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疯狂的爱情,最终只能是悲伤的结局

发布时间:2019-12-01 21:15: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少年维特之烦恼》:疯狂的爱情,最终只能是悲伤的结局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创作于1774年的小说,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现如今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在歌德创作《浮士德》之前,他的名字牢牢的同维特联系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说,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

年少的歌德,在1772年离开法兰克福来到韦茨拉尔,认识了名为夏绿蒂的姑娘,并爱上了这个贤淑善良的充满爱心的姑娘。

可是这个姑娘是他的朋友的未婚妻,这使他十分痛苦,他仓惶的逃离。为了摆脱忧郁,他试图把这几年来萦回于我心中的素材搜集起来,追忆自己最苦恼,最悲伤的情境而写一篇文艺作品。

当听到他的另一个朋友耶路撒冷因爱上朋友之妻而苦闷自杀的噩耗时,歌德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致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

可以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前半部分是歌德,后半部分则是他的朋友耶路撒冷。

读完了这本书,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认识绿蒂后,维特经历的喜悦和痛苦。

当緑蒂的未婚夫不在的时候,维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而当她的未婚夫回来后,他便时刻饱受自己感情的折磨。为了让自己可以走出来,也为了让绿蒂的生活不受影响,维特选择了离开。

离开后的维特,选择沉醉于事业,试图忘记经历的这一切,可是事业的不顺,人心的复杂,使得他不得不离开。

当他再次回到遇到绿蒂的小镇的时候,发现她已经结了婚。从此后的每一天,维特都生活在痛苦中。

最后,在圣诞节前,他最终下定决心永远的离开,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说,在这本小说问世后,欧洲有超过两千个青年效法维特为爱自杀,可见饱受爱情折磨的人,并不只有歌德一个。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样的故事,不禁会令人想起《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石神、《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

他们也同维特一样,为了心中的爱情,放弃了自己。千百年来,人们不停的追逐着美好的爱情,可是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的真面目呢?

自此,日月星城尽可以安安静静的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歌德

这句话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美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最美的情话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维特在认识绿蒂以后,心里的世界是何其的幸福。

此时此刻,在他的世界中,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只是爱情虽然很美好,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无比的感伤,不受控制的感情,就像是洪水激流,四散奔流下,将一切都彻底的毁坏了。

可见,一见钟情,未必就是好事,爱的太深,也未必有好的结果。

恰如风陵渡口的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又如民国的金岳霖,为了林徽因而终身不娶。

可见,爱情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买卖,无论你付出的再多,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却未必能获得哪怕一丝的回报。

在小说中,维特爱上的是一个有夫之妇,这样的爱情将他折磨的痛不欲生,他想让她来到自己的怀抱,可是他没有这样的勇气。

这样的爱情,通常是不为世俗所认可的,彼时的德国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哪怕是在今天,虽然会发生很多类似于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但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如果非要说爱情和道德哪一个更高尚,我只能说,你选择了哪一个,那么哪一个就更高尚。

道德在爱情面前,往往都很苍白,你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便足够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从维特的遭遇中,我们可以发现爱一个人爱得越深最后结局往往越悲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a18f7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34.html

《《少年维特之烦恼》:疯狂的爱情,最终只能是悲伤的结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