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雄北固

发布时间:2020-06-14 06:0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前言

现代戏剧家、诗人田汉在访问扬州和镇江后写过一首诗,诗里他紧扣扬州和镇江的山水特点,用“听箫绝爱西湖瘦,试剑何如北固雄”的诗句,对两座城市的特点做了最形象的概括。句中以“瘦”“雄”分别概括瘦西湖(扬州)、北固山(镇江)特点,绝妙工整,极有眼界。其中北固山定位之“雄”,并非是诗人的心血来潮轻易决定的,它有着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北固山在自然概貌、文化遗存.、历史传奇等方面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人的关注,得到了“雄”的称谓。

北固山是京口著名的三山之一。秦汉时叫“土山”,大概因为当时山上荒凉、黄土裸露而得名,此名一直沿用到唐。过去土山北面建有铁瓮城,土山在军事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属于军事要塞,形势险要,固若金汤,所以唐以后一般人多称土山为北固山,一直沿用至今。北固山的位置在三山中居中,它的东面是焦山,西面是金山,故光绪《北固山志》中说“三山齐名,北固中处,其间尤擅登远之胜”,在三山中最具争雄势。清代著名学者汪中也说,北固山‘’中流砰旬两山动,翠屏金碧当空开”。这里先有三面临江之险,江水改道后又形成“三面连冈、如虎出穴”之态,始终保持了雄踞的宝座。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对镇江的山情有独钟,尤其对三山评价甚高,他说:“镇江之山,世界之宝也。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大有‘三山镇京口,此地镇长江’之概。”

千百年来,北固山一直耸立在江边。千百年来,北固山一直在默默地变化着。苍山林啸,江水有声,透过其中的旋律,研究演变的过程,我们走近北固山。北固山是一座险峻之山,它与金山的富丽、焦山的清秀、南山的静幽各有千秋,以自己的独特奇貌赢得了相应的美名。或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北固山只是一个很小的山丘,海拔仅52.5米,算不上伟岸和挺拔,又何来的争雄势?要回答这个疑问,到现场去考察和感受一番,就会疑窦顿开了。

从山体上看,北固山虽然不高,但悬水峻壁、江山相雄、形势险要,气势便于视角上得到了拔高。过去的北固山东、西、北三面皆临大江,惊涛拍岸,声震数里外,且悬崖上巨石临空,十分险峻。正如诗中描述的那样,此山“石壁半空下,插人沧江流。鸟飞不能到,风过回潮头”。这里的江面也是“往来江上帆,到处惊风浪”,古人有“此山镇京口,迥出沧海涓”之说。北宋的张福曾特地为北固山题了一联:“山从平地起,水向远天飞”,比喻山水是非常形象的。

北固山的走向也颇奇特,长约200米,宛如一条巨龙,昂首、拱背、翘尾,由南向北饮于大江之中。清代的康熙皇帝,一生不知走过多少名山大川,也对北固山的特殊地貌产生了兴趣,赞叹此山“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认为北固山雄峙江边,扼守住它就可以控制整个镇江,而控制住地形险要的镇江,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南大地。

北固山又是一座诗词之山。“屈曲危楼倚半空,诗情无限景无穷。”北固山成为镇江历史上名人最集中吟诵的地方。唐代诗仙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族旗绕碧山”至今还让人们无限沉醉。到了宋代,来这里的文人墨客达到了顶峰。曾巩、曾肇、张先、王令、沈括、米带、苏轼、秦观、仲殊、刘过、陆游、辛弃疾、陈亮、戴夏古、杨炎正、岳坷、赵师秀……北固楼中的怀古豪情,多景楼中的缠绵词曲,石帆楼中的悲凉音符,望海楼上的凭栏远眺,无一例外地使他们都迸发出了诗的火花,产生了不绝的诗情,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更是把诗词的感召力推向’一了极致。,正是这些诗词的流传,把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而借历代诗人词家之口咏出的对京口千古英雄的向往和崇敬表现出来,告诉后人他们的事业是英雄的事业,他们的人格精神是后人的楷模。也许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北固山早已成为镇江儿女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北固山也是一座传奇之山。正史中有它的轨迹,野史中有它的精彩;小说中有它的故事,城市中有它的趣闻。一部《三国演义》的流行,更是把它推向了高潮,不知有多少人被书中的精彩章节深深地吸引。所以有人说,历史演义好比一棵树,“历史”为树干,“演义”为枝叶,但枝叶往往比树干好看。所以,甘露寺不是孙权、周瑜、吴国太的,也不是刘备、诸葛亮的,而是罗冠中的。罗氏演义的这段风流佳话,加上京剧《甘露寺》,让许多外国人在脑海中都记住了这么“一个中国的皇帝和将军的妹妹结婚的地方”。

北固山还是一座佛教之山。山中俯仰可.见的文物遗迹承载着佛教的兴衰演变,高耸的铁塔从上到下都融人了佛教的符号,座藏地下千年的金棺银停让人看到了佛门器物的精致,雄踞山巅的佛寺成了南徐城中皇帝赐名的净域。唐代的甘露寺不仅在中国的佛教界有名,也是海外僧.人前来参拜的场所。唐诗人曹松在《题甘露寺》一诗中说:“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唐诗人周惑在《登甘露寺》中又说:“盘山上几层,峭壁半垂藤。殿锁南朝像,完禅外国僧。”这些都表明当时甘露寺曾经容纳了许多参禅受业的外国僧徒,是一座海外知名的佛寺。

“北固苍苍”,完美无瑕。北固山既有北方山岭的雄伟、险峻,又有南方峰峦的清雅、幽秀。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使它具有无穷的魅力,成为京口名胜中最绝妙的地方。远远望去,山中古木参天,繁密茂盛;峰顶楼阁密布,重迭掩映。想当年岁月,漫步于弯曲起伏的龙埂,流连在苔迹斑斓的古道,在北固亭中观赏江天一色、云蒸霞蔚的景致,在甘峪寺内沉醉于晨钟暮鼓、香雾缭绕的氛围,心旷神怡,那种登山的快感是常人难以形容的。

明代宰相杨一清在跋《甘露寺》诗时认为:“金山之宏渊,焦山之幽邃,人之所知。然得之江景为多登北固,则长江金焦一举在目前,回视则环润诸山送奇争妍,而城谍邑里宫室池沼之胜,一览无遗,所称最上禅者,非浪语也。”这里,几乎所有的风景都融入文人骚客的诗中,并随着诗歌的远播而名扬海外,风景勾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激荡起忠贞报国者更豪放、更缠绵的怀古之情,人文气息在北固山头显得异常浓烈。

如今这些历史的沉淀、人文的精华,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融入北固山所有的风景之中,而所有发生在这里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也因山中风景的变化而被赋予全新的解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孙权创建的东吴霸业和与之关联的诸多三国英雄人物俱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北固山的争雄势依然亘古不变。


第三节山麓风光

东吴胜境

数千年过去了,北固山麓的景色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清代何将军园和黄月波诗屋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一组有文化内涵和北固山特点的建筑。北固山的山门已经后移,移到了试剑石和凤凰池的后面。前面增加了牌坊和一座小石桥,又多了一段林荫道。新山门由于不临街,有古树绿荫呵护,又有精致的庭园陪衬,似乎多了点秀气。北固山东麓的变化最大,新建了一组三国文化景点。这些景点的造型大气磅礴、意境开阔,在江面的衬托下,自然而贴切,居其中,可将整个滨江风光带的美色收人眼帘:那远处的焦山,犹如一粒青螺,在水面上浮现;北固湾联排的别墅群,有序地沿江顺延;与景点相距不远的地方,近来又建起了好几栋高楼,大有“试于天公比高低”的样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漂亮的滨水路入口,远远就会看见一座很霸气的巨型仿古门楼,上方有著名书法家言恭达题写的“东吴胜境”四个奕金大字,雄劲有力,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门楼上覆盖着的黑瓦的飞檐、白色的廊柱与地面雕刻的银灰图案,都突出了浓厚的东吴文化色彩。应该说用“东吴胜境”来比喻北固山是最恰当不过了,这里曾是东吴建立基业的关键所在,山中有重要的都督府和铁瓮城,还有许许多多有关东吴的传奇和故事。

门楼背面的匾额上也有四个字:“长江锁钥”。这四个字题得好,让人联想起当初北固山险要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无论是诗人还是将帅,都会被山如刀削、壁如城墙那种固若金汤的奇特山貌所震惊,被历史上这里发生过的大小之战所震撼。可以说,北固山存,则镇江城存,北固山失,则镇江城失。典型的镇江抗英之战和太平军与清军的镇江拉锯战,均以北固山一举而定乾坤。

早在唐朝,诗仙李白就从东吴的兴衰中总结了经验,他清楚地告诉了后人北固山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那年他随大军南下至这电,指出“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旅旗绕碧”。后来他又特别强调“吴关倚北固,天险自兹一设”。应一该承认这位诗仙是很有眼力的。不过经历了数千年战争的洗礼后,.如北固山脚的水面已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居多,这里成了一个安静的港湾样,而是随风逐浪的清流,很难再肴到过去常,不再是江水汹涌澎湃的模见的那种惊涛拍岸,掀起千层浪的壮观景象。为什么这里的水面从“一匹奔腾的骏马”演变成一只安静的羔羊”,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不再是长江的故道,而成了内湖,自然北固山脚下的一片水域就成了北固湾了。

北固湾是一种新生的景致,给人一种外滩的感觉,漫步在曲折的港湾,眺望远处的扬州,近观两侧的湖景,金焦两山依旧人目,心情顿觉开朗。仔细想一下,这里时空的瞬间变化也是很正常的,江山变湖水印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仰望北固的山体和陡峭的石壁,上面的寺庙、楼阁、山石和草木似乎都凝聚了无数的历史瞬间,青山依旧在,夕阳照样红,北固山仍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门楼的左侧,沿着北固山脚下建起了一排东吴文化长廊,

这样山上、山下便都有了长廊如果说山上的长廊重在展示店宋文化的风采的话,山下的长廊则重在展示三国文化的风采,这样上下呼应的做法显然好处多多,有利于更充分地展示北固山那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游人穿行在东吴文化长廊中,可以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廊边墙壁上多幅根据三国故事而创作的国画和诗词书法,一幅幅看下来,不仅可以了解

到北固山与东吴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可以感悟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增加不少见识,了解不少趣闻在长廊弯曲的连接点,分别建了望江亭、依山亭,两亭的亭柱上各有一副对联,写的饶有趣味,无论是书法还是内容都需要观赏的人思索一番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联云:“吴王何在千古龙争留胜迹,美景长新一朝虎跃吉华章”;“往昔三分天下东吴开霸业,而今千古江山北固展宏图”。看过联后,笔者不禁想起了过去北固山门前的一副对联:“雄镇冠南徐,浪涌潮来,江海无边天外阔;名山环北固,吴头楚尾,金焦两点望中收。”相比之下,那副对联更能说明北固山的地位。


辛弃疾登北固楼

稍微了解一点儿宋词的人,都知道“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词句。历史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到了镇江寻访古迹时,常常询问北固楼在什么地方。北固楼在镇江所有的楼中,称得上名气最盛。其原因一是梁武帝的登临,二是宋代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他曾在北固楼中挥毫泼墨,抒写华章,写出了不朽名篇·其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映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曾听过游人这样感叹:北固山不属于孙权,尽管那是他的江山、他的家园;北固山也不属于刘备,尽管他在这里迎娶美貌娇妻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北固山属于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他的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百年来如江水捧日,喷薄而出,让人遐思万万干,感慨万千。想一想,孙尚香在祭江亭纵身一跃,不过一缕轻烟,而辛弃疾站在北固楼,面对着无语东逝的滚滚江水,眺望远处沦陷的千里赤野,唱出了流传千古的爱国情愁,他在北固楼上的一连串发问,道尽了词人的雄图大志和耿耿忠心,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一个从战场上冲杀出来的爱国斗士,年轻时便在家乡拉起

两千人马进行抗金。他还曾率数骑闯人金营五万大军中,将正与金将饮酒的叛军’首领张安国活捉,并杀出重围,那年他才23岁。他具有其他词人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而且具有一个大军事家的素质和才华。

辛弃疾对镇江并不陌生,1162年曾为联系耿京义军归宋事往返路过镇江,对此处大江锁钥的险要地势印象深刻。归宋后,辛弃疾娶爱国官吏范邦彦的女儿为妻。范邦彦原来是金国的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带领属下归顺宋朝,并在镇江安家。他们翁婿二人志趣相合。辛弃疾与妻兄范如山也十分投缘,范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成了辛弃疾的女婿。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辛弃疾早年.几度到镇江,还结识了一些镇江好友,如周孚、吴交如、刘宰等。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先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又被派到镇江任知府。将赴任时,爱国诗人陆放翁写长诗作贺,将他比作管仲、萧何似的栋梁之材,镇江学者刘宰也将他比作张良和诸葛亮似的人物,所谓“敢因画戟之来,遂贺舆图之复”。友人的激励,更坚定了他施展抱负、大干一场的决心。他一上任就赶制军装,招募士兵,对这些新兵进行单独训练,把他们训练成精兵强将,作为北伐的生力军。同时,他又派人渡江深人敌后,侦察敌情,将敌方的军事部署、兵马数字、屯粮位置摸清楚,只等朝廷下令,就立马动手。然当时握有实权的主帅韩倪胃对他采取的这些措施持消极态度,并不真正支持他,只不过利用他这些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一些江淮之间的防御和进攻等军事机密,都不让他知晓,逼得他产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登上北固楼,自然是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于是就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环》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他在词中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感情充沛,气势磅礴r}词人开篇即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才又魄宏伟,感染力强产,词的.i:片写娥,而对锦绣il--‘日,缅怀英雄人物。通过历史京口发生的无数盛衰兴亡之事,抒发怀古之情,发生了人生易老的感慨。词的下下片借古讽今,颂扬孙权抗衡曹魏,建立霸业,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的业绩,指出英雄人物给后人树立的榜样作用是如此巨大,他们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正好形成了强烈的从而进一步衬托出南宋小朝廷的无“旨,表达了作者渴望北伐收复中原的迫切愿望。

全词“实大而声宏,膏沃而光哗”,词中的爱国思想显得自然、充沛、坚实、真切。词人不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去有意地“作”爱国词,而是像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让自己的一腔真情宣泄出来就自成绝调。在表现式上,亦有章法,词人选用了自问自答生动活泼的形式·尤其是词中化用了杜甫和曹操的诗句,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创作。

如今这首词已成为北固楼文化内涵中的精彩之笔·尤其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早就成为千古名句,历代传诵·许多外地人正是通过这首词的流传,而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镇江有了深刻的印象。

辛弃疾还写’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绝佳之作。“一干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青,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允满一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有敏锐的现实感,其言志抒怀的情感最终都归结十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不但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政治成分。其所抒之怀、所言之志,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于担忧,或是对奸小群宵的痛恨。词中先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歌颂了两位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感叹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苦恼,赞颂’厂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感叹自己所处的时代缺少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能够抗金的大业中承担重任,建立不朽的功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刺激辛弃疾四顾苍茫、百感交集,有了往事不堪回首的复杂思绪。

在词中,他把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忠而见疑的遭遇。请缨无门的创痛和“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憾恨,更多地化为了对英雄失志、流年空逝的悲慨。在他担任镇江知府的日子里,他一直在积极备战。然而,朝廷却把真正能够担负起收复重任的人遗忘了。词人怎么能没有悲愤:当年廉颇尚有使者去探问,如今又有谁来看自己?哪怕是仅仅问问饭量?想到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希望能征善战的名将廉颇那样,有精忠报国的机会,实现有生之年沙场杀敌的愿望。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记住“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把他视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楷模。

辛弃疾借廉颇为自己写照,形象显得饱满、鲜明,比拟也贴切、逼真!不仅如此,他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自己的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发感慨和情怀,表达了强烈的战斗意志,赋予了词中的形象更丰富的内涵。

虽然说千古兴亡之事是特定的时代与历史造成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辛弃疾没有办法,只能站立北固亭中,对着中原方向感叹“何处望神州”,向着长空发问“天下英雄谁敌手”,长啸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辛弃疾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激情、他的愤怒通过词的表达,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即使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辛弃疾的词洋溢着战斗激情,用典多,含义深,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奔放,毫无晦涩之气,凸显了北伐抗敌英雄的气概,并把他们描述得栩栩如生,在艺术表现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手法。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词品》中评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明代版本学家毛晋也在(稼轩词跋》中说:“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他的创作与现实政治、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将其抗金报国、反对妥协的爱国激情与英雄气概,通过纵横自如、扫空万古的豪放词章抒吐出来。

在辛词的影响下,与之同时的陈亮、刘过和后来的刘克庄、文天祥、元好问等一批文人,在词的创作上或有意模仿他,或深受其影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辛派词人。每当国势倾危时,辛弃疾的词同陆游的诗一样,就成为爱国者宣传的利器,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对辛弃疾的词也非常喜爱,圈划他写过的词有近百首之多。1957320日,毛泽东乘飞机经镇江上空,触景生情,还特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吟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告诉他们“京口即镇江”,后来又挥笔书写了这首词,可见辛词对毛泽东这样的伟人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翻阅毛泽东写过的诗词,不难发现其中许多都充满着激情,抒发出慷慨豪迈之气,从中叮以看出与辛词的共通之处。


在北固山后峰的东南角上,耸立条座铁塔·塔建于宋,九级八面,形制极美,思喃著名的佛教古迹之一也是北固山佛教的一个重要文物‘:铁塔原为石塔,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是三任润州刺史、后来做到唐宰相的李德裕建造的。据说他造此塔的目的是“资穆皇之冥福”。为了纪念李德裕造塔的善举,后人便把此塔叫成了“卫公塔”。

卫公塔在乾符年间被毁。到了北宋元丰元年(1078),甘露

寺的僧人应夫在石塔的原基上建造了九层铁塔,形制极美。明万历十年(1582),铁塔被大风吹倒,只剩下最下面的三层。甘露寺僧性成和功琪两人又四方化缘,到处募集资金,改建成七层铁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镇江,有一个叫郭士立(音译)的英国传教士发现了这座铁塔了,,被其精美的设计惊呆,如获至宝,想把它拆下来运回英国去。

在英国海军军官贝尔拉德的回忆录《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中,记录了有关“甘露寺铁塔”的内容,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我们在镇江发现的一种最奇妙的东西,大概要算那座完全用生铁铸制起来的小宝塔。看到这座小宝塔,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许多实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有关创造性的推想。有人把这座宝塔叫作郭士立宝塔,因为他是第一个发下这座宝塔的人。

这座宝塔引起这么多的注意,于是大家讨论:有无可能把这座宝塔一件一件拆开来,并把它搬到英国去,作为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标本。这座宝塔虽然分为七层,但一共只有三丈高,每层单独自成单位,是分别铸造起来的。大家因此设想,如果决定搬运的话,也不是全然不可能。

宝塔系八角形,周围都是浮出外边的装饰品,可惜时间过久,这些装饰品有些看不清楚了。根据塔上镌刻的文字,郭士立先生做出判断,估计这座卓越的建筑物,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姑不论这座宝塔的年龄是多大,我们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把大量的铁铸成一个坚固的物体和装饰品这方面,在欧洲人采用这种技术以前好几个世纪,中国人早就熟悉它了。

我们认为这座宝塔比起我们在战争中所缴获的那些大炮来,是一种更加优美和更有价值的战利品,因此,没有办法把这座宝塔拆下来带回英国去,不能不使我们心中感到遗憾。

从英国侵略者的回忆录中,我们知道了铁塔的珍贵和它的价值所在,一个外国武官和一个传教十对铁塔的认识和判断,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古代镇江铸铁一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铸造水平。英国侵略者的阴谋没有得逞,一方面有铁塔根基牢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他们在佛门净地做贼心虚的缘故。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初二下午,铁塔遭受了雷击,上面的四层被击落,只剩下了底下的三层,后来,山于自然损坏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只剩下了基座和顶端的二层。

1960年,文物部门对铁塔进行了修复,将原来落在地面上较完好的五、六层,重新清洗后又叠加到基座上面去,再加上顶端原来的二层,共四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铁塔。现在的铁塔约8米高。塔基顶上的一、二层是宋代的原物,三、四层则为明代后铸的产物。

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每层有四门,而且每层上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姿态生动,仿佛在喻示着一个个佛门故事。塔基须弥座上刻有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图案,造型精美,生动逼真,确为艺术上的精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的冶铁行业的高超水平,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座铁塔。

清代乾隆皇帝来此,据说曾写下“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的诗句;清代诗人鲍之钟也对一铁塔的雄伟有感触,写过《铁塔歌》的长诗,川“江干铁塔何巍峨,凌云亭处横岩阿。卫公创建自糖代,支擎日月凌沧波”的诗句来赞美它。

还有一些诗人到一化固山来的时候,在观赏其他景点的同时也不忘赞颂铁塔一番。如明代诗人顾元庆到北固山上,对山的气势、风光、建筑产生了兴趣,也对铁塔的雄姿有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绝壁倚江滨,千峰夕嚏。断冈余王气,古镬隐雷文。沧海风烟接,高楼鼓角闻。上方萧尽,一塔出尘氛”的诗作,在赞美北固山的绝壁、镇江城市的峰峦、梁武的古镬、鼓楼岗上的城楼时,也赞美了铁塔“出尘氛”的壮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02fbd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e.html

《千古风流雄北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