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0-09-22 01:3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一)考研政治核心考点背诵笔记陈闫 编写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马克思主义哲学序论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唯物论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 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3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33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3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的关系。35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原始森林);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36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点)(1)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2)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3)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37社会的实践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8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9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4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1)原理内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2)方法论意义:坚持物质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但要懂得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1主张意识就是物质的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4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4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4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点)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4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互相转化。47联系的观点(分析点)(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等特点。(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48发展的观点(分析点)(1)发展只是运动中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3)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属于形而上学。同时还要坚持发展的过程性,不能一蹴而就,这也是形而上学。4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5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点)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1)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①区别:第一,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如果同一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那么事物就不可能有变化发展,永远地处于静止状态。第二,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这说明,矛盾的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②联系:第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5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52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1)内外因的含义。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2)内外因辩证关系。第一,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第三,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第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3)方法论意义。

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5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点)(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观点,要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之间或矛盾各个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表现: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融合为一个新事物)。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第一,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第二,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第一,在理论上,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二,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第三,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54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点)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和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一系列“两手抓”的重要哲学依据。(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是分析改革开放中的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的功与过的理论依据。(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56质、量与事物: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57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1)含义。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2)原理内容。质变和量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二者相互转化。首先,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次,由质变到量变,质变可以巩固量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第二,二者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方法论。第一,要注意量的积累,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第三,不能因恶小而为之,注意防微杜渐。第四,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所谓过犹不及。第五,当量的积累超过了一定度以后,要让事物发生质变,不能拉历史车轮倒转。总之,要把量变和质变统一来看,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反对急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5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分析点)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这才是辩证的否定观。如果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则是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但前途光明。59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认识论60劳动对认识产生的决定作用的表现:第一,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第三,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6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6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一,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只看作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作用;第二,不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就不了解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①引入实践;②引入辩证法。6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即唯心主义先验论。6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关系。66认识主体与客体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实践关系。6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点)(1)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第一,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第二,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6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4)要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视,但人不可能穷尽对物质世界的认识;(5)实践出真知,但读书学习也很有必要。

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的统一: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两者是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70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71真理的根本属性:客观性。72真理客观性的表现: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73唯心主义真理观:真理是思想形式、有用就是真理、圣人之言就是真理、权力就是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74真理的绝对性: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75真理的相对性: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76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即真理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7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分析点)(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不能相互包含。(2)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为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这个过程就变为谬误;真理是全面的,片面地对待真理就变为谬误。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恢复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有关。7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分析点)(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2)真理是价值的前提,价值是真理的归宿。(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历史观80恩格斯指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是:唯物史观。8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82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8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8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2)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意识形态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性。(5)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85生产力的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86生产力的主导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87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88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89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决定性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9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9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9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93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94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治上层建筑。95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9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分析点)(1)辩证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2)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从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97社会形态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9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99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100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10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102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03唯物史观和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10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5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106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0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形成及商品经济理论10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109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10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111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1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14商品价值量的计量尺度: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11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含义是: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116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17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118货币的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119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原因: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120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观念上的货币。121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122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商品的价格不仅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12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这一经济现象叫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而导致的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价格水平稳定下降的经济现象叫通货紧缩。12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25商品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1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本质127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12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12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内容: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原因:因为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130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13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3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同时,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3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绝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13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的劳动。13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36利润: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137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138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139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140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141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机器数:人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购机费:雇人费);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142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143相对人口过剩的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144社会的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45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14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147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1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1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50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是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15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15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153垄断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和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最终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15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特点:(1)竞争目的: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2)竞争手段: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有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等。(3)竞争范围:在竞争范围上,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4)竞争后果: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L15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生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j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单选)垄断资本主义最首要的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 i ,‘1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私人垄断资本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社会再生产,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维护和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15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社会15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3)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159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单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60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与和平。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基本的形式:暴力。

161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俄国月革命的胜利。、162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163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164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165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166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即在曲折中前进(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点)(1)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2)多样性、前进性和曲折性。①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②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4add68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33.html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