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词

发布时间:2017-10-14 23:29: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授课课时:第1、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苏轼其人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感知全词意境,结合注解疏通词句,完成“思考与练习1”;

3、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感悟词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4、把握全词将写景、咏史、抒怀融为一体的写法;

5、在诵读、鉴赏词的基础上,归纳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感悟词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1、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感悟词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2、把握全词将写景、咏史、抒怀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苏洵、苏轼、苏辙。

正如诗中所说,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堪称大文豪,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三位,而苏轼在三人中又尤为突出。林语堂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绮靡的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右》,感受其豪迈气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授新课

1、作者、背景简介

请学生勾画书P38页注解①要点。教师【板书】要点: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投影】有关作者的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其弟双双及第,名动京师,神宗熙宁四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外任,命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元丰三年(1080)被指控诋毁新法而下狱,是为“乌台诗案”,次年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其实受地方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黄州四年,苏轼情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的思想和个性原本就很复杂,早年以“济世”“功业”自居的他,经过这一沉重打击,需要寻求心理的安慰,思想中早已存在的佛、道思想有所发展,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放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同时集于一身。本词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他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开豪放词先河。

板书】要点:豪放词创始人。

投影】创作背景,教师解析。

“念奴娇”是词牌名,100字,上阕49字,下阕51字。“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名篇。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又见景顿生种种联想,借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往事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上我们通过补充资料了解了作者坎坷不平的仕途之路。虽然处于人生最失意的时期,但是当他登临怀古,联想到古人的种种,他的思想情感中流露出的又不仅仅是愤懑,究竟这首词抒发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感慨,我们先一起去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意境。

2、反复诵读,感知意境,疏通词句

教师播放该词的配乐朗诵,请学生感受词的意境。

提问】:听了这首词的朗诵,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简单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并板书】:意境风格——豪放、雄壮、有气势

请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在朗读该词时,要做到铿锵有力,高亢激昂,这样才能读出豪放、雄壮、有气势的感觉。

板书】容易读错的词句,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加点字的注音。

小乔初嫁liǎo) 雄姿英) 早生华) 羽扇巾(guān

) 多情笑我(yīng) 一尊还酹江月(huán)(lèi

请1—2位学生朗诵,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范读。

师生跟随配乐朗诵齐读。

相信大家经过反复诵读,对作者在词中抒发的豪迈情感有了初步体会。下面我们先结合书上的注解,对词作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进行一个整理。

教师【投影】关键字词,请学生结合注解回答,教师补充讲解,完成“思考与练习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指“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倒装句,被动句,即“千古风流人物(被)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旧时的营垒。 道:说。 是:指示代词,“这”。 周郎:历史人物周瑜。

赤壁:苏轼此时游玩的赤壁并非古战场赤壁,,而是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穿:插入。 雪:比喻“浪花”。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嫁了,雄姿英发

公瑾:指周瑜。 初:刚刚。 英发:卓越不凡。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强虏:指“曹操水军”。

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期名士的装束,这里形容周瑜从容闲雅的儒将风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倒装句,即“神游(于)故国”,这里的故国指“三国”。

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即“应笑我多情”,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 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江月。

尊:量词,即“杯”。 酹:洒酒酬月。

教师投影】参考译文,请学生齐读。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这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他)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花白的头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3、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

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词的上阕。

提问】:题为“赤壁怀古”,那么在上阕中写到了哪些赤壁自然景观?请勾画出来。与这些自然景观一一对应的动词分别是什么?

明确并板书】:大江(去)、乱石(穿)、惊涛(拍)、巨浪(卷)

从章法上讲,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侧重抒情,这首词也不例外。苏轼起篇就用恢宏的气势状写了赤壁雄奇、壮观、开阔的江景,请大家想象一下:波涛汹涌的大江滚滚向东流去,陡峭不平的石壁高耸入云霄,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层层浪花,这是何等壮观的画面啊!

提问】:词人由这些景观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并投影】:苏轼由此联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他们开创了不朽的功业,却也被滚滚东流的江水淘洗变淡,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提问】:上阕在描写赤壁景观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并投影】: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拟人:乱石——穿 浪涛——惊 雪(浪花)——卷

比喻:雪——借喻“波涛”

夸张:千堆——数量上的夸张

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提问】:作者为什么从这些景色中联想到了历史英雄人物?

明确并投影】:“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这里苏轼用它来起兴,日月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从而滋生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整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并投影】:该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怎能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阕的追忆和人生感慨。

教师范读词的下阕,请学生【思考】:下阕用“遥想”一词连接上阕,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追忆,那么他追忆的是哪位英雄的事迹?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概括,教师点拨。

明确并投影】:词人追忆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形象,雄姿英发,指挥若定。

提问】:苏轼是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的?

明确并投影】:衬托手法,“小乔初嫁了”,衬托周瑜青春年少,志得意满。

肖像描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突出了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毫无惧色。

夸张手法——“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气势不凡。

提问】:词人在对英雄表示无比敬仰时,又迅速地回归到现实,产生了什么感想?(用原句回答)为什么?

明确并投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怀古转到伤己,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愁善感,而且年老功业无成啊!

很明显,词人将周瑜和自己进行了对比。板书】:

雄姿英发早生华发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2.gif

周瑜儒雅从容苏轼功业未成

功业早成人生如梦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的气质?

明确并投影】:抒发了自己对这位英雄人物及其创立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提示:联系词人被贬时期的思想)

投影】参考:这反映出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自己世界现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叙述的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感慨,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概括地说,一方面,苏轼对英雄充满了无限的倾幕与向往,另一方面,又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看破红尘,借洒浇愁,以寻求精神的解脱。

小结:从以上我们对全词的分析、鉴赏来看,上阕描写赤壁雄奇景观,引起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流露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之情;而下阕在追忆三国豪杰——周瑜事迹的同时,也隐晦地表达出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叹以及未能成就功业的愤懑之情。

4、归纳写作特色

该词历来被看来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它的写作特色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对其进行一个归纳。

(1)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

上阕起笔写景,由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风流人物”,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赤壁”,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自然过渡到下阕的追忆历史,抒发感慨。

(2)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全词的背景设置、赤壁鏖战等,在词人的笔下信手拈来,酣畅淋漓,一挥而就。

(3)夸张、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上阕描写赤壁景观时,“卷起千堆雪”一句,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

上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

下阕抒发人生感慨时,用自己的“早生华发”反衬周瑜的“雄姿英发”。

(4)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

描写赤壁的“大江”、“乱石”、“惊涛”、“巨浪”,呈现出雄奇的景观。

描写周瑜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出年轻有力、风度翩翩、装束儒雅、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抒发自己的“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襟怀旷达、识度明达、乐观豪迈、自嘲感伤的情怀。

真可谓是看江山如画,想英雄当年,叹人生如梦。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豪放派堪称经典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然后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归结全文主旨。壮阔的意境,豪放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苏轼的旷达气魄。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好好消化,能够领悟这首词的精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全词;

2、背诵全词;

3、完成《学习指导用书》该课习题;

4、请根据词作,发挥想象,描写苏轼的人物形象。

5、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词创始人)

意境风格——豪放、雄壮、有气势

大江(去) 小乔初嫁 多情应笑我 写 乱石(穿) 雄奇 咏史 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抒怀 早生华发 感伤word/media/image3.gifword/media/image4.gifword/media/image5.gifword/media/image6.gifword/media/image7.gifword/media/image8.gifword/media/image9.gifword/media/image10.gif

景 惊涛(拍) 壮观 (周瑜) 羽扇纶巾 镇定自若 (自己) 人生如梦 豪迈word/media/image11.gif

巨浪(卷) 强虏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授课课时:第1、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感知词人的悲愤心情,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3、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壮志难酬

的爱国热情;

4、理解该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体会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该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幅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提问】:这是郭沫若为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大家知道是谁吗?

明确】:辛弃疾

我们刚刚学习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齐声背诵该首词。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却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什么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授新课

1、作者、背景简介

请学生勾画书P39页注解①要点。教师【板书】要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人。

投影】有关作者的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他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事情: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情:他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这类题材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作。

他的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带领学生一起解题,请学生做好笔记。

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词人的登临地点

怀古—表明该词所写的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成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该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是要表明面对雄伟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

投影】创作背景,教师解析。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此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京口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从以上我们了解的辛弃疾其人及该词的创作背景来看,他是一位有着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英雄,可是却不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因此在他的词作中明显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愤之情,让我们通过反复地诵读去感知这一情感。

2、反复诵读,感知情感,疏通词句

教师播放该词的配乐朗诵,请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该词。

提问】:听了这首词的朗诵,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生简单交流后,【明确】:雄浑的词句中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意境,反映出词人无法实现报国之志的愤懑心情。

请学生仔细揣摩此种情感,模仿示范朗诵自自由朗读2遍。

请2—3位学生朗读,师生一起点评。

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句读、重读及停顿。

再请学生自由诵读。

师生一起跟随配乐朗读。

相信大家经过反复诵读,对整首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先结合书上的注解,对词作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进行一个整理。

教师【投影】关键字词,请学生结合注解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千古江山,英雄无孙仲谋处。

觅:寻找。 孙仲谋:指三国时的孙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舞的台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巷、陌:街道。 寄奴:指宋武帝刘裕。 曾:曾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封狼居胥(xū):省略句,即“封(于)狼居胥”,在狼居胥山封坛。

北顾:回头向北望,即失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佛狸(b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教师投影】参考译文,请学生齐读。

江山依旧,却无处寻找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3、鉴赏全词,理解上、下阕内容

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提问】:该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那么词人站在北固亭上,联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明确并板书】: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其中上阕内容中写到的是孙权和刘裕两位历史人物,其他三位历史人物是在下阕中提到的。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先来看上阕内容。

请学生找出与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对应的词句。

明确】: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提问】: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并投影】: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并获得成功。两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提问】:辛弃疾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两位英雄的?又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抱负?

明确并投影】:钦佩,仰慕,赞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小结上阕:词人借孙权和刘裕两位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并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请学生在下阕找出与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这三位历史人物对应的词句。

明确】: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P39页注解⑧⑾⑿。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提问】: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并投影】:借鉴历史,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所以在朗读该句时,要读出词人深沉、语重心长的语气。

请学生根据诵读指导,朗诵该句。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提问】:辛弃疾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什么心情?

明确并投影】: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情绪。

请学生根据书上注解,用自己的话叙说廉颇的故事,教师点拨。

提问】:词末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并投影】: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自己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提问】:这反映出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并投影】: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

小结下阕:词人用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继续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流露出自己不被朝廷所信任重用的激愤心情。

请学生用两个“既……又……”的句式概括整首词中反映的词人情感,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并投影】:词人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该首词的上阕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故事,怒斥南宋王朝不图恢复中原,暂得苟安的现状,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教师归纳全词主旨,并投影】: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时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从以上我们对全词内容的分析、理解、鉴赏来看,该词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引用了多个典故,在追忆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联系社会及自己的现状,鲜明地体现出怀古伤时的特点。而在借古喻今的过程中,又明显出现了几组对比。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

4、归纳写作特色

(1)用典贴切,寄意深远

该首词共引用了5个典故,涉及到5位历史人物,而词人对每位历史人物的情感、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来一一归纳。

明确投影并板书要点】: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达北伐抗金的决心

三国时,孙权建立吴都,击退强大的曹军,而如今这样的英雄却难觅;南朝刘裕虽出身寻常巷陌,却凭借金戈铁马建立政权。他们建功立业的壮举实在令人仰慕,词人咏史抒怀,感叹“时无英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古讽今,告诫勿草率出兵

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元嘉时期,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却落得个仓皇败北的结局,词人以此警告当朝切不可重蹈复辙;北魏太武帝建立佛狸祠,继续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最终只能亡国,联想史实,词人怒斥当权统治者只求暂得苟安,不图恢复中原的消极做法;战国时廉颇在国家危难时仍想以高龄为国效力,却遭小人妄言而抱憾终身,词人以廉颇自喻,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词人对于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完美地达到了借古喻今的效果。

(2)巧用对比,发挥妙用

全词104字,运用了好几组对比,使得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要有以下几组,投影】: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能够鲜明体现出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一首词。其实,像辛弃疾这样的胸怀报国之志却徒叹无奈的人,历史上还有很多。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等。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全词;

2、背诵全词;

3、完成《学习指导用书》该课习题;

4、课后听《精忠报国》一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听后感。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

上阕 孙权: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咏史抒怀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令人仰慕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word/media/image12.gifword/media/image13.gifword/media/image14.gifword/media/image15.gif

下阕 拓跋焘: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喻今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5cf2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1.html

《怀古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