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简介

发布时间:2017-05-23 23:07: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肖邦简介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2]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引子:

24首前奏曲是作者敞开心扉,表现出心底丰富,隐秘感情的作品。

前奏曲一般是作为组曲、众赞歌的续奏。最著名的应该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但是这里的前奏曲不是主角,他们其后的赋格才是主角。但是肖邦笔下的前奏曲彻底独立了。

肖邦创作前奏曲也许也和他对巴赫的推崇有关,他经常自己给自己演奏巴赫的作品。那么他的序曲集在整体上说在编排是不同的。巴赫是按半音关系分布在24个不同大小调,而肖邦是按五度关系排列的。

背景:

肖邦在马约卡的海岛上完成了24首前奏曲。本来患有肺病肖邦希望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多病的孩子可以在那里调养身体。但没想到到达的时候正好阴雨连绵,肖邦肺病复发。在当时肺病是很严重的疾病而且会传染,导致岛上的居民也对他们一行人敬而远之。当然传说整套作品中很多曲子都是之前就已经创作完成的,但是在这种绝望、冷漠的环境下整理创作的曲目自然也被阴霾笼罩。

整套曲子鲜明的吧悲喜阴暗都放在一起,形成尖锐的对比,是很罕见的。在这些曲目中,有很多是十分短小的曲目,以一个乐思为中心,用各种情绪变化进行奇特的发展,好像万花筒一般。

肖邦不愧为写这种小篇幅曲目的高手,善于捕捉吉光片羽的思绪这些曲目虽然很短,但是有其完整性,有时候拿出奏鸣曲的一个乐章来听是十分突兀的,但是对于24首前奏曲整个套曲中每首曲子都能单独拿出来进行演奏,这也说明了每一首前奏曲都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感情

整个套曲有两条线索,欢愉之线不断变化,暗淡之线不断深入。一会要讲到的雨滴前奏曲是一个分水岭式的曲目,在此之前明暗交织,而在此之后悲剧气氛铺满了整个曲目。傅聪谈到“音乐里表现的不光是他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甚至感到了宇宙的恐怖。”

24首前奏曲中的第四首是肖邦在巴黎的葬礼音乐,整体简淡,更突出了中甲插入的表情乐句。

其中15号是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传说是在修道院,一个雨夜,肖邦独自在弹琴,雨声也仿佛出现在了这个曲子里。确实曲子中的持续演奏的降A像与滴滴哒哒的感觉。该段作品也采用了三段体的结构,第一段细腻祥和,就像在一个静谧的夜晚,雨滴轻轻打在屋檐上。然后转入了c小调,第二段显示轻轻地,低音出现阴暗不祥的音型,最后在ff的力度上震响,传说中端是肖邦想象自己死了,修道院穿着黑衣的神甫在搬棺材。又在弱音转回入第三段,第三段是第一段内容的再现与概括。我在准备发言的时候听这首曲子,不得不感叹肖邦转调手法的高超,不露痕迹的在不同调性之间转换,也带来了情感的微妙变化。

21号前奏曲并未表现悲喜,而是一种寻寻觅觅的感觉,有一种一腔忠情同谁诉的强烈情感。

最后一首前奏曲第24号前奏曲,一开始有左手弹出波涛汹涌的音型,犹如深夜里危机四伏的大海,之后右手呈现奔腾的主题,不断与左手的阴暗进行抗争。最后一个下行琶音像一个决绝的俯冲,左手的波涛停了下来,变成了三个低音d,在悲剧中结束了整个曲子。阿劳认为,这可以说是无情的写法,,结尾处自上而下的俯冲就像是淹死,结局突然,找不到生活的热情。难怪傅聪用“恐怖”来形容这首曲子。

肖邦在不同时期写下这些音乐,但是他的编排,不仅仅是说再也找不到的生活的热情“,也像是一种不再去寻觅的绝望。

24首前奏曲和柴六类似,都是20世纪之前的少数在悲剧中结束的名作。24首前奏曲中不乏美好的、向上的曲子,但是作者还是把他们编排在了不断下沉的阶梯上。这也和之前说的创作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在后几首曲子中对比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听起来却很自然。光线越明亮,阴影越暗淡,他们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9ad5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7.html

《肖邦的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