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在中国回归理性】 中国海归人才

发布时间:2022-11-30 22:29: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归在中国回归理性】 中国海归人才

“海龟”变“海带” 他们被称为“海归”,曾经是高收入的代表。不过,随着中国留学生不 断学成归来,现在他们的工资也大幅缩水,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变成了“海待”。 上世纪80年代,胡彦民(音)还是孩子,那时他对出国充满好奇。当时,对普通人来说,出国好像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梦想。 胡彦民说:“那时候,要出国去,你要么很有钱,要么在国外有什么亲戚或者是家里人是高干。我很羡慕那些人。那时没有互联网,也缺乏信息来源。我们只知道海外一些国家富有而且强大,他们控制着世界。” 20年后,胡彦民的梦想成真。他移民到了加拿大,在多伦多和渥太华居住了5年,展开了一段充满惊喜的人生旅程。最终,他获得了渥太华大学的MBA学位。他毕业后没有回国,而是继续呆在加拿大成为一名加拿大公民,并在一家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 去年,他34岁时回到中国。他满心期望能够在一家跨国公司找到一个高薪的职位,但他的梦想破灭了。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人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现在的中国,海外留学的桂冠已经褪色。中国各路大学每年都输出数百万毕业生。无数人都在费尽心思想得到一个管理职 1 4

位,胡彦民只是其中之一。在待业6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但薪水只有他原来期望值的1/3 胡彦民和其他成千上万“海归”的痛苦经历,正是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标志之一。中国不再与世隔绝,而且对留学归国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求贤若渴了。 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被起绰号为“海归”,是“海龟”的谐音,他们踏着外国海浪回到家乡。但是最近中国媒体又为他们起了“海待”的外号,意指“海龟”回国却找不到理想工作,只能待业,变成了“海带”。 不会又得从头再来吧 谈到这个外号,胡彦民苦笑着说:“这真让人很窘迫。”今年2月份他开始在北京找工作,本以为很容易在跨国公司里找到一个好职位,月薪至少2万元人民币。他给50个公司发了简历,又上门拜访了五、六十家公司,还打了无数电话,并到人才招聘会上挤进挤出。但6个月里,他只得到了4次面试的机会。 一些公司听到他的薪水期望后就不感兴趣了。另一些公司担心他水平太高,上级会难以领导。而且随着中国大学快速扩张,每年有280万大学毕业生,雇主有丰富的廉价应征者可供选择。过去4年来,“海归”的平均薪水已经下降了40%。 胡先生说:“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来自中国各省和全球各地的人都在一起竞争。“实在难以置信,尽管我们有海外的学位,工作机会相当少。我感到压力很大,很多比我年轻的人,他们没有出国在国 2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db8139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a.html

《【海归在中国回归理性】 中国海归人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