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发布时间:2018-08-09 18:35: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人在写景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思想情感。

2、 体会本诗章法谨严,情景交融,语言练达,格律精工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蕴涵在写景中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

【教学内容】

一、背景资料

1 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困守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弃官往秦州、同谷。年底到达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开始了飘泊西南的生活。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在两湖漂泊了两三年。770年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一说饫死耒阳。

2、创作概况:

杜甫是中国文坛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诗,有《杜工部集》。

3、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依然不得稳定,回纥、吐蕃不时侵掠唐境,唐朝内部军阀拥兵割据,加之当时蜀地也是战乱不息。诗人在寓居四川的几年里,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他日夜思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值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二、分析鉴赏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首联以秋枫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诗人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衰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2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蛱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黯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3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中原),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尾联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表现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悲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苦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串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正如刘禹锡诗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三、艺术特色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自己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是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其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袭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已经论及,本诗与同组其他七首诗之相关联系,清人王夫之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教材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2、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切、融汇无间,是自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祯,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辞所强调的一个问题,本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汇一体,密不可分。比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了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无情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胸的无穷郁闷的象征,真所谓老气横秋。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地表现出它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部特征,又有意强调其动荡与阴沉的内在精神,以象征国家形势的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或隐喻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抒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境。整首诗既因随物兴感,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内在情感和激发生命意识的话力。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之境。

3、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表现出神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首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想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机趣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义双关。此二字既上承“孤舟”,以孤舟长系不发,暗示归计无成;又下连“故园心”,表明对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夭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含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真可谓炉火纯青了。

4、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次“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达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在悲秋诗中有何特点?有何审美价值?

2、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分析《秋兴八首》(其一),写一篇赏析文章。

【辑评】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参考资料】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2000年)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傅庚生《杜甫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6bdf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6.html

《秋兴八首(其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