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4-29 07:50: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

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爆发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

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军长可以公开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中日甲午战争

(1) 背景:

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3 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 经过:

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

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

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开眼看世界

背景:

①清朝统治日趋衰微,危机四伏;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③清王朝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自守,不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

A 兴起的原因: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陷入绝境。

B 过程: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与清廷对峙;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C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主要内容:

  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产品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评价: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

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D 《资政新篇》

 目的: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迫切愿望。但是,由于并未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

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未能实行。

 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成为19世纪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洪仁玕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进步的历史潮流,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

大影响。

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③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

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维新变法思想及其实践

①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③③④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他们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实践

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等人。

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发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在扩大商品输出的同时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竞相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

体,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表现与特点

厂矿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举办的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改革的背景

①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④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维新变法过程

①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

②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1895强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1898保国会

③高潮: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

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

④失败: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改革的性质: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②客观上: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顽固势力的强大。

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教训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

①历史背景: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失败,更使矛盾激化,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②革命的准备: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作用:三民主义的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的发展。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大权掌握在皇亲贵戚手中。史称“皇族内阁”。引起各界不满。

③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到11月下旬,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了;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

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月,袁世凯窃取了政权,革命遭到失败。

④功绩: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短暂春天的原因

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③影响: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反专制斗争

①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开始袁世凯还摆出拥护共和的姿态,但事实上,他一步步加紧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了革命党人宋教仁,于是孙中山号召进行了讨袁世凯、维护共和体制的“二次革命”。袁世凯以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

袁世凯以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取消了国会。1915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基。

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③护法运动

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执政。但是他继续三十民主共和制度,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举兵北伐。但由于西南军阀的排挤,护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②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称《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④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是代表人物,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创办学会、报刊、团体、翻译书籍等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4cc934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2.html

《(完整版)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