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6-08-23 13:29: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2.gifword/media/image3.gifword/media/image1.gif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安全感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影响还没有引起大家对社会普遍的安全感的重视,它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我们的影响是不能够忽视的。

一、 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感及其表现

1、 保险和保险措施

买保险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表达对安全感的需要的方式。

人们为什么要买保险?

人一生不可避免的要碰到生、老、病、死、残,这其中人最担心的是死、病、残。当一个家庭突然面临死、病、残其中之一时,想必只有经历的人才最了解其中的酸楚、痛苦、无奈、无助。于是人们寻找一种方式可以使家人在面临这些灾难时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于是有了保险。”,这是百度的回答。

但是我认为,更多的是人们内心潜在的对安全感的依赖在发生作用,买保险能够满足这种安全感,虽然不可否认它的低概率的实际效用。人们往往通过买保险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增强安全感。随着技术发达,各种形式的保险,各种被保险的对象层出不穷,财产损失保险、人身安全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等。这种形式给予了保险人很高的安全感,除此之外,建筑设计越来越符合“自然监控”的原理,在设计城市环境时,融入了不同的社会控制技术,许多人对他们的财产建立保护,在私人市场购物,在门和窗上加锁、栓、棒、雇私人保镖,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更高的安全感,但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认为这是合理和正常的。

2、 信仰和迷信

日常生活中,剖析比较多的是宗教信仰。其实,不仅仅是宗教,很多其他我们相信的东西都直接间接地表现了我们潜在的安全感。经过科学普及,我更相信唯物主义,所以对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虽然不能完全肯定是安全感的作用,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宗教信仰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安全感。一个坚定的信仰会给人充分的安全感,特别是在历经了许多沧桑变故之后,更需要依靠特定的方式获取安全感。

迷信和信仰虽然有质的区分,但在对安全感的依赖这点上却不谋而合。传销就是很好利用了人们的安全感。组织者在团体中通过各种方式给队员很强烈的安全感以博得信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是传销依然甘愿被骗不愿离去的原因,传销组织在给予他们存在感、归属感的同时还给了他们安全感,足以说明安全感对于人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女性对安全感的依赖比较大。当真相被揭开,有些女性依旧不愿意离开传销组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安全感的缺失造成人的心理愈发脆弱,更容易被各种诈骗组织所欺骗利用。

3、 毋宁旁观

这种旁观者冷漠的现象本不该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却高调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播着

小悦悦事件是大家所熟知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见死不救”?这其实与人内心的安全感有密切联系。由怕被牵连而产生冷漠,对受害者视若无睹,其本质上是社会不能给予个人安全感,而使个人在某些事件上显示出违背日常道德底线的的表现。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上解释为“责任分散”。也就是因为一件事情承担的人多了,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就小了,会减轻个人的负疚感。面对带给自己显著的附加的不必要责任的意外事件,人们采取行动时会受这件事的后果是否会陷自己于不利地位,这个过程,潜在的安全感就发挥着作用。

4、 网络

网络在现代社会十分普遍,网上交友也屡见不鲜,对于这类事件我们也早已司空见惯。

许多人更倾向通过网络向陌生人诉说一些不便向熟人透露的事。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匿名性,人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安全,更能保护隐私。同网络上的陌生人交往,更具安全感。从社会学视角看,萨特用粘液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在此就不赘述,他认为“交往”意味着联系,联系的目标是创建社会纽带,网络交往符合纽带的易断性(纽带的断裂和它们的联结一样容易)。网络,譬如手机,有助于谈话者“自由地”去别的地方,不受身体所在的物理空间的束缚,与同近的不怎么舒服的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避开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更好的满足我们所需的安全感。

5、 天灾人祸后遗症

在出现像地震、雪灾或其他的大灾难面前,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就表现得更为强烈。在经历了大地震之后,人们的心灵冲击更大,未受灾地区的人们也会受一定的影响,感到人类的脆弱,这个时候会展现出明显的对安全感的依赖。

而人祸也同样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需要找寻充足的安全感。出现类似恐怖袭击的事件之后,人们往往会发觉正常的生活轨迹被打乱,但是也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好自己的事情。

由于受更广泛的恐惧的驱使,人们被更多地鼓励使自己与那些他们认为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相隔离,像购物中心或出入型社区的环境就被慎重地设计出来让使用者相信这是安全的地方。

6、 其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安全感的无形的依赖还有很多方面。

比如,人们总是更愿意选择借钱给熟人,更容易被朋友所骗缺乏安全感的消费者,可能喜欢具有较大发动力的汽车以使自己的安全感得到保护,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产品来代替保证安全感的满足;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的依赖感,如果有一天《快乐大本营》换了主持人或不再播出,许多观众可能都会感到失去了什么;我们选择相信我们所不熟知的东西如风水、星座等;有的人出门习惯背书包或手里抱着书本,不然就不知道手放哪里,感觉不自在等等

二、 何为安全感

这里的安全感,与人们口头说的那种以个人感觉为主的通常意义的安全感是有差别的,而是着眼于未被人们注意到的潜在的安全感

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安全感来体现的

社会学并没有专门研究安全感,许多研究都更关注潜在的社会问题,很多我们以为是常识的东西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但是社会学家们的理论中或多或少都有关于安全感的描述。社会学家吉登斯(1991)认为,对人们先验的、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进行组织管理,是近现代文明的一个关键元素。阿尔塞德(2002)也指出,我们得周围充斥着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预期可能是有理由的,它的存在导致控制逻辑和实践的变化,恐惧和不安全感是人们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社会控制得原因。

更著名的一个理论视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当生理部分的大多数需要被满足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即安全感的需要就出现了。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需要的感觉。

三、 存在安全感的原因

1、 从人的社会性本质角度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具有集群性。社会化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不可避免的而逐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离不开群体的。人的集群性和社会性就决定了对群体的依赖性。一旦脱离了群体,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2、 从人的心理特质角度

人的心理特质方面可以从社会感情切入,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人的社会感情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大家共同“塑造”的包含了相互影响力的结果。安全感是人重要的社会感情。

以马斯洛的观点,安全感是个体变得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可能产生了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某种限制的需要。个体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饥渴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

3、 现代性风险理论和不确定性

“现代”这一术语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一种存在和发展的状态,现代性主导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如社会学家贝克所述的现代,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排斥了自我怀疑;男性对工作的垄断与现代性借以走上历史舞台德普遍平等的要求相抵触。这个解释可能有些抽象,就是说,随着全球化实践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中的风险状况也展现主观意识变化的结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历史性。在当代社会中,风险无论在总量上、性质上还是程度上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人们却明显的感受到日益增加和加剧的风险的威。这其实只是风险表面上的增加,主要的原因时是我们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被我们主观意识到的、察觉的风险增多了。而人们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烈。同风险一样,它也存在但是是被逐渐察觉的。

4、 环境影响

对安全感需求的差异性,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对人作用比较明显和重要。

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四、 如何应对安全感

由于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广泛的研究,我综合理论和生活惯常事件整理了一些关于如何应对的看法以供参考。

塞涅卡:你应该挑战你的本性和习惯,一定要远离最最拥挤的路线(如果你的目的地时城市而不是幸福,那么,道路上的人越多,你越有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就幸福而言,人数并不意味着权威,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有助于你对幸福的追求。你越是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越有可能背离你的目标。你在人群中不可能发现幸福生活的模式。但同样也需要帮助。

就是说,要听从理性的声音,而不是把它淹没在叫喊或惊慌之中。就普通的欲望目标而言,“时间几乎可以毁灭和根除一切事物”,就那些忘记过去、忽视现在和害怕未来的人而言,“生命”是短暂而令人焦虑的。

绝大多数人选择的策略是停止或暂缓思考,一是做另一件事,以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二是建立某种新奇而适合的爱好,如赌博、狩猎、某种引人入胜的表演,以便使他们忙碌起来。这样做在短时间里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压力,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认为,重要的还是心态问题,用充实的科学的知识补充大脑,除了理性之外,还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不要轻易被生活中各种利用人们的安全感的事件所诱惑。好奇心可以有,但是在被劝说后想冲动的做某件事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需不需要,又是为了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就去行动,往往那个时候的想法是不靠谱的而且可能致使人做成令人后悔的事。被人说服的冲动与自己内心真正的冲动是有差距的,要分清是哪一种,再投入。

但是并不是说这种潜在的对安全感的依赖是不正常的,而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让它完全主导我们的行为。

参考书目:

《被围困的社会》 []齐格蒙.鲍曼

《社会学家茶座》第25

《社会心理学》沙莲香

《解读社会控制》[]马丁.因尼斯

《心理危机干预》顾瑜琦孙宏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3ed2c75a8102d277a22f49.html

《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