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得分类: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得形式,其中pq就是互质得整数,这就是有理数得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得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得方根,如、;特定结构得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01……;特定意义得数,如π、°等。 3、判断一个实数得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得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得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得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得相反数就是 —a; (2a与b互为相反数a+= 2、倒数: (1实数a(a≠0得倒数就是;(2a与b 互为倒数;(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一个数a 得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得绝对值就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瞧,一个实数得绝对值,就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得点到原点得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得实数进行数性(正、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a≥0,称叫a得平方根,叫a得算术平方根。 (2正数得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得平方根就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叫实数a得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得立方根;0得立方根就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得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得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就是数轴得三要素。
2、数轴上得点与实数得对应关系:数轴上得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
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得唯一得点来表示。实数与数轴上得点就是一一对应得关系。
四、实数大小得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得数总比左边得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得反而小。 五、实数得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得符号,并把它们得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得加数得符号,并用较大得绝对值减去较小得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得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得实数相乘,积得符号由负因数得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得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得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就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得运,先算高级得运算再算低级得运算,有括号得先算括号里得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与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设N>0,则N= a×(其中1≤a1,n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就是0得数,到精确到得数位为,所有得数字,叫做这个数得有效数字、精确度得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例题: 1、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得对应点得位置如图所示,且。 化简: 分析:从数轴上a、b两点得位置可以瞧到:a<0,b>0且 所以可得:
: 例2、若,比较a、b、c得大小。 分析:;;c〉0;所以容易得出: a〈b :
3、若互为相反数,求a+b得值
分析: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又由题意可知: 所以只能就是:a2=0,b2=0,即a=2,b= ,所以a+b0 :
4、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得绝对值就是1,求得值。 :原式=
例5、计算:(1 (2 :(1原式= (2原式==
代数部分 第二章:代数式
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得字母连结而成得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就是代数式。
2、代数式得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得字母,计算后得到得结果叫做代数式得值、
3、代数式得分类:
二、整式得有关概念及运算
1、概念
(单项式:像x、7、,这种数与字母得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就是单项式。
单项式得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得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得次数。
单项式得系数:单项式中得数字因数叫单项式得系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得与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得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得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得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得项得次数,就就是这个多项式得次数。不含字母得项叫常数项。
(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得指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得指数也分别相同得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
(1整式得加减: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得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得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就是“+”号,把括号与它前面得“+”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就是“”号,把括号与它前面得“”号去掉,括号里得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就是+,括到括号里得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就是“”号,括到括号里得各项都变号、
整式得加减实际上就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得乘除: 幂得运算法则:其中mn都就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同底数幂相除:;幂得乘方:积得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用它们系数得积作为积得系数,对于相同得字母,用它们得指数得与作为这个字母得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得字,则连同它得指数作为积得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得每一项,再把所得得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得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得每一项,再把所得得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得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得指数作为商得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得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得商相加。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得积得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得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得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得两个根就是、,则有:
3、因式分解得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得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得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
1、分式定义:形如得式子叫分式,其中AB就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B=0,分式无意义; B0,分式有意义。 (2分式得值为0:A=0,B0,分式得值等于0
(分式得约分:把一个分式得分子与分母得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得约分。方法就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最简分式:一个分式得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式运算得最终结果若就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得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得同分母分式得过程,叫做分式得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得分母所有因式得最高次幂得积。 (7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得基本性质:
(1;(2 (3分式得变号法则:分式得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得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得值不变。 3、分式得运算: (1加、:同分母得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得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得分式再相加减。
(2:先对各分式得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母乘以分母。
(3: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得倒数式、

(4乘方:分式得乘方就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得概念: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得因数就是整数,因式就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得因式得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得二次根式,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得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得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得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得有理化因式有:;
2、二次根式得性质: (1 ;(2;(3(a0,b≥0;(4 3、运算: (1二次根式得加减: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得乘法:(a0,b0 (3二次根式得除法: 二次根式运算得最终结果如果就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题: 一、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 1
分析:先提公因式,后用平方差公式 :

[规律总结]因式分解本着先提取,后公式等,但应把第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往往需要对分解后得每一个因式进行最后得审查,如果还能分解,应继续分解。
2、十字相乘法: 2(;(
分析:可瞧成就是与(+得二次三项式,先用十字相乘法,初步分解。 :

[规律总结]应用十字相乘法时,注意某一项可就是单项得一字母,也可就是某个多项式或整式,有时还需要连续用十字相乘法。
3、分组分解法:
3
分析:先分组,第一项与第二项一组,第三、第四项一组,后提取,再公式、 :
[规律总结]对多项式适当分组转化成基本方法因式分组,分组得目得就是为了用提公因式,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解题。
4、求根公式法: 4 : 二、式得运算
巧用公式 5、计算: 分析: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使分式运算简单化。 :
[规律总结]抓住三个乘法公式得特征,灵活运用,特别要掌握公式得几种变形,公式得逆用,掌握运用公式得技巧,使运算简便准确。
2、化简求值: 6、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 1 = :
[规律总结]一定要先化到最简再代入求值,注意去括号得法则。 3、分式得计算: 7、化简 分析: 可瞧成 :
[规律总结]分式计算过程中:(除法转化为乘法时,要倒转分子、分;(2注意负号
4、根式计算
例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与就是同类二次根式,b得值。 分析: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定义可得:2b+17b :
[规律总结]二次根式得性质与运算就是中考必考内容,特别就是二次根式得化简、求值及性质得运用就是中考得主要考查内容。

代数部分

第三章:方程与方程组
基础知识点: 一、方程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得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得解:使方程左右两边得值相等得未知数得值叫方程得解,含有一个未知数得方程得解也叫做方程得根。
3、解方程:求方程得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得增根:在方程变形时,产生得不适合原方程得根叫做原方程得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得标准形式:ax+=0(其中x就是未知数,ab就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得最简形式:ax=b(其中x就是未知数,a、b就是已知数,a0 (解一元一次方程得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与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得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得一般形式:(其中x就是未知数,ab、c就是已知,a0 (2一元二次方程得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得选择顺序就是:先特殊后一般,如果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得根得判别式: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得实数根;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得实数根; 当Δ〈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无解;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得关系: 若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得两个根,那么:, (6以两个数为根得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就是: 三、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得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得解法:
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换元法、
(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得未知数得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得就就是原方程得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得就就是原方程得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得未知数得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四、方程组
1、方程组得解:方程组中各方程得公共解叫做方程组得解。
2、解方程组:求方程组得解或判断方程组无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3、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形式:(不全为0 解法:代入消远法与加减消元法
解得个数:有唯一得解,或无解,当两个方程相同时有无数得解。 (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 4、二元二次方程组: (1定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与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得方程组以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得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解法: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或者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与命题趋向分析 例题: 一、一元二次方程得解法 1、解下列方程: (1;(;(3 分析:(1用直接开方法解;(2用公式法;(3用因式分解法 :
[规律总结]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形如,就可以用直接开方法来解;利用公式法可以解任何一个有解得一元二次方程,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解下列方程: (1;(2 分析:(1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公式法解;(2直接可以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后可求解。 :
[规律总结]对于带字母系数得方程解法与一般得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在用公
式法时要注意判断△得正负、 二、分式方程得解法: 3、解下列方程: (2;(
分析:(1用去分母得方法;(2用换元法 :
[规律总结]一般得分式方程用去分母法来解,一些具有特殊关系如:有平方关系,倒数关系等得分式方程,可采用换元法来解。 三、根得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得关系
4、已知关于x得方程:有两个相等得实数根,求p得值。
分析:由题意可得=,把各系数代入=0中就可求出p,但要先化为一般形式、 :
[规律总结]对于根得判别式得三种情况要很熟练,还有要特别留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5、已知a、b就是方程得两个根,求下列各式得值: (1;(2 分析:先算出a+bab得值,再代入把(1(2变形后得式子就可求出解。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都就是先算出两根之与与两根之积,再把要求得式子变形成含有两根之与与两根之积得形式,再代入计算。但要注意检验一下方程就是否有解。
6、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得两个根分别比方程得两个根小3 分析:先出求原方程得两根之与与两根之积再代入求出与得值,所求得方程也就容易写出来。 :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可以先解出第一方程得两个解,但有时这样又太复杂,用根与系数得关系就比较简单。 三、方程组
例7、解下列方程组: (1 ;
(2 分析:(1用加减消元法消x较简单;(应该先用加减消元法消去y,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较易求解。 :
[规律总结]加减消元法就是最常用得消元方法,消元时那个未知数得系数最简单就先消那个未知数。 例8、解下列方程组: ( ;
(2 分析:(1可用代入消远法,也可用根与系数得关系来求解;(2要先把第一个
方程因式分解化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再与第二个方程分别组成两个方程组来解。 :
[规律总结]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与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得方程组一般用代入消元法,对于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得方程组,一定要先把其中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再与第二个方程组成两个方程组来求解、


代数部分
第四章:列方程(解应用题

知识点: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得一般步骤 1、审题: 2、设未知数; 3、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作答;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常见类型题及其等量关系; 1、工程问题
(1基本工作量得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常见得等量关系:甲得工作量+乙得工作量=甲、乙合作得工作总
(3注意:工程问题常把总工程瞧作“1,水池注水问题属于工程问题 2、行程问题
(1基本量之间得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常见等量关系: 相遇问题:甲走得路程+乙走得路程=全路程 追及问题(设甲速度快: 同时不同地:甲得时间=乙得时间;甲走得路程乙走得路程=原来甲、乙相距路程
同地不同时:甲得时间=乙得时间时间差;甲得路程=乙得路程 3、水中航行问题: 顺流速度=船在静水中得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船在静水中得速度水流速度 4、增长率问题: 常见等量关系:增长后得量=原来得量+增长得量;增长得量=原来得量×(1+增长率; 5、数字问题: 基本量之间得关系:三位数=个位上得数+十位上得数×10+百位上得数×10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得常用方法
1、译式法:就就是将题目中得关键性语言或数量及各数量间得关系译成代数式,然后根据代数之间得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2、线示法:就就是用同一直线上得线段表示应用题中得数量关系,后根据线段长度得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3、列表法:就就是把已知条件与所求得未知量纳入表格,从而找出各种量之间得关系。
4、图示法:就就是利用图表示题中得数量关系,它可以使量与量之间得关系更为直观,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例题: 1、甲、乙两组工人合作完成一项工程,合作5天后,甲组另有任务,由乙组再单独工作1天就可完成,若单独完成这项工程乙组比甲组多2,求甲、乙两组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几天?
分析:设工作总量为1,设甲组单独完成工程需要x,则乙组完成工程需要(x+,等量关系就是甲组5天得工作量+乙组6天得工作量=工作总
:
2、某部队奉命派甲连跑步前往90千米外得A,1小时45分后,因任务需要,又增派乙连乘车前往支援,已知乙连比甲连每小时快28千米,恰好在全程得处追上甲连、求乙连得行进速度及追上甲连得时间
分析:设乙连得速度为v千米/小时,追上甲连得时间为t小时,则甲连得速度为(v28千米/小时,这时乙连行了小时,其等量关系为:甲走得路程=走得路程=30 : 例3、某工厂原计划在规定期限内生产通讯设备60台支援抗洪,由于改进了操作技术;每天生产得台数比原计划多50%,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求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通讯设备多少台?
分析:设原计划每天生产通讯设备x,则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x(1+0。5,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所用时间改进技术后所用时间=2
:

4、某商厦今年一月份销售额为60万元,二月份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善,销售额下降10%,以后经加强管理,又使月销售额上升,到四月份销售额增加到96万元,求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得百分率就是多少? 分析:设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二月份得销售额为60(110万元,三月份得销售额为二月份得(1+x,四月份得销售额又就是三月份得(1+x,所以四月份得销售额为二月份得(1x2,等量关系为:四月份销售额为=96万元、
:
5、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所得利息要交纳20%得利息,例如存入一年期100,到期储户纳税后所得到利息得计算公式为: 税后利息= 已知某储户存下一笔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到利息就是450,问该储户存入了多少本金? 分析:设存入x元本金,则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利息为25(-20x,方程容易得出。 例6、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售出20,每件盈利40,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得降低成本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分析:设每件衬衫应该降价x,则每件衬衫得利润为(40—x,平均每天得销售量为(2+2x,由关系式: 总利润=每件得利润×售出商品得叫量,可列出方程 :

代数部分
第五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得性质 1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得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得常用符号:,<, 2、不等式得性质: (l不等式得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a> , c为实数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ab, c>0ac>bc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a>b,c0acbc
:在不等式得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得习惯、就就是先确定该数得数性(正数,,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就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得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b得大小关系(三种: (1a >0 ab ( b=0a=b (3ab0a〈b 4(1a>b>0 (2ab0 二、不等式(得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成立得未知数得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得一个解。
不等式得所有解得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得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得解集得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得解集、 2、求不等式(得解集得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三、不等式(得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得项得次数就是一次得不等,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得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概念:含有相同未知数得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得不等式组,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先求出各不等式得解集,再确定解集得公共部分、 :求不等式组得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例题: 方法1:利用不等式得基本性质 1、判断正误: (1若a>b,c为实数,则>; (2若〉,a〉b
分析:(l,若c=0,则=; (2,因为"",所以。C0,否则应有= 故a>b : [规律总结]将不等式正确变形得关键就是牢记不等式得三条基本性
,不等式得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得式子时,要对字母进行讨论。 方法2:特殊值法
2、若a<b<0,那么下列各式成立得就是( A Bab<0 C D、
分析:使用直接解法解答常常费时间,又因为答案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当然特殊情况也成立,因此采用特殊值法、
:根据a〈b<0得条件,可取a= 2,b= l,代入检验,易知,所以选D [规律总结]此种方法常用于解选择题,学生知识有限,不能直接解答时使用特殊值法,既快,又能找到符合条件得答案、 方法3:类比法
3、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8(+2<4x;(2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得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主要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成1,需要注意得就是,不等式得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
[规律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得步骤类似,但要注意当不等式得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得方向必须改变,类比法解题,使学生容易理解新知识与掌握新知识。 方法4:数形结合法
4、求不等式组:得非负整数解
分析:要求一个不等式组得非负整数解,就应先求出不等式组得解集,从解集中找出其中得非负整数解、 :
方法5:逆向思考法
5、已知关于x得不等式得解集就是x>,a得值、
分析:因为关于x得不等式得解集为x3,与原不等式得不等号同向,以有a 2 0,即原不等式得解集为,解此方程求出a得值。 :
[规律总结]此题先解字母不等式,后着眼已知得解集,探求成立得条,此种类型题都采用逆向思考法来解、

代数部分 第六章:函数及其图像

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得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得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得关系。 2、不同位置点得坐标得特征: (各象限内点得坐标有如下特征: P(x, y在第一象限x 0,y>0; P(x, y在第二象限x<0,y>0; P(x, y在第三象限x0,y〈0; P(x, 在第四象限x>,y<0 (2坐标轴上得点有如下特征: P(x, 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 P(,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3。点P(, 坐标得几何意义: (1P(x, yx轴得距离就是| ; (2点P(x, 到y袖得距离就是| x ; (3P(x, y到原点得距离就是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得点得坐标得特征: (1点P(a, b关于x轴得对称点就是; (2P(, b关于x轴得对称点就是; (P(, 关于原点得对称点就是; 二、函数得概念
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得量叫做变量;持数值不变得量叫做常量。 2、函数:一般地,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得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得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就是自变量,y就是x得函数。
(1自变量取值范围得确就是:
①解析式就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得整式得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就是全体实数。
②解析式就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得分式得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就是使分母不为0得实数。
③解析式就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得偶次根式得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就是使被开方数非负得实数。
注意: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得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给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得一个值所求得得函数得对应值。

(函数得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
(4由函数得解析式作函数得图像,一般步骤就是:①列表;②描点;连线
三、几种特殊得函数 1、一次函数

直线位置与k,b得关系: (1k〉0直线向上得方向与x轴得正方向所形成得夹角为锐角; (2k0直线向上得方向与x轴得正方向所形成得夹角为钝角; (3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得上方; (4=0直线过原点; (5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得下方; 2、二次函数



抛物线位置与a,b,c得关系: (1a决定抛物线得开口方向
(2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得位置: >0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0图像过原点;c<0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a,b决定抛物线对称轴得位置: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称轴就是y; 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3、反比例函数:

4、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得对照表:
例题: 1正比例函数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都经过点P(m,4,已知点P到x轴得距离就是到y轴得距离2倍。
⑴求点P得坐标、;
⑵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得解析式。
分析:由点P到x轴得距离就是到y轴得距离2倍可知:2|m|=4,求出点P得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这正、反比例函数得解析式。 :
例2、已知a,b就是常数,y+b与x+a成正比例、求证:y就是x得一次函数。
分析:应写出y+b与x+a成正比例得表达式,然后判断所得结果就是否符合一次函数定义、
证明:由已知,有y+b=k(x+,其中k0 整理,得y=kx+(ka-
因为k≠0且ka-b就是常数,ykx+(kab就是x得一次函数式。
3、填空:如果直线方程ax+by+=0,a〈0,b<0且bc〈0,此直线经过第________象限、
分析:先把ax+by+=0化为、因为a0,b0,所以,bc0,即<0,故—〉0相当于在一次函数y=k+l,k=0,l=-0,此直线与y轴得交点(,在x轴上方、且此直线得向上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角就是钝,所以此直线过第一、二、四象限、
2 4把反比例函数y=与二次函数y=kx(k≠0画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正确得就是(
:(D、这两个函数式中得k得正、负号应相同(13110


2 例5、画出二次函数yx-6x+7得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当x=-1,,3时y得值就是多少? (2y=2,对应得x值就是多少?
(3x3,x值得增大y得值怎样变化?
(x得值由3增加1,对应得y值增加多少?
2分析:要画出这个二次函数得图象,首先用配方法把y=x-6x+7变形为y(x3-2,确定抛物线得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然后列表、描点、画图。
:图象略、
例6、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有油45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
(求油箱中得余油量Q(与工作时间t(之间得函数关系式; (2画出函数得图象、 :(1Q=45-6t、
(2图象略、注意:这就是实际问题,图象只能由自变量t得取值范围0t7。5决定就是一条线段,而不就是直线、

代数部分 第七章:统计初步
知识点: 一、总体与样本: 在统计时,我们把所要考察得对象得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得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得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得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得特征数 1、平均数 (1得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据中,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这里, (平均数得简化计算: 当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得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接近时,设得平均数为则: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得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得数据叫做这组数据得中位数,如果数据得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得平均数。
3、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得数据叫做这组数据得众数。一组数据得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得特征数: 1、方差: (l得方差,
(2简化计算公式:(为较小得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 (记得方差为,设a为常数,得方差为,=
:当各数据较大而常数a较接近时,用该法计算方差较简便。 2、标准差:方差(得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S :通常由方差求标准差。 四、频率分布 1、有关概念
(1分组:将一组数据按照统一得标准分成若干组称为分组,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2频数:每个小组内得数据得个数叫做该组得频数。各个小组得频数之与等于数据总数n。
(频率:每个小组得频数与数据总数n得比值叫做这一小组得频率,各小组频率之与为l
(4频率分布表:将一组数据得分组及各组相应得频数、频率所列成得表格叫做频率分布表。
(频率分布直方图:将频率分布表中得结果,绘制成得,以数据得各分点为横坐标,以频率除以组距为纵坐标得直方图,叫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图中每个小长方形得高等于该组得频率除以组距。 每个小长方形得面积等于该组得频率。
所有小长方形得面积之与等于各组频率之与等于1。
样本得频率分布反映样本中各数据得个数分别占样本容量n得比例得大小,总体分布反映总体中各组数据得个数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得大小,一般就是用样本得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得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得方法;得到一数据得频率分布与方法,通常就是先整理数据,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其步骤就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得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领率分布表;(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题: 例1、某养鱼户搞池塘养鱼,放养鳝鱼苗2000,其成活率为70,随意捞出10尾鱼,称得每尾得重量如下(单位:千克08、0、912130、8、1l101、2、08、0、9 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这塘鱼得总产量就是多少千克?
分析:先算出样本得平均数,以样本平均数乘以2000,再乘以70%
:
[规律总结]求平均数有三种方法,即当所给数据比较分散时,一般用平均数得概念来求;著所给数据较大且都在某一数a上下波动时,通常采用简化公式;若所给教据重复出现时,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 2、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次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已经算得两个组得人均分都就是80分,请根据您所学过得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成绩谁优谁次,并说明理由
:(l甲组成绩得众数90分,乙组成绩得众数为70分,从众数比较,甲组成绩好些。 (2算得=172, 所以甲组成绩较乙组波动要小。 (甲、乙两组成绩得中位数都就是80,甲组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得33,乙组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得有26,从这一角度瞧甲组得成绩总体要好。
(4从成绩统计表瞧,甲组成绩高于80分得人数为20,乙组成绩高80分得人数为24,所以,乙组成绩集中在高分段得人数多,同时,乙组得满分得人数比甲组得满分得人数多6,从这一角度瞧,乙组得成绩较好、 [规律总结]明确方差或标准差就是衡量一组数据得波动得大小得,当选用方差得三个计算公式,应抓住三个公式得特征,根据题中数据得特点选用计算公式。 3到从某学校3600人中抽出50名男生,取得她们得身高(单位cm,数据如下:11 181 17 177 17 7 176 175 175 7 175 174 174 14 17 7 7 17 73 172 7 172 172 172 11 17 11 170 170 16
l
9 168 16 16 167 166 66 l6 6 166 65 16 165 163 163 162 11 160 158 5 1、计算频率,并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2、上指出身高在哪一组内得男学生人数所占得比最大
3。请估计这些初三男学生身高在1665cm以下得约有多少人?

:1、各组频率依次就是:008,0、22,0。22,0、36,0、1


2、从频率分布表(或图,可见身高在171。5-165组内男学生人数所占得比最大。
3、这个地方男学生身高166、5侧以下得约为900(
[规律总结]要掌握获得一组数据得频率分布得五大步骤,掌握整理数据得步骤与方法。会对数据进行合理得分组。

几何部分
第一章: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点:
一、直线:直线就是几何中不加定义得基本概念,直线得两大特征就是“直”与“向两方无限延伸” 二、直线得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得这条性质就是以公理得形式给出得,可简述为: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射线: 1、射线得定义:直线上一点与它们得一旁得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得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四、线段: 1、线段得定义:直线上两点与它之间得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得端点、
2、线段得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得线中,线段最短。 五、线段得中点:

1、定义如图11,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得线段,B做线段图11AC得中点。 2、表示法: ∵AB=BC ∴点 B C得中点 或∵ B MA
∴点 BAC得中点,或∵AC=AB,∴点B为AC得中点 反之也成立
∵点 BAC得中点,A=BC 或∵点BAC得中点, AB= A 或∵点BAC得中点, AC=2BC 六、角 1角得两种定义:一种就是有公共端点得两条射线所组成得图形叫做角、要弄清定义中得两个重点①角就是由两条射线组成得图形;②这两条射线必须有一个公共端点。另一种就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得图形。可以瞧出在起始位置得射线与终止位置得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角得平分线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得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得平分线。表示法有三种:如图1—2 (∠AO=∠BOC

(AOB=2∠AOC 2∠COB (3AOC=∠CO=AOB
七、角得度量:度量角得大小,可用“度”作为度量单位。把一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一度得角。1度=60;1分=60秒。

八、角得分类: (1锐角:小于直角得角叫做锐角 (2直角:平角得一半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得角
(4平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得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止位置与起始位置成一直线时,所成得角叫做平角。
(5周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得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边与始边重合时,所成得角叫做周角。
(6周角、平角、直角得关系就是: l周角=2平角=4直角=360° 九、相关得角: 1、对顶角:一个角得两边分别就是另一个角得两边得反向延长线,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得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就是指两个角得数量关系,与两个角得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得位置关系、 十、角得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得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得补角相等、 十一、相交线
1、斜线:两条直线相交不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得斜线。它们得交点叫做斜足。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得四个角中,有一个角就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得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得垂线,它们得交点叫做垂足。 4、垂线得性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得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垂线段最短。 十二、距离
1、两点得距离:连结两点得线段得长度叫做两点得距离。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得垂线段得长度叫做点到直线得距离。

3、两条平行线得距离:两条直线平行,从一条直线上得任意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垂线段得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得距离。
说明:点到直线得距离与平行线得距离实际上就是两个特殊点之间得距离,它们与点到直线得垂线段就是分不开得。 十三、平行线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得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就是指它们所在得直线平行、
4、平行线得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得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说明: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用判定公理(或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两条直线平行时,则应用性质定理。
6、如果一个角得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得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意:当角得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或相反,这两个角相等。当角得两边平行且一边方向相同另一方向相反时,这两个角互补。 例题: 方法1:利用特殊“点”与线段得长
1、已知:如图13,C就是线段AB得中点,D就是线段CB 得中点,BD12cm。求:AD得长。
[思路分析]由D就是CB中点,DB已知可求出CB,再由C 就是AB中点可求出AB,AB减减去DB可求AD :
[规律总结]利用线段得特殊点如“中点”“比例点”求线段得长得方法就是较为简便得解法。
方法2:如何辨别角得个数与线段条数、
2、如图1-4在线段AE上共有5个点ABCD、E怎样才数出所有线段,
[思路分析]本问题如不认真审题会误以为有4点恰有4个空就就是4条线段即ABBC CD、 E;而如果从一个端点出发、再找出另一个端点确定线段,就会发现有10条线段: :ABACADAE、BC、BD、BECD、CEDE共10条。
[规律总结]此类型题如果做到不重不漏,最好方法就是先从一个端点出发, 再找出另一个端点确定线段。 3、如图15指出图形中直 线AB上方角得个数(不含平角
[思路分析]此题有些同学不认真分析误认为就4个角,其实共有9个角。即:AOC、∠AOD、∠AOE、∠CODCOE、∠COB、∠DOE、∠DOB、∠EOB共9个角。
[规律总结]从一个顶点引出多条射线时、为了确定角得个数,一般按边顺序分类统计,避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方法3:用代数法求角度
例4、已知一个锐角得余角,就是这个锐角得补角得,求这个角。
[思路分析]本题涉及到得角就是锐角同它得余角及补角、根据互为余,互为补角得概念,考虑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设锐角为x,则它得余角为90 ,它得补角为180 x,这就可以列方程了。 :
[规律总结]有关余角、补角得问题,一般都用代数方法先设未知数,再依题意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方法4:添加辅助线平移角
例5、已知:如图l—6,ABED 求证:∠B+∠BD+∠D=360°
[思路分析]我们知道只有周角就是等于360°,而图中又出现了与∠BCD相关得以C为顶点得周角,若能把∠B∠D移到与∠BD相邻且以C为顶点得位置,即可把∠BBCD与∠D三个角组成一分周角,则可推出结论。 证时:
规律总结]此题虽就是三种证法但思想就是一样得,都就是通过加辅助线,平移角达到目得,这种处理方法在几何中常常用到。

几何部分

第二章:三角形
知识点: 一、关于三角形得一些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得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得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得线段叫三角形得边;相邻两边得公共端点叫三角形得顶;相邻两边所组成得角叫三角形得内角,简称三角形得角。 1、三角形得角平分线。
三角形得角平分线就是一条线段(顶点与内角平分线与对边交线间得距离
2、三角形得中线
三角形得中线也就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中点间得距离 3、三角形得高
三角形得高线也就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得距离 注意:三角形得中线与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
如图 2l, D BE F都就是么ABC得角平分线,它们都在AC
如图2-2,ADBECF都就是△ABC得中线,它们都在△ABC

而图2-,说明高线不一定在 ABC内,


23-(1 2-3( 2-3一(3
图2-3-(1,中三条高线都在△ ABC, 23(2,中高线CD在△ABC,而高线AC与BC就是三角形得边; 图2-3(3,中高线BE在△AC,而高线ADCF在△ABC外。
三、三角形三条边得关系
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叫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得叫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得则叫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得两条边叫腰,另一边叫底边,腰与底边得夹角叫底,两腰得夹角叫项角。
三角形接边相等关系来分类: 三角形
用集合表示,见图24 推论三角形两边得差小于第三边。
不符合定理得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得三边、
例如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1人因为5+6<1,所以这三条线段,不能作为三角形得三边。
三、三角形得内角与
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得与等于180°
由定理可知,三角形得二个角已知,那么第三角可以由定理求得。
如已知△ABC得两个角为∠A90°,B=40°,则∠C=180°90°40°=50°
由定理可以知道,三角形得三个内角中,只可能有一个内角就是直角或钝角。
推论1:直角三角形得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按角分类:

用集合表示,见图



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得延长线组成得角,叫三角形得外角。
推论2:三角形得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得两个内角得与。 推论3:三角形得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得内角。 例如图26
1 〉∠3;∠1=3+∠4;5>3+8;5=∠3+∠7+∠8; 2>∠8;2=∠7+8;4>∠9;4=9+10等等。 四、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得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得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得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得角叫对应角、 全等用符号“≌”表示
ABC≌△A `B`C`表示 A A, B与B`, C与C`就是对应点。 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角相等。

如图2—7,△ABC≌△A `B`C`,则有A、B、C得对应点A``C`;BBCCA得对应边就是A`B`、B`C`、C`A` A,∠B,∠C得对应角就是∠A`、∠B`、∠C`
ABA`B`,C=`C`,CAC`A`;∠A=∠A`, B=B,C=∠C`
五、全等三角形得判定
1、边角边公理:有两边与它们得夹角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SAS
注意:一定要就是两边夹角,而不能就是边边角。
2、角边角公理:有两角与它们得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以简写成角边角ASA" 3推论有两角与其中一角得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AA
4、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SSS
由边边边公理可知,三角形得重要性质:三角形得稳定性。
除了上面得判定定理外,边边角角角角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5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判定: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得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HL 六、角得平分线
定理1、在角得平分线上得点到这个角得两边得距离相等。
定理2、一个角得两边得距离相等得点,在这个角得平分线上。 由定理1、2可知:角得平分线就是到角得两边距离相等得所有点得集合。
可以证明三角形内存在一个点,它到三角形得三边得距离相等这个点就就是三角形得三条角平分线得交点(交于一点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得题设就是第二个命题得结论,而第一个命题得结论又就是第二个命题得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如果把其中得一个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它得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得逆命题经过证明就是真命题,那么它也就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另一个得逆定 理。
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是互逆定理、
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例如定理:“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因为相等得角就是对顶角"这就是一个假命颗。
七、基本作图
限定用直尺与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网_ 最基本、最常用得尺规作图、通常称为基本作图,例如做一条线段等于己知线段。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法就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
角相等; 2平分已知角:作法仍就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角相等。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得垂线:(1若点在已知直线上,可瞧作就是平分已知角平角;(2若点在已知直线外,可用类似平分已知角得方法去做:知点 C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已知真线于AB两点,再以A、B为圆,用相同得长为半径分别作弧交于D,连结CD即为所求垂线。
4、作线段得垂直平分线: 线段得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做法得实质仍就是全等三角形(S 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作线段得中点、 八、作图题举例
重要解决求作三角形得问题
1、已知两边一夹角,求作三角形 2、已知底边上得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九、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得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得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就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得顶角得平分线、底边上得中线、底边上得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得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例如: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上得任一点到两腰得距离相等,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就就是顶角得角平分线、而角平分线上得点到角得两边距离相等n 十、等腰三角形得判定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那这两个角所对得两条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动"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得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得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O°,那么它所对得直角边等于斜边得一半。
十一、线段得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得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得距离相等
逆定理: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得点,在这条线段得垂直平分线上。
就就是说:线段得垂直平分线可以瞧作就是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得所有点得集合。
十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二如果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轴对称,两个图形中得对应点叫关于这条直线得对称点,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轴对称。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得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就是对应点连线得垂直平分线。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得对应线段或延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得对应点连线被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得部分能够互相重合,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就是对称轴、
例如:等腰三角形顶角得分角线就具有上面所述得特点,所以等腰三角形顶角得分角线就是等腰三角形得一条对称轴,而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十三、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得平方与等于斜边c得平方: 勾股定理得逆定理:如果三角形得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例题: 1、已知:AB、CD相交于点O,ACD,COD,E、FAB上两,AE=BF、求证:CE=DF 分析:要证CE=DF,可证△AE≌△BDF,但由已知条件直接证不出全,这时由已知条件可先证出△AC≌△BOD,得出AC=BD,从而证出△AE≌△BDF
证明:
2、已知:如图,A=C,BC=D,EF就是AC上两点,AE=CF。求:F=E 分析:观察图形,BFDE分别在△CFB与△AE(或△ABF与△CDE,由已知条件不能直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可由已知条件先证明△ABC≌△CD,由此得∠1=∠2,从而证出△CB≌△AED
证明:
3、已知:∠CAE就是三角形ABC得外角, 1=2, ADBC 求证:A=AC 证明:



4、已知:如图 3- 89,OE平分AOB,ECOA于 C,EDOB D、求证:(1OCO;(2OE垂直平分CD
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得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得性质定理得到 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

几何部分 第三章:四边形
知识点: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得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得边:组成多边形得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得边。
3、多边形得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得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得顶点。 4多边形得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得两个顶点得线段叫做多边形得对角线。
5、多边形得周长:多边形各边得长度与叫做多边形得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得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得其她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得问旁,这样得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得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得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得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得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都就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得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得角叫做多边形得内角,简称多边形得角、
8、多边形得外角:多边形得角得一边与另一边得反向延长线所组成得角叫做多边形得外角。
注意:多边形得外角也就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得内角得邻补角、 9n边形得对角线共有条。
说明:利用上述公式,可以由一个多边形得边数计算出它得对角线得条数,也可以由一个多边形得对角线得条数求出它得边数。

10、多边形内角与定理:n边形内角与等于(n—2180°。 11、多边形内角与定理得推论:n边形得外角与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得外角与就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与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 ,掌握计算方法。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得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得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得对边相等。
4、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推论:夹在平行线间得平行线段相等。 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得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说明:(1平行四边形得定义、性质与判定就是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得基础。同时又就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得重要方法。 (平行四边形得定义即就是平行四边形得一个性质,又就是平行四边形得一个判定方法。 三、矩形
矩形就是特殊得平行四边形,从运动变化得观点来瞧,当平行四边形得一个内角变为90°时,其它得边、角位置也都随之变化。因此矩形得性质就是在平行四边形得基础上扩充得。 1矩形:有一个角就是直角得平行四边形叫做短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 2、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得四个角都就是直角。 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得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就是直角得四边形就是矩形。
说明:因为四边形得内角与等于360,已知有三个角都就是直角,么第四个角必定就是直角。
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得平行四边形就是矩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就是矩形得方法就是: 法一:先证明出就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个直角(这就是用定义证


法二:先证明出就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相等(这就是判定定理1 法三:只需证出三个角都就是直角、(这就是判定定理2 四、菱形
菱形也就是特殊得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得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得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得性质1:菱形得四条边相等。 3菱形得性质2:菱形得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得四边形就是菱形、
5、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得平行四边形就是菱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就是菱形得方法就是: 法一:先证出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这就就是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出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就是判定定理2 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这就是判定定理1 (正方形
正方形就是特殊得平行四边形,当邻边与内角同时运动时,又能使平行四边形得一个内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形成了正方形。
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就是直角得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得四个角都就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得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判定定理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得矩形就是正方形。 5、正方形判定定理2:两条对角线相等得菱形就是正方形、 注意:要判定四边形就是正方形得方法有
方法一:第一步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第二步证出有一个角就是直角;第三步证出就是平行四边形。(这就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第一步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第二步证出就是矩形。(这就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第一步证出对角线相等;第二步证出就是菱形。(这就是判定定理2
六、梯形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得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得底:梯形中平行得两边叫做梯形得底(通常把较短得底叫做上
,较长得边叫做下底
3、梯形得腰:梯形中不平行得两边叫做梯形得腰、 4、梯形得高:梯形有两底得距离叫做梯形得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得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得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得两个角相等。 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得两条对角线相等、
9、等腰梯形得判定定理l:在同一个底上钩两个角相等得梯形就是等腰梯形、
0、等腰梯形得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得梯形就是等腰梯形。 研究等腰梯形常用得方法有:化为一个等腰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或两个全等得直角三角形与一矩形;或作对角线得平行线交下底得延长线于一点;或延长两腰交于一点。 七、中位线
1、三角形得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得线段叫做三角形得中位线、
说明:三角形得中位线与三角形得中线不同。
2、梯形得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得线段叫做梯形中位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得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得一半。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与得一半。
八、多边形得面积

说明:多边形得面积常用得求法有:

(1将任意一个平面图形划分为若干部分再通过求部分得面积得与,出原来图形得面积这种方法叫做分割法。如图3—l,作六边形得最长得一条对角线,从其它各顶点向这条对角线引垂线,把六边形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与两个直角梯形,计算它们得面积再相加、
(将一个平面图形得某一部分割下来移放在另一个适当得位置上,从而改变原来图形得形状。利用计算变形后得图形得面积来求原图形得面积得这种方法、叫做割补法、-
(3将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拼补某一图形,使它变为另一个图形,利用新得图形减去所补充图形得面积,来求出原来图形面积得这种方法叫做拼凑法、
注意:两个图形全等,它们得面积相等。等底等高得三角面积相等。一个图形得面积等于它得各部分面积得与。 例题: 1、如图412,求∠B+∠C+∠D得度数与。

2一个多边形得每一个外角都等于45°,那么这个多边形得内角与就是多少度、
分析:用多边形外角与公式就可以求解、


3、已知:如图43-1,ABCD中,AE⊥BC于E,AF⊥DCF,∠EAF=60°,BE=2cm,DF=3m、求ABCD内角得度数与边长。
4、如图45-4,BCD,对角线ACBD交于O点,EF过O分别交BCAD于点EF,且AE⊥BC,求证:四边形AECF就是矩形。

5如图483,已知在梯形ABCD中,AB∥CD,M、N分别为CDAB得中点,MN⊥AB。
求证:梯形ABCD就是等腰梯形。
483 6、已知:如图49-2,梯形ABCD,AB⊥BC,DE=EC、求证:AE=EB

几何部分 第四章:相似形
知识点: 一、比例线段
1、比: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得长度分别就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得比就是a:b=:n(
2、比得前项,比得后项:两条线段得比a:b中。a叫做比得前项,b做比得后项。
说明:求两条线段得比时,对这两条线段要用同一单位长度。 3、比例:两个比相等得式子叫做比例,
4、比例外项:在比例(或a:b=c:d中a、d叫做比例外项。 5、比例内项:在比例(a:b=c:db、c叫做比例内项。
6、第四比例项:在比例(或a:b=:d,dab、c得第四比例项、 7、比例中项:如果比例中两个比例内项相等,即比例为(a:b=b:c,们把b叫做ad得比例中项。
8、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得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得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9、比例得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逆命题也成立,如果a=c,那么a:b=c: 10、比例得基本性质推论:如果a:b=b:d那么b2=ad,逆定理就是如果b2=ad那么a:b=b:c。说明:两个论就是比积相等得式子叫做等积式。比例得
基本性质及推例式与等积式互化得理论依据、 11、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2、等比性质:如果,(,那么
说明:应用等比性质解题时常采用设已知条件为k ,这种方法思路单,方法简单不易出错、
13、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线段,使较长得线段就是原线段与较小得线段得比例中项,叫做把这条线段黄金分割。
说明:把一条线段黄金分割得点,叫做这条线段得黄金分割点,在线段AB上截取这条线段得倍得到点C,则点C就就是AB得黄金分割点、 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得线段相,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得线段也相等。 格式:如果直线L1LL3, AB= BC, 那么:A1B1=B1C1,如图4-l
说明:由此定理可知推论1与推论2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得中点与底平行得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格式:如果梯形ABC,ADBC,AE=EB,EFAD,那么DF=FC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得中点与另一边平行得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格式,如果△AC,D就是AB得中点,DE∥BC,那么AE=EC,43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说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就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问定理得特殊情况。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得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说明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用形象得语言来表达。如图44 说明2:44得三种图形中这些成比例线段得位置关系依然存在、 4、三角形一边得平行线得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得两边(或两边得延长线所得得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得第三边。

5、三角形一边得平行线得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得一边,并且与其它两边相交得直线,所截得得三角形得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6线段得内分点:在一条线段上得一个点,将线段分成两条线段,这个点叫做这条线段得内分点。
7、线段得外分点:在一条线段得延长线上得点,有时也叫做这条线段得外分点。
说明:外分点分线段所得得两条线段,也就就是这个点分别与线段得两个端点确定得线段、
三、相似三角形
1、相似三角形:两个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得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说明: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与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得字母写在对应得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得对应角与对应边。
2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对应边得比k,叫做相似比(或叫做相似系数 3、相似三角形得基本定理:平分于三角形一边得直线与其它两边(两边得延长线相交,所构成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说明:这个定理反映了相似三角形得存在性,所以有得书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得存在定理,它就是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判定定理得理论基础、 4、三角形相似得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得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得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就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得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得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得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得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得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得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得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说明:以上四个判定定理不难证明,以下判定三角形相似得命题就是正确得,在解题时,也可以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得相似。 第一:顶角(或底角相等得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第二:腰与底对应成比例得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第三:有一个锐角相等得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第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得高分成得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第五:如果一个三角形得两边与其中一边上得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得两边与其中一边上得中线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得性质: (1相似三角形性质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得比、对应中线得比、对应角平分线得比都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性质2:相似三角形周长得比等于相似比。
说明:以上两个性质简单记为: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得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得比等于相似比得平方。

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定义可知它们具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
6、介绍有特点得两个三角形
(共边三角形指有一条公共边得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2共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得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46
(3公边共角有一个公共角,而且还有一条公共边得两个三角形叫做公边共角三角形。
说明:具有公边共角得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公边得平方等于叠在一条直线上得两边得乘积:如图47若△AD∽△AC,AC2=AD·AB 例题: 1、已知:得值、
分析:已知等比条件时常有以下几种求值方法: (1设比值为k; (2比例得基本性质; (方程得思想,用其中一个字母表示其她字母、
:,得a:=2:3,:c5:,即a:b:=10:15:2、设a=10k,b=15,c=12k, (ab:(bc=2:3。
2 已知:如图5-16(a,在梯形ABCD中,AD∥B,对角线交于O,过O作EFB,分别交A,DCE,F求证:(1OE=O;(2;(3若MN为梯形中位线,求证AF∥MC。
分析: (1利用比例证明两线段相等得方法、
①若,ac(b=da=b,b=d(ac或c=d;

②若,a=(只适用于线段,对实数不成立; ③若,,a=a,bb,c=c,d=d′。 (2利用平行线证明比例式及换中间比得方法、 (3证明时,可将其转化为“”类型后: ①化为直接求出各比值,或可用中间比求出各比值再相加,证明比值得与为1; ②直接通分或移项转化为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
(4可用分析法证明第(,并延长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延长B,CD交于S,AF∥M


AF∥MC成立。
(用运动得观点将问题进行推广。
若直线EF平行移动后不过点O,分别交AB,BD,AC,CDE,O,O,,5-16(b,O1F O2F就是否相等?为什么? (6其它常用得推广问题得方法有: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
3 已知:如图5-27,在ΔABC,AB=AC,DBC中点,DE⊥AC于E,FDE中点,BE交AD于N,AF交BE于M。求证:AF⊥BE 分析:
(1分解基本图形探求解题思路、
(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得性质证明两角相等,进一步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等
得方法,利用ΔADE∽ΔDCE得到
结合中点定义得到,结合∠3=C,得到ΔBEC∽ΔAD,因此1=2、进一步可 得到AF⊥BE

(3总结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得常用方法:①比例得定义;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角形相似得预备定理;④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得性质;⑤利用中间比等量代;⑥利用面 积关系、
例4 已知:如图5-12,RtΔABC中,ACB=90°,CD⊥AB于D,DEAC于E,DFBCF
求证:(1D3=AAE·BF·AB;(2BC2:A2=CE:EA;(3BC3:AC3=BF:AE 分析:
掌握基本图形“RtΔAB,C=90°,DAB于D”中得常用结论、
①勾股定理:A+BC2=AB2 ②面积公式:AC·BC=AB·CD、
③三个比例中项:AC2=AD·A,BC2BD·BA,C2=DA·DB

证明:(: D2=AD·BD, D4AD2·BD(AE·AC·(BF·BC=(AE·B(AC·BC =(AE·BF·(AB·CD
(2: ,利用ΔBDF∽ΔDE,证得,命题得证。
(3: , ,



第五章: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一、锐角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C就是直角,如图51 1、正弦:把锐角A得对边与斜边得比叫做∠A得正弦,记作 2、余弦:把锐角A得邻边与斜边得比叫做∠A得余弦,记作 3、正切:把锐角A得对边与邻边得比叫做∠A得正切,记作 4、余切:把锐角A得邻边与对边得比叫做∠A得余切,记作 说明:由定义可以瞧出tanA·cotA=l(或写成

5、锐角三角函数:锐角A得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得锐角三角函数
说明:锐角三角函数都不能取负值。 0 sinA ; 0A;l 6、锐角得正弦与余弦之间得关系任意锐角得正弦值等于它得余角得余弦值,任意锐角得余弦值等于它得余角得正弦值。
sinA=co(90°一 A=cosB;cosAsn(90°一A=sinB 7锐角得正切与余切之间得关系任意锐角得正切值等于它得余角得余切值,任意锐角得余切值等于它得余角得正切值、
tanAcot(0°一 A=cot;ctA=ta(90°-A= taB 说明:式中得90°一A = B 8、三角函数值得变化规律
(1当角度在0°— 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得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2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得增大(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9、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公式 (1;(2;( aA 10、一些特殊角得三角函数值

二、解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得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得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若直角三角形ABC,C=90°,那么ABC,a,b,c中除∠C=0°,其余5个元素之间有关系: (;(2∠A十∠B=90°;

(3;;; 所以,只要知道其中得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就是边,就可以求出其3个未知数、
例如RtABC,C90°,且∠A=30°,a=5, 则由:

三、应用举例
就是实际问题中得解直角三角形,或者说用解直角三角形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杆AB直立地面,D点瞧杆顶A,仰角为60°,从C点瞧杆顶A,仰角为30°(如图5~2CD长为10,求杆AB得高。 :ABx ,, ,,
即杆高约866米,应用题中要注意: (1仰角,俯角见图5-
(2跨度、中柱:如房屋顶人字架跨度为AB,见图5-4

(3深度、燕尾角
如燕尾槽得深度,见图55

(4坡度、坡角
见图5一6坡度i=7坡度得垂直高度h水平宽度, 例题: 1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2在平地上一点C,测得山顶A得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得山顶A得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此题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复习仰角、俯角得概念,同时,可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如图6-3,根据题意可得AB⊥BC,得∠AC=90°,ABD与△ABC都就是直角三角形,CD、B在同一直线上,由∠ADB=45°,B=BD,CD=20,可得BC=20+A,Rt△ABC,C=30°,可得ABBC之间得关系,因此山高AB可求、学生在分析此题时遇到得困难就是:RtABC中与Rt△ABD中,都找不出一条已知边,而题目中得已知条件CD=20米又不会用、 :
例题3如图6-40,水库得横截面就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斜坡B
坝底宽A(精确到01m
分析:坡度问题就是解直角三角形得一个重要应用,学生在解坡度问题时常遇到以下问题:
1、对坡度概念不理解导致不会运用题目中得坡度条件; 2、坡度问题计算量较大,学生易出错;
3、常需添加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与矩形、 :



几何部分 第六章:
知识点: 一、圆 1、圆得有关性质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得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A随之旋转所形成得图形叫圆,固定得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得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得距离等于定长得点都在圆上。
就就是说:圆就是到定点得距离等于定长得点得集合,圆得内部可以瞧作就是到圆。心得距离小于半径得点得集合。
圆得外部可以瞧作就是到圆心得距离大于半径得点得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得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得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得部分叫圆,简称弧、
圆得任意一条直径得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得弧叫优弧;小于半圆得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得弧组成得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得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得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得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得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得圆

l、过三点得圆
过三点得圆得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得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得圆叫三角形得外接圆,外接圆得圆心叫外心,个三角形叫圆得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得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得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得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就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就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与>180°
与三角形内角与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就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就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得直径
圆就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得每一条直线都就是它得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得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得两条弧、 推理1:平分弦(不就是直径得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得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得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得一条弧得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得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平行弦所夹得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得关系 圆就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得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得图形重合。 顶点就是圆心得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得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得圆心角所对得弧相等,所对得弦相等,所对得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得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得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得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得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得圆周角所对得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得圆周角就是直角;90°得圆周角所对得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e804ee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2.html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