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自动保存的)

发布时间:2014-07-01 10:1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外汉语论文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

院系: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

姓名:黄杰

学号:121013118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以民族语言为依托的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特性。同时,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也形成了种类多样,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本文通过介绍几种方言与少数名族语言的联系,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异彩纷呈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 方言 少数名族语言 语言现状

一、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概况

(一)方言概况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二)少数民族语言概况

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5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又可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3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傈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阿尔泰语系又可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属于南亚语系的有佤、德昂、布朗等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现在除少数几个民族程度不同地转用了汉语外,多数民族以本族语言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工具;一些民族有传统的文字,一些民族使用新创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无法完全替代的作用。

 

二、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现状

(一)方言现状

1、方言的表面繁荣和危机

首先,方言的小品、电影、电视剧盛行。近年来,以方言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颇为流行。小品中,以赵本山的东北方言小品为代表。很多电影也运用了方言,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天下无贼》等。电视剧有四川方言的《傻儿师长》、《经济麻辣烫》,东北方言的《刘老根》、《马大帅》等。以上种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其次,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热播的方言节目广受人们的欢迎。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今年元旦新近推出了用杭州话播报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栏目一经推出就在市民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视率节节攀升。福州电视台二套生活频道最近推出福建省唯一的福州方言电视节目———《左海乡音》,这也是福州地区电视媒体首次开播方言节目。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更是为方言与普通话的比拼打造了一个舞台。

其三,方言译制影视剧也受到了热烈欢迎。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被译成东北方言、四川方言、陕西方言、上海话等几种方言版本,受到人们的喜爱。

总起来说,方言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强势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磊认为,这是人们对现在一些缺乏语言个性的文艺作品的反应。普通话的单一性引发了由于大众审美疲劳而带来的趣味性和亲切感的缺乏。这种情况下,方言就如同一股清新之风,给大众以另一种“下里巴人”的热闹享受。

但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这些以方言的形式演出或播出文艺、新闻、经济等节目,名义上是对新闻、经济、文艺等节目的“大众化”,其实质却是哗众取宠的一种做法。在这些方言载体中,东北话、北京话、四川话是其中的翘楚。这三大方言均符合了闹剧化流行的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大家能听懂,同属于“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只是语调不同,发音基本没有区别;二是自从1955年10月中国开始推广普通话,方言的话语权逐步被削弱。在之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方言被打上了浓重的乡村烙印,方言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搞笑的工具。

2、方言濒危的原因

方言之所以出现上述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①当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时,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这种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的播出日渐增长的趋势,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以“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由,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②针对有些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教育部有关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做影响不好,将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提出要求让官员说方言不要出镜”。方言译制片叫停与说方言的官员不得出镜接受媒体采访让方言似乎成了“过街老鼠”。

第二,社会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使得普通话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中了从全国各地涌入的人群,普通话就变成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要语言,方言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小,语言环境极度收缩。

第三,思想观念。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意识已深入人心,人们往往按照普通话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方言。特别是年轻人,在思想上排斥自身的方言,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土”,从而不愿意说方言。有些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一直用普通话和他们进行交流,这使得这些小孩子根本不会说方言。

(二)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发展中国家。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约55%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细心的游客,在仰视云南丽江古城木府高悬的门额时,会看到“天雨流芳”四个大字;这是纳西语的音译,意为“去读书吧”。这体现了纳西族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但遗憾的是,很多纳西族小孩都不学纳西语了,开始学起了四川话、昆明话或广州话,以便将来外出谋生。纳西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研究员对此忧心忡忡:“在家中,往往是祖父母说纳西语,孙辈却不会说,年轻的父母已不会用纳西语教自己的孩子了。”看来这种活泼生动、与自然紧密结合的语言将成为只在老人记忆中的语言。

在有着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传统的摩梭族中,小于20岁的年轻人要么摩梭语发音“变味”,要么就根本不会讲。虽然生长于云南丽江泸沽湖畔的大于60岁的摩梭族人还能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原有民族语言的传承;因其语言没有文字形式,文化传承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即将成为中国正在消失的语言之一。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满文的不到10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三、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中国从1949年后就开始推普,至1992年前后有了强化,主要是禁止中小学生在下课时使用方言,并且不允许电视里出现方言节目。60多年“推普”,普通话早已一马平川,覆盖大江南北,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渐渐地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流失和濒危开始让人担忧。苏州的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听不懂评弹了,安徽人越来越听不进黄梅戏,一种又一种方言开始"休克";我们家世世代代是纳西族,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从小就学讲汉语,读书之后讲普通话,慢慢的就成了“假纳西族”,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我认为,在不阻碍推普的前提下,我们该给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留下一席之地,从小孩子抓起,学习这些“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最为鲜明的语言。为了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我们的影视界做出了努力,我们在《白鹿原》里听到了陕西话,在《金陵十三钗》里听到了南京话。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是藏族,他们有专门的语言学校,从小学习藏语和藏文,这应该是其他民族值得借鉴的,不是说以后必须要懂民族语言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如果没有了多元的文化,中国还何谈多民族大国。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意识,从语言入手,让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拯救方言和民族语言,就是传承文化,就是守望乡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9a5d8d7f1922791688e8d3.html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自动保存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