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04 18:14: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第二小学 农春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54~5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涉及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在算术理论中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般简称为乘法分配律。教材按照“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出等式,分析两道算式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顺序呈现内容。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 比较、分析和概况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的思考

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比较大。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才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之间的关系,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观察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环节。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于简便计算,但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因此设计巩固练习时需要适当安排,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在简便算法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清明节过得开心吗?不用说,老师也知道你们过得开心,爸爸妈妈买好吃,做好吃的给你们,美极了。但是别光想着吃、玩、乐,而忘了学习,以你们又离开了爸妈和家乡来学校,老师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你们别辜负爸妈对你们的期望哦!这节课有没有信心学好?看谁表象得最好。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来到学校,你又交到几个好朋友?“小刘和小明是我的好朋友”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小刘是我的好朋友,小明是我的好朋友” 和他们一一握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老师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小丽是老师的朋友,小龙也是老师的朋友。”可以把它合成 小丽和小龙是老师的朋友”是不是挺有趣的?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语言就是这样美妙,奇特。那么,美丽的数学世界有没有这样的神奇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情景图)课件演示。

师:红星小学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你瞧,舞蹈队的老师正在为同学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装呢。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买这些服装,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看谁能列出综合算式?(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5+45)×5 65×5+45×5

=115 =325+225

=550(元) =550(元)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漂亮的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谁能把这个等式专业地读,标准地读。

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不仅读出其中的数据,不仅读出其中的运算符号,更重要的是他读出了内在的运算顺序。

质疑:你们会读了,谁发现等式左右两边最大不同?(运算顺序不同)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比较:(两边算式的数字、运算顺序;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意义相同(都算了一共要付多少元。)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3个大拇指笑脸图,5个太阳花笑脸图,共4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35)×4=3×45×4

再比较:(两边算式的数字、运算顺序;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545)×5 = 65×545×5

34)×6 = 3×64×6

仔细观察:⑴这两道等式,等号左边的三个数是怎么计算的?

这两道等式,等号右边的三个数又是怎么计算的?

睁大眼睛,把你的发现跟小组说一说。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

质疑:你能换成另外三个数,还长成这个样子,结构还是这个样子,左右两边还会相等吗?你们感觉一下,你猜,会不会相等?感觉相等的请举手?感觉相等的同学,你们是专家。感觉不相等的同学,要写。

指名汇报:

1:板演32=

师:杨老师(指学生)写的左边是不是和上面长的一个样?如果左边是这样,到右边应该怎么变?想好的请举手。(稍等,笑着说“举手的是小偷。)杨老师写。

生:把上面的等式写完整,4×32=4×34×2

师:你们看,杨老师写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杨老师你来读。要有动作。

我们来验证:左边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3加2等于几(生5),5乘4表示几个4?4乘3表示几个4?2乘4表示几个4?3个4加2个4,等于几个4?左边5个4,右边5个4,左右计算的结果一定相--等,肯定相--等,绝对相--等,不等才怪。

生2:(略)

师:你只说左边的式子,指定你的同学说右边的式子。同桌互说一说。

谈话:还能写吗?写得完吗?你们有没有想过,会不会某一天,天气变了,像这样结构左右两边不相等,可不可能?不可能。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一种规律。这种规律的名称叫做乘法分配律。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这个规律我们早都知道了。在哪里见过?

师:如果有一天有人问你,你几岁了,读几年级?知道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告诉他吗?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反馈:

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图形、文字、字母)把这样的意思表示出来,并介绍给你的同学。

比较、归纳:这些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原因?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让学生朗读(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25×425×8 25×4×25×8 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 乙组

100×13+2×13 102 ×13

②(63+37)×39 63×39+37×39

9×(46+54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545)×5 = 65×545×5

34)×6 = 3×64×6

ab)×c = a×cb×c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 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3、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32×125×25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d25ee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9.html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