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三中全会详细时间及主题回顾

发布时间:2018-12-28 11:58: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历届三中全会详细时间及主题回顾

  篇一: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历届三中全会不变的主题。三中
  全会俨然已成为改革的代名词,是观察中国30伟大时代的一扇窗口,更成为串起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一条主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详细】
  不破不立,改革依然成为三中全会的代名词
  改革,已成各界共识;进展到什么程度,各方推测不一。三中全会前夕,总理李克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勾勒了此次改革不是小修小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闯险滩,必然要触动利益”……他的言语,显示了决心,也估量了难题。放权、均利是改革的永恒主题,具体到当下中国: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市场放权;最终,改革的红利惠及让民众……我们有理由对此抱有期待。|
  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调
  整,破除GDP论英雄
  诸多迹象表明,中央已下定决心要破除
  GDP
  论英雄了。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已在
  多次讲话中强调,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印发的《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中提出,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这是中央文件首提纠正GDP论英雄,彰显了国家对未来改革、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但要从根本上破除GDP论英雄,使考核指挥棒导向更加科学,就必须下硬功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便于操作且需要群众广泛参与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而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详细】
  行政壁垒——简政放权
  李克强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对于激发市场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详细】
  大政府小市场——开放市场经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李克强总理在201
  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
  式上致辞表示,30多年
  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
  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详细】
  国进民退——民企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说新一届政府大规模推进简政放权,比如最近我们取消了企业登记的门槛,就是让创业者不用再绕弯子,把市场活力激发出来。李克强说: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托住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的底,即便老百姓创业就业失败了,还有安全网兜着。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创业就业热情,市场化改革才会走的更快。【详细】
  重建设轻民生——还利于民
  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解决了物质短缺,提高了百姓物质生活水平,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短缺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城乡二元关系更导致一系列起点不公平问题。
  实现公平正义,是发展的活力源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跨过的关口。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起点公平的改革举措,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推进公平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传递出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改革方向。 【详细】
  从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从零国集团去美国化,当代世界在种种博弈的观点中寻求发展新路。中国面对的问题既有独特的一面,却往往也是人类的普遍问题:贫困、财富、增长、公平、正义、幸福、和平……这是地球上的一部宏大交响曲。
  观察人士认为,中共作为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不仅要正视13亿多人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多元利益诉求等内部问题,它还要带领这个国度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试验和制度竞争与合作,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增添新的路径探索。
  结语: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尚未完成。未来充满悬念,相信实践终会给出满意的答案。(策划:张晓航)
  篇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197812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是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者的共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后的六年间,即从197812月到198410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在这一阶段整个体制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而市场调节的部分刚刚开始萌生,常修泽长期从事体制转轨研究,他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特点在于正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体制模式。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102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重大问题上,冲破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常修泽告诉记者,在此次全会前,中共中央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调研和研讨。正是由于充分的准备、酝酿,在全会上作出了改革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是相当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9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受访的专家指出,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深入下去,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1111日至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谈及此,常修泽分析说,评价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需先把时间回拨到1992年春天。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视察南方的谈话带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当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将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对于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八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大厦。
  这一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在常修泽看来,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始于199210月,一直持续了10年时间,直到2002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力度比较大,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也比较强劲。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1012日至14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必须遵循的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受访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
  2003 10 11日至 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更加现代,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已经和必将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常修泽告诉记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变化就是注重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统筹。他分
  析,前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指引我们研究并推进体制创新。
  综合受访研究者的判断,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明确了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这是继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第三次思想革命。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均衡的发展观,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这意味着中国改革或者说制度创新将进入全新阶段,即改革的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由此,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改革已拉开序幕,经济、社会及行政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的态势开始形成。
  不仅如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被写入中国发展的战略文本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决策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全面展开。
  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09日至12日的北京,迎来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30年以来的第七个三中全会。此次全会的主题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过程中,而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农村的发展问题,并且要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到出路。同时,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好,也是关系着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正因如此,本届三中全会的关注面更加集中,这也表明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是,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很不平衡,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由农资等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常修泽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程意义十分重大。
  篇三: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197812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在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是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者的共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此后的六年间,即从197812月到198410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在这一阶段整个体制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而市场调节的部分刚刚开始萌生,常修泽长期从事体制转轨研究,他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特点在于正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体制模式。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102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重大问题上,冲破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常修泽告诉记者,在此次全会前,中共中央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调研和研讨。正是由于充分的准备、酝酿,在全会上作出了改革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是相当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9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
  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受访的专家指出,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深入下去,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1111日至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谈及此,常修泽分析说,评价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需先把时间回拨到1992年春天。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视察南方的谈话带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当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将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对于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八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大厦。
  这一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在常修泽看来,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始于199210月,一直持续了10年时间,直到2002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力度比较大,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也比较强劲。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1012日至14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必须遵循的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受访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
  2003 10 11日至 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更加现代,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已经和必将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常修泽告诉记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变化就是注重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统筹。他分析,前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指引我们研究并推进体制创新。
  综合受访研究者的判断,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明确了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这是继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第三次思想革命。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均衡的发展观,同时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这意味着中国改革或者说制度创新将进入全新阶段,即改革的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由此,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改革已拉开序幕,经济、社会及行政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的态势开始形成。
  不仅如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被写入中国发展的战略文本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决策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全面展开。
  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09日至12日的北京,迎来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30年以来的第七个三中全会。此次全会的主题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过程中,而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农村的发展问题,并且要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到出路。同时,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好,也是关系着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正因如此,本届三中全会的关注面更加集中,这也表明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是,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很不平衡,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由农资等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常修泽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程意义十分重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主题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主题,直面重大问题,重视顶层设计、勇于自我革新,提出制度创新、强化落实保障,宣示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坚定决心和勇气,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期待,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征程。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不再过度干预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运行基本规则。要使人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这些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参与竞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这就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破除部门利益的羁绊。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提法十分引人注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政府管理理念与手段都面临着深刻的调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也意味着将来会有多方面治理主体的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蕴涵着各类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全会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申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二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基础性制度建设,要以基础性制度建设来体现改革的成果,力争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35年的成功实践,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具有全局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d8fba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2.html

《历届三中全会详细时间及主题回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