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简介

发布时间:2018-07-01 23:1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民居文化浅谈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然而它条件各异,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形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种种差别,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反映出居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民后面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江南民居

1、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2、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3、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形成原因

于南方气候的炎热和潮湿,江南民居多设计为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换气,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江南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如今这种马头墙已经成为了江南乃至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

4、江南水乡民居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水,乃是江南民居的灵魂。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溪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民。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清秀,灵动,柔美,生机勃勃。因此,也孕育出江南地区人民细腻缜密的性格。水乡大地,河网纵横密布,人们枕河而居,乘船而行。到处洋溢着清新淡雅、妩媚动人的风韵。

二: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民居建筑,完全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它不是北京所独有的,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甚至江南的民居虽不是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但也具备四合院的性质。四合院的建筑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明堂”。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更有特色,是因为北京长期是封建帝王的都城,聚积着达官显贵和能工巧匠,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得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非同寻常。

1、北京四合院装饰艺术的意义

文化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四合院装饰艺术必须放在特定时间,从元代建都到清代末年,早在元代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啦,经过明清时期不断完善使其适合居住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四合院。

四合院出现在封建王朝最繁盛的时期,能工巧匠为其创造啦无数精彩的建筑装饰艺术---梁枋、斗拱、墙檐、屋脊、砖雕、彩绘、门墩等等。这些文化元素经过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建筑设计大师的创意,融和在具象的住宅建筑中。就四合院而言,众多观念性题材的象征表达,往往是通过空间,形体的应对进退,千变万化,并结合带有民俗风情的雕刻、绘画等装饰手段来实现,这些装饰与建筑融为一体。四合院的装饰作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工巧匠在图案内容的选择上,也是匠心独运,深思熟虑,集贤者之古训,采古今之名言,颂山川之壮美,铭处世之学问,咏鸿鹄之大志,使四合院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四合院主人通过建筑装饰与家族内部成员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对话主题包括发家史、家庭的未来梦想、家族的期盼愿望等。建筑装饰充溢着浓浓的民间气息和民族艺术特色。传递着一种纯真、舒畅、清新、雅致的审美情趣。是人们不仅在感官上获得愉悦,而且在精神上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北京四合院装饰的分类

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群房、廊子、围墙灯单体建筑围成院落组成。装饰手法在每个单体建筑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个单体建筑都是一个装饰艺术的表现殿堂。

根据装饰构件的位置,可分为室内装饰与室外装饰,室外装饰主要有街门、居室隔扇门、帘架风门、之摘窗、以及廊内的坐凳楣子、倒挂楣子等室内装饰有碧纱橱、花罩、几腿罩、炕罩、栏杆罩、圆光罩、多宝阁、八角罩、板壁、天花等等。

室内装饰的做工都非常精细,由于四合院属于砖木结构,在室外装饰上常用的有砖雕、石雕、陶雕、灰雕等,而在室内装饰中采用的有木雕、彩绘等。

门窗装饰:四合院的窗多用纸糊裱以遮挡风雨,因此需要比较密集的窗格,对窗格的这种美化要求就出现了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组成的千姿百态的窗格花纹。

柱础装饰:考虑到防潮防腐,在成排的木柱下方都垫着雕饰有精美图案的各式石柱础。柱础的形式,简单的有有线脚饰、莲花瓣式,复杂的有各种鼓形、兽形。在石柱础的表面上,雕刻有花卉鸟兽、几何图案等。雕刻工艺和题材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四合院中房宅门、垂花门、柱、梁、槛、椽以及门窗和隔扇等等均使用木材料,木材料又有大木和细木之分。

石材料在民居中常用与门框、门墩、柱、梁枋、柱础、台阶、栏板等地方,能工巧匠常在这些石材料的单体建筑上采用圆雕、浮雕等石雕技法镌刻花草人物,这些雕刻活泼生动,别开生面。

砖雕表现在大门屋脊、墙头、影壁等处,多属室外部分,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 一种雕饰类别,由于它比石雕省工、经济,因此在四合院中逐渐被采用。 了解四合院建筑装饰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民居文化艺术,并深刻理解建筑装饰对表达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中汲取游泳营养、更深入的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用现代人的眼观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融入世界设计理念,创造出既具有现代精神同时又富含中国特色的新装饰风格。

三:土楼

中原一带的汉民在南宋战乱频仍的时期流离南迁,几度辗转后终于在现在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安定下来,他们以种族聚居,形成了现在的客家民系。在客家的集体智慧作用下,土楼建筑应运而生。

绵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居都赫赫有名,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私家园林、安徽的“徽派民宅”等。和它们相比,在崇山峻岭中若隐若现、星星点点的土楼就显得“谦逊”许多了。然而,酒香万里,土楼这种人类独特的创造还是被人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状,其倾城容颜和奇绝技艺还是令人无法不惊叹的。 日本的教授茂木计一郎在他的报告里这样描述土楼:“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

客家土楼现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西部,此地地处丘陵,高低起伏,因此土楼才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然而一旦到了土楼面前,就会被其庞大的造型和恢弘的气势所征服。“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 土楼造型多样,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四:苗族吊脚楼

1、吊脚楼的形式特征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叫“吊脚楼”。吊脚楼也称“半边楼”, 源于干栏建筑。干栏建筑底层全部架空, 苗岭山区大多悬崖斜坡,在斜坡上建房当然不能采用纯干栏建筑。苗族人民便创造出一种顺应自然的建筑——吊脚楼, 就是在斜坡上找上下两方做屋基, 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后部地基, 上方立短柱, 下方立长柱, 立柱长短不一。底层前部上升为楼层, 与后部地面齐平, 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 即半干栏式吊脚楼。

苗族民居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以及设有晾晒粮食的晒台;第二层为正房,以住为主,设置了堂屋、卧室、退堂和厨房等房间,其中堂屋具有象征意义,是家庭最神圣的地方,其正中后壁设有神龛,且上立牌位,是家庭生活起居的主要地方,也是全宅的交通枢纽。堂屋正对的前廊外檐出枋悬挑,上面有做工精细的美人靠,美人靠上弯曲得当的靠背曲木,显示了直线中的曲线美。使得整个建筑和谐优美。退堂是由堂屋退进一步或两步,跟挑廊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的一个半户外空间;第三层为粮仓,阁楼与山尖屋顶空间连通为一整体,横向各构架不设间隔,两山墙多不封闭,有的四周墙壁亦为半开敞或全开敞,设板壁围护者也多前后开窗,因此整个阁楼层空气连通一体,对储存,风干粮食极为有利。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从地形上看,黔东南地区山多地陡,山地是其最大的地形特征。贵州也向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黔东南苗寨松散无定型,前后不遮挡每户人家可以越过前面一户人家房舍的屋顶获得较开阔的景观视野,通风和采光较佳。 西江苗寨千家住户紧密相连,从眼前一直延伸到远处,从山脚一直堆叠到山顶。寨子内部疏密有致,绿荫如盖的树木、家园、小塘,以及那一条条错落起伏般的宅间小路,自然而然地将每家每户分隔开来,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空间。总的来说,苗寨依山就势而建,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寨子参差错落,贴壁凌空。总之,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 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 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 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实际上吊脚楼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吊脚楼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吊脚楼上一般还有图腾雕刻。这些图案所叙述的生活现实或是寓言故事,都是很容易读懂得。他被刻录在装饰作品里,寄意是期求获得繁衍、勇敢、力气和健康,为的是生命的繁衍,而不是传达教化的规则或是显示权力与崇高。因此,所表达出来的有序和无序之美丽,不是某个总体设计方案预置的意义得到了组合性的展现,而是来自遥远时代的“笨拙”与现实的“浅显”构造而成。

2、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苗族传统民居以功能为本,环境为根,注重空间的营造反映了建造建筑最原始的动机和目的。住宅建设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舒适家园,创造功能完善的空间,创造安静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归属感、认同感及荣誉感,体会到家的温馨。

苗族传统民居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结果,这和和谐社会下住宅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是一致的。在山区特定的环境中,苗寨房屋、道路、地物相互结合自然,安排有致,相得益彰,这与《园冶》中所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布局原则似有相同之理。

对于建筑的材料运用,就像给建筑赋予了感情色彩,使建筑富有了人情味,在现代住宅建设中,充分发掘地方材料,并恰当的加以运用,既可以节约建造成本又可以抒发住宅建筑的乡土情怀。

五:总结

中国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偏于内敛、封闭而。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事实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民居,都是上述三种因素、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自然作用力大于文化作用力时,自然外部环境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决定民居的形式,这是一类民居形式;当自然作用力和文化作用力旗鼓相当时,风土环境和文化习俗因素共同支配,决定民居的形式,这是第二类民居形式,应该说这一类的民居最多;当自然作用力小于文化作用力时,社会文化意识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决定民居的形式,这是第三类民居形式。

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生活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居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都市里,人们更倾向于功能齐全的新式楼房,然而,作为一种居住形式民居,它的魅力却是永恒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5b985a16fc700abb68fcbf.html

《中国建筑文化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