知道你的身上有什么问题吗?”

“第一,在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是去帮助,而是选择了逃避。如果班里有76个学生都爱说话,你还能逃到哪儿呢?躲避是一种对同学,对班集体,都极不负责的做法。”

看着她不说话,我又接着说,“在叫过他们俩个之前,我首先问了许欣欣(就是坐在杨亚南边的),她说魏凯他们俩确实说话比较多,可是她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影响。这说明什么呢?”

“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这说明你的意志薄弱,在嘈杂的环境中控制不了自己!一个人,他所生活的外部环境是很难因他的需要而改变的,能改的只有他自己,适者生存嘛。”

“从班级纪律的角度考虑,我只能批评他们俩,要调也只能把他俩调走;可是,从一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考虑,我必需告诉你这些。你身上已经存在一些问题,你没有发现。还‘想要放弃自己’呢,仅仅是因为同学的说话吗?我可以想像到,期中考试后,你的成绩大幅度下滑,而你已经找到了下滑的‘原因’,那是同学说话影响了你。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你永远也不可能提高!因为你根本没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我必需戴着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要求你。坐在那儿,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

看着她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我就想,这样是不是对她有点过份了,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又接着先前的思路说了下去。

“同样的环境,生活其中的人的态度不同,这就是我们政治课上学到的‘人生观’。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吃两筐同样的葡萄,都有好的,也有差的。一个先挑最好的吃,另一个先拣最差的吃。这两个人,按说应该第一个最乐观,他所吃的每一个,都是葡萄中最好的;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是第二个人最乐观,因为在他的生活中还存在希望,他越吃越好,而第一个人却越来越差,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悲观。”

“我愿意做第二个!”这是她走之前,对我说的唯一句话,语气很坚决。

在集体生活中,她会成长起来的,我想。

点评:

chenstar老师这个案例很精彩。

问题处理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确有实效。

教师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照顾得很周全。

杨亚要求调座位,教师在找各位当事人谈话之前,先找许欣欣进行调查,这是一种科学公正的态度,不主观,不偏袒。

调查之后,首先解决两位男生的问题,而不是先责备杨亚,令人钦佩。有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上来就责备要求调位子的同学“不顾大局”,愚以为欠妥。教师有责任保护受害者。

解决这两个男生问题的时候,不是生硬批评,而是先询问,在理解的基础上指明错误,期望值合情合理。既有人情味,又不失原则。

教师并不满足于问题的初步解决,又进一步做了杨亚的工作,以提高她的觉悟。说明教师有长远眼光。

Chenstar老师真是高手。

不过,我若是chenstar老师,我的做法会稍有不同。

我不会批评杨亚“躲避”,“不负责任”,也不会批评她“意志薄弱”。因为得到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她的合法权益,要求离开不能轻易说成“逃避”。人与人性格不同,抵抗噪音的能力也不同,说害怕噪音就一定是“意志薄弱”,证据不够充分。但是我也会向杨亚同学介绍一下许欣欣的看法,让杨亚自己去比较,自己去得出结论。

我尤其不会说“期中考试后,你的成绩大幅度下滑,而你已经找到了下滑的‘原因’,那是同学说话影响了你”。因为杨亚在给我的小条中和谈话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我的推论缺乏依据。愚以为最好不要把调座位与考试成绩挂钩。

我也不会给杨亚讲那个吃葡萄的故事,因为它不合理。说先吃好葡萄的就是悲观主义者,先吃差葡萄的就是乐观主义者,这太勉强了。说不定前者比后者更讲食品卫生呢!(王晓春)

案例3

换座位?换态度?

顾春芳

课间操休息时间,小奎和小悦一起来到办公室,还没跟我打招呼,就异口同声地说:“我要换座位,我不要和他(她)当同桌了!”

换座位?我一听就觉得有点头疼了。要知道,这座位可真是个麻烦之源。牵一动几,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身高、视力、个性、学习、性别等方面的搭配。去年有一位家长,反复要求给他人高马大的儿子换座位。为什么呢?据他小时候的经验是坐在后面总会不自觉地做小动作,影响学习。其实他儿子的同桌是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子,乐于助人,学习主动。但是他置我的解释、建议于不顾,坚持立场不放松,甚至说让他儿子单独坐也可以,只要换前就可以了。无奈之下,我满足了这位家长,可直到期末结束,他孩子的成绩还是老样子。

现在,这两个小家伙为什么要换呢?按我的想法,小悦是班中的班干部,成绩不错,在平时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同学也是应该的,怎么可以这样对同学呢?而小奎呢,有人提醒你学习,这是对你的一种帮助,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于是,我一脸严肃地说:“什么原因?”他们马上就嚷嚷开了,还真是“积怨已久”,委屈着呢!

原来是这两人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让对方不能接受。小奎好动,上课有时候不自觉,要讲讲话,玩玩的;而小悦呢,这是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还时刻记着老师的“交代”——提醒小奎。当奎上课不认真听讲时,小悦用胳臂肘碰小奎以示提醒,这可捅马蜂窝了!在小奎看来,这不等于下“挑战书”么?当然不能示弱!这下,一个又认为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于是,“硝烟四起”。

了解清楚后,我问:“你们是否认为只要换了一个同桌,你就能和新同桌和睦相处了?”小悦默不做声,小奎一个劲儿点头。

好天真的孩子!我不禁这样想。

“小奎,如果老师现在满足你,换了一位新同桌,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下一节课上和他友好相处!”他还是点头。

“那么,几天以后呢?你可以保证吗?”他拼命点头。

“很好!那么,你现在能找一下不能和小悦友好相处的原因吗?你们俩之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思考了片刻,认为上课讲话确实影响了同桌。

我对他的回答作了肯定。“既然找到了问题,你还认为新同桌可以容忍你吗?”他不吱声了。

我转向小悦:“既然你的这种提醒方式不被对方接受,那就要换用其他方法。改进一下嘛!否则,你看,还不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而且,同学之间影响也不好。”小悦不好意思地笑了。

“出了问题,强者选择面对解决,弱者选择逃避。态度决定一切,他们不同的态度也就决定了问题的结果。你们会怎么选择?老师建议你们考虑一下。”

当我说完这些,他们双方的埋怨已经全都消了。相信,明天他们不会再来委屈地找我“麻烦”了。

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

王晓春点评

这是我注意的第三个调座位的个案了。

我发现教师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关注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课堂纪律,一个是学习环境,而且总是让一个好学生去帮助另一个比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思路基本上是围着自己的工作任务(班级管理任务和考试指标)在旋转。要安定,要学习。

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课堂本是学习的地方,没有纪律无法保证学习。

但是我要补充的一点是,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学生生活的地方,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适当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生存状态与学习状态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比后者更宽广、更复杂、更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背景。

孩子只有先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他只有活得有劲,才能学得有劲。

因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活人。

其实几乎人人都有个“调座位”问题。教师同在一个办公室,不也有不愿和某人坐对面的事情吗?尽管那个人可能是一面旗帜,业务水平甚高。人的感情是不可以单纯用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尺子来衡量的。

孩子像我们大人一样,感情也是丰富的。许多孩子要求调座位,其实不一定都是因为纪律问题或学习问题,但是他们很了老师,知道老师只重视这两件事情,所以都得以此为借口。

我希望老师遇到此种事情想得更周全一点,适当照顾孩子的感情和心理需要,努力优化他们的生存状态,而不光是学习环境。

众口难调。要满足每个孩子的情感需要是不可能的。但是,能不能完全满足是一回事,有没有此种意识是另一回事。如果教师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甚至认为只有弄得学生各个忘记感情才能专心学习,那就不是我敢赞成的了。学生为何厌学?与此有关。

上面三位老师都很优秀,顾春芳老师更是已经发现两位同桌的问题其实是人际关系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和纪律问题。但是就总体而言,三位的基本思路还是框在“工作任务”之内,都有某种教师中心色彩。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有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9643c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cf.html

《调换座位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