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之书

发布时间:2016-05-24 17:1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无字之书

什么是无字之书

地间有两本书,一本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有字之书;一本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且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

读有字之书,都是看得见的书本,书本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经。而无字之书的内容,看不见,也摸不着,到底是什么内容,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那什么是无字之书呢?

无字之书读的是社会,社会就是工作和生活,工作和生活又由无数的事物组成,所以读无字之书,首先要读事物的道理,即事理;其次要明白事物的发展态势,即读形势;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工作和生活是由人的行为所形成,所以还要读人性;把事理、形势、人性综合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谋略,所以读无字之书,还要读谋略。合起来,读无字之书,就是读事理、读形势、读人性、读谋略,统称为“四读”。

读事理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说话也是一样,有理方能声高,无理喊也无效。所以,明事理是有料说话的必要条件。无理说话等于无理取闹,说的人没有底气,听的人也不信服。

事理,顾名思义就是事物的道理和奥妙,有人说,“理”不是书本已经讲了吗?书本上的理是已经发生过的“死理”,是“旧理”;无字之书的“理”,是由社会各种不同事物组合所形成的“鲜活”之理,所以说无字之书的理是“活理”,是“新理”。

只有明白事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意见;只有明白事理,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俗话说:“理”直方能气壮,有“理”才能声高。看明白道理,腹中才能有“料”,才能说出一、二、三、四,口“吐”黄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那如何读事理呢?

经常听人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是中国的中庸之说,是打圆场给台阶的说法。其实,在确定的时间、地点,同一个事情的“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只是“理”是有高下和层次之分,有歪理和正理之分。俗话说:理由有千条,但道理只有一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三认为自己说得很有理,李四也认为自己说的滴水不漏,王五也认为自己考虑周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可摸到的都是的局部,都认为自己摸着了大象,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争辩常常起源于“盲人摸象”,不少人坚信的理,是“点”上的理,从某个角度看是有理的;不少人坚信的理,也只是“线”上的理,从纵深的角度看,是有理,不可否认它比前者点上理要全面些;有的人说,这理既考虑到“点”上,也考虑到“线”上,还考虑到“面”上了,这样看好像很全面,“点”“线”“面”都有了,当然比前面两者更先进。其实不然,考虑事物是“立体”的,所以理也要是“立体”的,“立体”之理才是真正的“理”。这就是“理”的高下之分。

“理”有高下之分,如同站在山脚下、山腰上、山顶上看风景,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要看得全、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要登高远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这个高,很多时候不是外在的位置决定的,而是心态、学识、视野等内在的位置所决定的。前面的案例,为了解决因为搬迁带来的员工抱怨,采用买班车上下班接送的方案,也是有道理,也是一个解,但这是点上的理,点上的解,而非体上的理,体上的解。

“理”是由事物的元素决定的,有的时候,只考虑两个元素,这样是有理的;但当考虑到第三个元素时,有理也变成没理了;当考虑第四个元素时,考虑三个元素有理此时也变成无理了。所以,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点”上的理让位“线”上的理,“线”上的理让位“面”上的理,“面”上的理让位“体”上的理。在认为自己有理的情况下,看看是属于哪类的理,不要掉进去,钻牛角尖。

学会了读事理,自然就是明白人,明白人自然就说明白话,明白话自然就是理的流露,有了理,自然就可以走天下了。

读形势

“四读”的第二读,就是读形势。风有风势、水有流势、山有走势,事有态势,读懂形势就是指看明白事物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势”与“理”不一样,“理”相对是静止,事定则“理”定;而“势”是动态,随时都发生变化。“理”是相对过去和现在而言,“势”是相对未来而言,“势”是未来的理。

常说某某行业是朝阳产业,某某行业是夕阳产业,这是“势”;说中国东部工厂往西部移,这也是“势”;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人治转型法治,是必然的,这也是“势”;炒股,炒黄金期货,这也是炒“势”;就连找老公要找潜力股,这其实也是在找“势”。可以这么说:事无处不在,势也无处不在,事事皆有“势”。

识事势者为俊杰,明白形势,明白事中势,才会顺势而为,才不会弄错方向,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方向都错了,能口“吐”黄金吗?“吐”的恐怕是谬论和垃圾。只有看懂了形势,才能底气十足,才能振振有词。不然的话,“吐”出来也会误人子弟,害人害己。

那怎样读形势呢?怎样读懂形势呢?

1.见微知著,要善于发现势

《吕氏春秋·察今》有这样的记述:“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这就是常说的见微知著,这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对事物发展的趋势要能洞若观火。

从 1888年柯达第一部照相机上市伊始,到 20世纪末,这家百年老字号一直处于相机行业龙头地位,稳坐泰山,没有人挑战它的权威。但老牌的柯达没有明白照相机的发展趋势:影像数码化。尽管它率先发明数码相机,但死守传统相机,认为传统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专业的、最美观的和最有技术含量的,战略意识上一迟疑,就错失了数码转型的最好时机,等到 2003年下定决心转型,为时已晚,被佳能、尼康等日系品牌远远甩在后面,后来苟延残喘,直到 2013年申请破产保护。柯达之败就败在没有读懂相机发展的“势”。同样的百年老店诺基亚也是没有明白手机发展的“势”,最后落得被微软收购。移动最开始把联通当作竞争对手,到最后才明白,竞争对手不是联通,而是腾讯,这也是没有把“势”弄明白。

2.看势,要看得远

势是未来的“理”,未来的理有远近之分,有人看到了三年,有人看到了五年。很多人推势理到三年,就认为自己看透了形势,“形势”是如此这般的,事情是要如此这般处理。但有的人看到第十年,他很清楚地知道:第一年这么走没有问题,第二年这么走也没有问题,第三年这么走也不会出现障碍,但不进行转向的话,第四年走下去就是死胡同。看到第十年的人,到目的地的整个路线图都呈现在眼前,知道怎么走是活路,怎么走成本才会最小,自然和只看到第三年的人不一样了。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出现看到第三年和看到第十年的人发生争吵,各自都想说服对方认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是对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看到的远近是不一样的。

3.势有生命,要顺势而为

“势”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是有生有灭,有高潮有低谷,平常说的“气数已尽”,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相机的势,最开始为“影像时代”的势,后来为“数码化时代”的势,谁掌握了势的核心技术,谁就是顺势和驾驭了势,谁就是龙头。柯达掌握了影像时代的势,所以做了“影像时代”相机的头把交椅,没有及时转向,势被佳能夺走了,气数就尽了。所以,要善变,顺势而为。

4.势有大小,要紧抓新势

势分为“大势”和“小势”,当两个或多个势存在时,小势必须依大势而走。比如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人治转型法治,这是大势所趋,但在企业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新进员工,赞成转型,这样的员工数量不多;另一种声音是老员工,觉得公司老样子挺好,不赞成转型,觉得转型很痛苦,这样的员工人数很多。在一段时间内后者的气势要大于前者,但从长远来看,那是小势。所以有时表面看势大,但不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时,就不是大势,是小势;有的看其势小,但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时,就是大势,不是小势。

在势力发展的斗争过程中,旧势由于惯性作用,表面上势比较大,甚至回光返照,欣欣向荣;而新势在萌芽状态时,表面都比较小,在气势上如旧势,但新势是代表趋势,生命力肯定顽强。旧势,势力再大也是走下坡路,新势再小也是走上坡路。要尊重新事物,因为新事物如同早上的太阳,前景无限,代表发展方向,方向对了不会有大错。所以要跟着新势走,哪怕其目前的势很小。

学会了读形势,说的话自然就会合势,合势自然就合适了。

读人性

读人性是读无字之书,继事理、形势之后的第三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话说的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形势,说话者的口才也很好,可是听话的人就是认同,甚至有些内心接受,但就是嘴硬。

其实,理再明,势再清,听话的是人,所以,话还要说到人的心坎上。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话和战场一样,有理、合势只等于在战场上有武器,说明有实力,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这样顶多叫人迫于压力做到口服,不会心服,关键点还是要攻心,做到叫人口服心服。

话就如同子弹,而对方内心的心理诉求,是唯一的目标靶;若是不准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尽管妙语如珠,也是无的放矢,如同机关枪,命中率不高,也只是浪费子弹。在关键时候,攻心是上策,读懂对方人性,找出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就像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瞄准对方的罩门,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结果。一矢中的胜过乱枪打鸟。

所以,说话要读人性。话光有理、合势,却不顺人性,听者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老虎是肉食动物,给它无数好吃的、有营养的植物,它能喜欢吗?所以,人性成了解开人的钥匙,说话是打通人性的最好钥匙。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给鬼说人话,鬼怎么能听得懂呢?说话本身就是要看人说话,不了解人性,说的话怎能让人愉快接受呢?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是无字之书的主体,要读无字之书,必须通人之个性,晓人之脾性。不读人性,就不懂社会的“真味”,不懂社会的味道,自然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话,不是真谛,自然就没有料。

那怎样读人性呢?

对国人人性的总结,有很多前辈已经著书立说了,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仕强的《说不尽的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如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情》等,这些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但更多的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国人在无数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国人的人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好面子”“拉关系”“差不多”“勤劳”“节俭”等。

人性就是人行事的个性和脾性,个性就是人的性格需求,脾性就是人的喜好。所以,读人性就是读人的需求和喜好。

1.发现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喜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长期性的,有的需求和喜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发现人的需求和喜好。一般而言,需求和喜好越多的人,越容易被人发现。发现人性需要用心观察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面相、体形等要素,综合判断其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人生追求。

2.挖掘

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挂在嘴边,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暗藏在心中。这就需要挖掘人的需求和喜好。道行高的人,需求大多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不太多了,喜好也埋得很深,不轻易被人察觉,即使有个人需求和喜好也会做理性的评估,强化自控,被人察觉的地方变得很少。但要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表面没有需求的,只是暂时没有被激活而已。是石头就有缝,是人就有需求,这句俗话就是最好的验证。

3.引导

有的需求和喜好是自身养成,只需发现和挖掘即可,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求和喜好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的,那当然可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这只是时间和环境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出足够的时间,定能培养成想要的需求和喜好。

读人性就是发现、挖掘、引导人的需求和喜好。利用人性的需求和喜好而说话,事半功倍,是成本最低且不违法的“行贿”。这种“行贿”,人人都爱。

古代那些著名的谏言大都是利用了当权者的人性才成功的,妙语不多,直击要害,干净利索,痛快而淋漓尽致。比如“邹忌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谏言不但成功,而且说出了被世人公认的千古绝唱,岂不有料乎?

读人性,明白人的需求和喜好,说话自然能有的放矢;品味人性,阅人无数,知道人间百味,自然能倒有品位的料。

读谋略

读谋略是“四读”的最后一读。谋就是计谋,略就是战略。谋针对短期的,针对一件事情或一时的;略是针对长远的,针对事物发展始末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设立了目标,要实现或加速实现目标,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为解决困难,整合事理、形势、人性三要素,所形成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法、策略、战略,此为谋略,通俗地说:谋略就是工作和生活的方法。

倘若胸无一谋,腹无一策,口怎能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么就是哑口无言,要么就是无稽之谈,谈不上一言九鼎,神来之音;只有眉头一皱,计从心上来,才能口吐莲花,只有腹有良谋,才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古往今来那些巧舌如簧的说客,那些口若悬河的杰出政治家,其实都是腹有千谋在支撑,古代苏秦、张仪虽说是以辞令为长,但前提是话中有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不然那些诸侯国君也不是好忽悠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巧对周瑜,在任何场合都从容不迫,轻轻地摇着鹅毛扇,口若悬河,就是得益于他能“三步一计”,腹有锦绣;孙膑之所以遇事冷静,顷刻间转败为胜,就在于他得益于兵圣祖父孙武的真传,鬼谷子亲授的本领,使得其腹有韬略。

那怎样读谋略呢?

1.谋略超常理而设

读透事物的理这是谋略设计的前提,这个理是大家公认的,但谋略应理而设的话,会被很多人识破或破解,这样称不上谋,至少称上好谋。谋略要超常理而设,或依人的思维死角而设,独辟蹊径,出奇制胜。一句话:谋略设计应该遵循“奇”和“绝”两字。比如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些谋都是超常理的着眼点而设,超过一般人的认识和推理,所以一举成功,受到世人称赞和传诵,堪称上乘佳作、千古绝唱。

2.谋略合势而设

谋略应“任势而谋”,要审势、度势、用势,用势是谋略设计的出发点。谋略顺势而为,就如同从高山上推石头;谋略逆势而为,如同推石上山。大势是客观的,不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改变,谋略可以影响势的发展,可以加快或延缓发展,但不可逆转势。长江从西向东流,这是无法改变的势,至于出海口在上海,还是在东部的其他地方,这个可以人为改变,只要人工凿开运河和出海缺口就可以了。水往低处流是大势,但人力可以局部改变,让它向高处流,比如用抽水机,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但水不可能抽得像长江一样多。所以,高明的谋略应该是略依势而设,谋应略而算。如果逆势而动,略不随势走的话,能得一时,不能得一世;谋不依略而筹划的话,能解一时渴,但那也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3.谋略依人性而设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谋略就是来应付社会主体人的,所以谋略还要依人性而设,而且大多的优秀谋略都是依人性的弱点而设,因为这样不容易被人发觉,让人在习惯中情不自禁地中招,从而使谋略目标比较容易达成。

谋略,至少要三者中合其一,符合的要素越多,成功的概率越高,如果三者高度吻合,三位一体,那是绝世佳谋。火烧赤壁就是三者高度合一,既合理、又合势,还合人性,因此此战成为历史的经典战役,此谋成为千古绝唱。

话中有谋,别人自然就乐意听了,因为谋略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谁也不会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过不去。能解决问题的话,自然就是有料的。

结 语

读事理,即说话要言之有理,不明事理,则胡搅蛮缠;读形势,即说的话要符合发展大势,不明形势,则胡说八道;读人性,即说话时要说人话,不明人性,则无法驾驭说话基调;读谋略,即说的话能够解决问题,腹无良谋,则没有说服力。话说得有道理,说得符合形势,说得顺人性,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又有谁不爱听呢?

事理不会其理自现,大势不会跃然纸上,人性不会写在脸上,谋略不会自动生成,事理、大势、人性、谋略都要去读。读懂了,阅历就越丰富,肚中就越有料,有料口能不吐黄金吗?

无字之书的四读,读事理、读形势、读人性、读谋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形式上是并列的,但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不读事理,无法读形势,不读事理、形势,无法深入读人性,不读前三者,无法读谋略,前者都是后者的基础,不读前者读后者等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不少人,喜欢走捷径,不读事理、不读形势,直接研读人性或谋略,运用雕虫小技、江湖伎俩,或许会有些许所谓的收获,这样的无字之书读不远,读不深,也读不透,这样的人,说的话自然也谈不上有料。

也有些人,喜欢走偏门,专读人性的阴暗面,擅长引爆人的弱点,专门研读厚黑谋略,善于设计阴招,这样的人不是在读无字之书,他读的是倒江湖的江湖之术。要记住江湖是糨糊,有此爱好的人终究会把自己也弄成糨糊。这样的人,说的话自然就是江湖味或糨糊味,结果便是害人、害己,误人子弟。所以,奉劝读者诸君只读阳光的无字之书,不碰成糨糊的江湖之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930fe467ec102de3bd89a5.html

《无字之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