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6-04-25 13:13: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10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洪宸桥,周末时桥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协警在维护秩序,桥上是不给停留,走过桥,对面就是桥西直街,进入桥西直街,就好像是进入了古镇,听说是一条安静的小巷,可是来的人很多,处处青砖白墙,不乏各种江南氛围的店铺,行走其中却不乏惬意。

【小河直街】

游客们:这条小道就是运河畔有名的小河直街了。所谓“小河”,清时叫宦塘河,由于航运的发达,带动了各行各业,形成了百业百态的繁街闹市。明末清初这一现象达到高潮,小河直街也就应“运”而生了。

运河有运河的活力,小河有小河的生命。让我们来还原一下明清时期小河直街的繁华景象吧。当时,这里的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齐头并进。水运首先拉动的是造船业、运输业、商贸业,而后服务业、百货业等迅速发展,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这里汇集了木行、铁行、脚行、勤行、粮行、酱航、油盐行等三十六行,促成了小河直街的空前兴旺,形成了“小河贯万家,街区竟物华”的局面。

其实小河直街满算总长不过百丈,宽也只有丈许,可两旁店铺林立,绝无插针之地。店面也十分狭小,大多是“前店后厂上住家”,这应算是最讲究的了,也有“外店里厂后住家”的平房,和“下店上宅”的小楼结构,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携家带子的小型作坊,本小利薄,全靠克勤克俭维持生计。一般的小手工业者、草头百姓是经不住风吹浪打的,到了民国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威胁了他们的生存,几经战乱,小河直街逐渐地走向了萧条,小河直街的商贸慢慢的开始败落,店面变得残破不堪,弄堂成了穷街陋巷,但今天如能找到当初的老住户,他们仍会带着十分惋惜的心情向你描绘这里曾经的辉煌。这种历史的变迁,就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在又逢盛世,当地政府正全力以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里进行翻新改造,初步恢复了当初的街景。

前方的小河码头,当年的繁忙依稀可见,驳船、拖轮还在运河上来回穿梭。这里很多的运输船多为夫妻船,船是他们生活全部依靠,孩子、家具、宠物、花草集于一船,是他们安居乐业的家,因此叫他们船家。船队回到小河码头,拖轮要进港休整、保养、加油加水,驳船要进港装卸货物,以迎接新的航程。

小河码头不大,显得忙碌拥挤还有些破旧,但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巡逻船、救生艇、吊装船、运输车、指挥中心、水上派出所应有尽有。这种生命还要延续下去,因为它传承的是大运河的灵魂。

【中国伞博物馆】

这是中国伞博物馆,这是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的博物馆,是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展厅建筑面积2411平方米,临时展厅建筑面积527平方米。 伞因雨而媚,中国伞博物馆和雨密不可分,馆内有多媒体演绎的虚拟雨景、小水雾等作为渲染,整个场馆以白墙灰瓦色调为主。伞能激起人们许多联想,既有古代白娘子与许仙的相识帆布伞;又有近代戴望舒笔下悠长寂寥的“雨巷”里,那独自彷徨的姑娘撑着的油纸伞。

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区,可为伞组装零件,画伞面,修伞。

【中国扇博物馆】

现在参观的是中国扇博物馆,它西临小河路,东至桥西直街,南至通源里,北接同和里。

中国扇博物馆主要为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扇的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兼顾展示和收藏。把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国家级博物馆,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

馆内有个明清扇街,设立了玻璃视觉解说系统,站在展示折扇的陈列橱窗前,玻璃面受到感应,会投影出相对应的解说词;同时,博物馆还用上机器人解说,有人路过,传感器就能检测到,打扮像扇店工作人员的机器人就会来招呼。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游客们:四大博物馆中,刀剪剑博物馆的内容比较丰富。下面让我们来参观一下。先来参观刀剑,共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从工具到武器 

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期。当时人们制造刀主要用作工具。形制多样的刀,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进入文明社会,虽然作为工具的刀显示出广泛的功能,但同时出现在战争中,扮演着杀人利器的角色。在古代中国,刀剑经历了青铜、钢铁和火器时代的发展历程,以不同的形态和作用活跃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维系国运的重任,并发展出举世闻名的刀剑技艺。战国时代的青铜剑,两汉时期的环首刀,盛唐时期的陌刀和明代的腰刀,都在战争史上扮演了令人胆寒的角色。及至清末,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刀剑退出战场。

第二单元:刀与我们的生活

刀的作用远不至于战场上的厮杀,也不只是用于杀戮的凶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刀依然保持着工具的身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作为战争主角的刀,重新回到以工具为主导的角色。刀不仅能帮助我们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还是我们抒发感情,健强体魄的帮手。很难设想,在一个没有刀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第三单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刀剑

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仅扮演了武器和工具的角色,事实上,在中国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是运河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

历史的漫长演进中,刀剑还逐渐衍生出承载风习、观念和精神文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刀剑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性,成为荣耀、身份、威权,甚至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关于名人与刀剑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上不绝于耳。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杨志卖刀等。

第四单元:铸剑锻刀

剑是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中国古代有六种冶铜工匠,其中有“桃”,即为铸剑匠。铸剑专列为一门工种,可见其重要性。战国时期,铜剑应用臻于极盛。在此背景下,铸剑术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越国的铸剑术最为突出。干将、莫邪和欧治子,是当时最著名的铸剑师,他们铸造的越王剑,代表了青铜剑铸造的最高水平。复合剑、暗格网纹和同心圆技术,反映了当时铸剑工艺最重要的成就。

第五单元:悍刀宝剑

刀剑既是生命的守护神,又是威权与身份的象征,这就注定使它超越单纯的实用性功能,上升为工匠们费尽巧思与辛勤精心打造的工艺极品。如果说在古代世界,拥有一柄寒光逼人的名刀剑成为许多人的夙愿,同样,在今天,著名的刀剑成为收藏家求之不得的收藏对象。

看罢刀剑,再来看剪,其中也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剪刀起源与演变

有人把剪刀的发明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的古代埃及。在公元前1300~前600年间的巴比伦文献及《旧约全书》中也有用剪刀剪羊毛的记载。已知最早的剪刀实物,发现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的古希腊。从中国的文献看,剪刀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佐证的实物,目前只见于西汉。中国早期剪刀为交股式,与西方的U形剪不同,应属于独立的发明。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支轴剪。在中国,这一转变是在五代北宋之交。16世纪后,支轴剪在西方和中国都普遍使用。1761年,英国人欣许立夫在谢菲尔德市开始使用铸造方法大批生产铸铁剪。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剪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剪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以下这几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剪刀出现在各种作坊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剪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利。

第三单元:中国著名剪刀业

元明时期出土的剪刀很少,反映剪刀使用已十分普及,人们不再将其当做什么珍稀之物作为随葬器物。明清以来,中国剪刀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张小泉、王麻子等制造精良的名牌剪刀。此外,安徽芜湖的澛港剪刀、山东的青州剪刀、湖南长沙的“老捞河”剪刀、贵州的安顺剪刀、苏州的张小全剪刀等,也都是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老字号地方名牌产品。

第四单元:张小泉和他的剪刀

张小泉剪刀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的杭州。张氏父子改变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砖磨削,使剪刀光亮照人。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并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张小泉近记”的民用剪曾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六八号褒奖、国货展览会二等奖、1910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二等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四等奖,名扬海内外。

第五单元:剪刀的制造

虽然剪刀是一种很平常的日用品,然而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冷热加工几十道工序,有些工序还包含若干个小工序。故具有工艺复杂、综合技术性强的特点。从以下的工艺环节可以看出,要生产一把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手感轻松的剪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走进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只见工人们在不停地忙碌着。形象地向人们展示着制造刀剪剑、扇、伞等杭州特色产品的场景。大家可在此稍作停留,亲眼目睹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座落在中国扇博物馆东北侧,做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分馆,是对三大博物馆基本陈列静态展示的活态补充。通过集中展示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其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的创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播此类非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场馆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厂房风格的同时,结合传统手工艺特色,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作坊式场景以及贯穿整个参观路线的图文介绍,让观众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味历史,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具有浓厚中国历史特色的传统工艺非遗文化。

  展览场馆是由原来的杭州第一棉纺厂3号厂房改建而成。杭一棉前身是宇通公纱厂,是20实际初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民族资本开班的近代棉纺厂之一。作为所在城区近代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见证了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现在留存的厂房建筑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典型代表,内部结构保存完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拱宸桥】

游客们:四大博物馆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去拱宸桥参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拱宸桥,据史书记载,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这座具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古桥长98米,高16米,宽从5.9米到12.2米不等,最窄的地方在桥面中段,最宽的当然是桥的两端。它是目前杭州现存最高、最长、最宽的石拱桥,有“江南运河第一桥”的美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性建筑。

拱宸桥中的“宸”,大家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宸字在古文当中是帝王宫殿的意思。在桥墩的两旁有4只雕塑,是守桥之神,它的名字叫“趴下”(谐音),传说中龙王的第七个儿子。

提到“趴下”,我们想起了古时传下来的一句话:“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我们都知道,这里所说的“九”,本不是单一的数字感念,而是表示很多很多,我们的古人认为,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而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有吉利、喜庆、高尚、权威的多种含义。它不是反映数字,而是表示特别高,所以刚才说的龙生九子,并不是说龙只有九个儿子,因而古来传说的九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确定哪九子,也从无定例,后来是明孝宗皇帝朱佑樘心血来潮,见此话没有正解,边问翰林院试讲李东阳,龙的九子是什么,李翰林不愧是饱学的大儒,他不假思索不仅顺口编出了九条龙的名字,还把他们的不同说得天衣无缝,从此便真的有了龙之九子。

其实古传说中,似龙飞龙的尤物还很多,如而且各有各的体貌特征,各有各的好恶,如獬豸,好打不平,是公允的象征,老的秤砣是其形象,可惜当时只为凑齐九这个数字,也只好委屈它们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53def05a8102d276a22ffd.html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