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发布时间:2021-01-15 08:05: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年12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见图)”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2021年1月,国博推出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虎鎣”的精美造型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②“虎鎣”的雕工精湛是由独具匠心的私营工匠制作

③“虎鎣”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

④“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働、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3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増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B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C商人基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D优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4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51894年,汉阳铁厂开工投产,时人将其视为国家的“强弱转机”,并称其为张之洞“生平第盛业”,而户部奏折更称其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亦为外人观听之所系”。这反映出

A洋务运动重心发生转移 B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扭转

C政府积极应对中日冲突 D国人对提高国力的愿望

6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允许民主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

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利用了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有利时机

C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D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

8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9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B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C有助于加快日本投降 D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1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

A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

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12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13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人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4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15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16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广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18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19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20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由此,列宁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计划经济

21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后者增加到10655人。据此可知

A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 B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

C斯大林模式卓有成效 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

22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23有学者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与其说是其缔约各方精心设计的独特国际法杰作,不如说是缔约各方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的最低法治而不得已采取的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该协定

A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

B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一标准

C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24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60年代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的否决,直到1973年最终加入,但随后的1975年和2021年英国举行两次脱欧公投并最终选择了脱离欧盟。材料反映了

A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B国家实力、文化传统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C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

D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

25马克龙对《巴黎协定》的有力支持体现了法国政府的全球主义立场,但极右翼政党利用了民众的心理,在竞选纲领中宣扬“法国人优先”的主张;默克尔也是全球主义的拥护者,但2021年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大增。这些现象反映出

A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普遍充满忧虑

B全球化进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C欧洲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D全球化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 业革命)资本输出的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编自陈钦庄、计翔翔《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摘编自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1500年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主要特征,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后,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北洋政府在社会與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与各国交涉要求修定关税税则。几经周折,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上中外达成协议。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海关进口税税则》: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1929-1934年中国先后四次修订关税。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但仍有些商品的进口税继续提高。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貿易自由化。磋商、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是其突出特点。1947年美国出ロ额占世界出口额约1/3;1950-1973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8.5倍,年均増长10.3%。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对外贸易逆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1974年贸易法》,其中第30条款授权总统可以单方面强加关税或出台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以保护美国产业免受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该法案出台以来,美国对许多国家采取了单方面提高关税等报复措施。

——摘编自迟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关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974年与1947年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并分析美国《1974年贸易法》出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是官营手工业,故②错误。官营手工业的技术相当高超,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根据材料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见下图)”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可得出该文物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写照。同时追回文物也反映了中国的强大与民族的复兴。故①③④正确,所以C项正确。ABD皆含有②,故排除。

2A

【详解】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牛耕图,说明当时出现牛耕现象,即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故选A;材料仅能说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道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排除B;汉代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排除C已进入成熟阶段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A

3C

【详解】

两宋时期大量商人捐纳买官,说明当时商人经济实力雄厚,道社会地位不高,所以才会捐纳买官,说明商人基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符,故选C;部分商人捐纳买官并不能说明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捐纳买官,和平民阶层的上升流动无关,排除B;中国古代贯彻重农抑商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5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当时国人对汉阳铁厂的开工投产抱有极大期望,认为汉阳铁厂的创办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体现了国人对提高国力的愿望,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重心的变化,排除A;仅仅一个汉阳铁厂并不能扭转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材料内容和中日冲突无关,排除C;故选D

6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211月已经是北洋政府时期,所以此时政府召开临时工商会议,意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故选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开始了初步发展,排除A;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在一战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排除D。故选C

7C

【详解】

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

8B

【详解】

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9A

【详解】

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有利于对外宣传中国的抗战功绩,在国际上树立新的形象,故A符合题意;中国的抗战电影既赠送到美苏,也赠送到新加坡,所以不能说明政府与美苏关系更密切,排除B;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并不能促进日本加快投降,排除C;表格内容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

10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证明不能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实行的“责任田”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和巩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材料中只提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选项A错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因此选项B时间不符。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选项C时间亦不符。

11B

【详解】

依据材料““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可以看出,当时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因此反映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B正确。 当时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逐渐减弱,排除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排除C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

12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13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商品相互交流,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相隔较远,说它们之间是推动关系不准确,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削弱土耳其的实力,排除B。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

1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表明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促进非洲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融合,并未表明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被隔断;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不是促进非洲文明的近代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黑奴贸易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中“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打破自然的限制,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正好符合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与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无关,排除;B项,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而不是手工工场,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不是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6C

【详解】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于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建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到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C选项符合;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17A

【详解】

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萧条,所以这一时期不可战胜、为人间带来希望的英雄漫画形象广受欢迎,人们追求幻想世界的满足,逃避灰暗萧条的现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的英雄漫画与企图主宰世界的霸权主义无关;C选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萎缩,并不繁荣;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发展对科幻热潮兴起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A

【解析】

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故答案为A项。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点睛: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19D

【详解】

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项正确。福利制度是在二战以后建立的,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是“混合经济下,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并非遭到抛弃,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非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所以选D

20B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列宁主张不要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教条,应该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理论,结合所学,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正确;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符合“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排除A;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符合列宁,排除C;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列宁,排除D。

2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苏联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因此吸引大量外国人员到苏联工作,推动了苏联此时的经济建设,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故选A;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因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出现的,排除B;材料中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非斯大林模式卓有成效,排除C,苏联经济体制始终没有实现转型,排除D。故选A

22B

【详解】

根据材料“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故可知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答案为B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勃列日涅夫时代未形成共识,A选项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D选项排除。

23A

【详解】

根据材料“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一协定是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它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标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故排除D

24B

【详解】

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主要是出于英国国家利益的考虑,说明国家实力和文化传统都会影响到英国与欧盟的关系,故选B;英国外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故A说法有误,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的霸权思想,排除D。故选B

25B

【详解】

从题目可知,法国极右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宣传“法国人优先”符合民众的心理,德国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大增,可知全球化过程中出国民族主义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题目中是法德国内政党对全球化中出现民族主义,并不能代表国际社会,故A项错误。《巴黎协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马克龙和默克尔都是《巴黎协定》全球主义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故D项错误。所认选B

26(1)主要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

出现和大量使用。

(2)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不同: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详解】

1)根据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根据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得出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根据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得出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2)根据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得出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根据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得出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商业革命主要是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项近代社会转型;根据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可知欧洲的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27(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锥形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胁)。

(2)趋势:经济全球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掌握主动权,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详解】

11500年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特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和殖民扩张等。

2)根据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可知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对全球化的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一方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28(1)趋势:由关税协定到关税自主;关税分级不断增多;总体税率大幅度提高;关税细则不断调整。原因: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国内政局的变化;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关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

(2)变化:美国1974年对外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转为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原因: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国内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此规定自1929年起中国关税自主”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出趋势是由关税协定到关税自主;根据材料“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可归纳出关税分级不断增多;根据材料“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可归纳出总体税率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此后,民国政府关税细则仍有些升降起伏的变化和调整,幅度均不大”可归纳出税细则不断调整。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工商实业界要求修订关税特别是提高进口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归纳出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在社会與论和自身财政短绌的压力下”可归纳出国内政局的变化和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根据材料“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可知国际关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

(2)变化:根据材料“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貿易自由化”、“该法案出台以来,美国对许多国家采取了单方面提高关税等报复措施”可归纳出美国1974年对外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转为贸易保护主义。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美国国内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地位受到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588b10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a.html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