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看重过春节

发布时间:2012-04-16 13:56: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的本意为,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人为何要过春节?

来源:e度幼教网 文章作者:   2011-01-28 10:46:02

[标签:中国春节 春节食俗 春节习俗]

人们说,有海水新春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

  人们说,有海水新春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海外华人过春节(19)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重视春节?

    在中国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其他很多民族也过春节。过春节同过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节日不但不矛盾,还相互辉映,互相补充。在人们的生活中,节日越多越快乐,节日越多越幸福。人们形容自己过的好日子,往往说像过年一样像过节一样。欢欢乐乐过春节,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陸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我们为什么还要过春节

/纸屑轻舞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一年一度团圆、平安、幸福、吉祥的象征。尽管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看重情人节、圣诞节,而在无意中忽略和淡化着春节,但春节,作为华人世界里影响最深远的一个节日,它的重要性仍是不言而喻的。春节已经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其象征意义超越了过年本身。  

生于七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其实不再看重的已经不仅仅是春节了,往重了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实际上都已经不再被重视,他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过春节了。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大吃、大喝的春节过法已经过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激起年轻一代人过节的欲望。老家开封至今流传着给客人敬酒的习惯,客人来了,要先给客人敬酒,敬一杯,或者三杯。那是因为以前家里穷,喝不上好酒,吃不上好饭,好酒要先让客人喝,改善生活都要赶在节日了,所以有吃吃喝喝过大年的说法。辛辛苦苦,春夏秋冬,过年了,就放松一下,享受一下。不愁吃穿无疑是造成春节传统年味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之一。日益富裕起来之后,人们经常说天天都像在过年,就把春节长假和五一、国庆看作一样了。

据某地问卷调查,现在96%的青少年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百分之百的青少年渴望利用春节假期睡个好觉,和父母去亲戚家走动,基本上也都流于形式,很少发自内心,至于年夜饭、守岁等风俗,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办年货、贴春联、粘年画、吃年夜饭、迎财神、燃放爆竹、给孩子压岁钱、给亲朋好友拜年、赶庙会,等等等等,这一系列词汇都在说明,春节,其实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延续到现在的。伴随这些文化流传下来的还有有关年的很多典故、风俗。在大多数人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传统的年文化在逐步流失的时候。春节,作为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标志,正在我们不屑的眼神中慢慢地褪色。除了刺激运输业,启动商品零售业,给工人讨要工资欠账的原由,等等,过春节的原因,实在难以列举了。

有人开始呼吁,说:我们在发展中不能丢失传统,离开传统我们的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这话看似危言耸听,其实倒也不过。当泡吧取代看春晚,当短信拜年渐渐流行,当聚餐改在饭店,当度假过年成为时尚,挽留年文化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春节,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节日,从这天起,中国人一年之际所在的春天,中国人的新年开始了。这意义,难道不比情人节和圣诞节来得更重要一些吗?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过年的形式上,如何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罢了。

小时候很喜欢过年



现在过年的氛围日渐淡化,除了混迹官场的这些人想利用过年过节的契机去和上司亲近亲近之外,多数人把过年简单的等同于七天长假了。从记忆里搜索一下,发现小时候真的不是这样的。

小时候,是非常渴望过年的。对我而言,主要有三件事极具诱惑力。一是有新衣服穿;二是有鞭炮放;三是有压岁钱领。

因为是男孩子,似乎不应该对新衣服有太多的喜好;可毕竟那是为了过年妈妈才精心做的一身啊!那时候流行的颜色很少,记得穿过一套绿装,后来换成灰色的,等等。妈妈一定要我们等到初一早上才给穿的。然后喜洋洋的去爷爷奶奶家,去叔叔家炫耀。其他的小朋友也都会在这时候穿上一身新衣服,心情都是一样的兴奋。

有一年春节,我穿着新衣服去爷爷家玩,那里是村里的代销点,院里有很多街坊在相互拜年,在说笑,在放炮,非常热闹。叔叔也拿出一个大炮(我们叫大雷子)来放,点着好长时间,药捻子也燃完了,却没响,我们都以为要哑了(我们叫药蔫)。我走过去,拾起来,装入口袋,然后继续和小朋友玩。我们那时都有自己制造的小手枪,用自行车链子、钢条等做的,装进去炮药,一抠扳机,就会响。我留着一会剥开装手枪用呢。

停了一会,忽然传来一声炮响,声音很脆,而且刺耳,一听就是大雷子。把头扭了360度看,还是没看到是谁放的。叔叔反应快,赶紧过来看我,说没炸着你吧,怎么这么长时间才响呢?我低头一看,我衣服的口袋已被炸碎了。我的新衣服啊,我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对新衣服的心疼远大于对刚才危险情况的后怕。

小时候我是非常喜欢放炮的,这爱好一直持续到有了儿子。儿子极度讨厌和恐惧听到炮响,迫使我在春节期间取消了这项小时侯我离不开的过年节目。那时爸爸在县里上班,他放假回去时就会带很多鞭炮,满足我这一爱好。有一年春节,我和哥哥半夜起来把炮一比一分了分,就等着天微微亮就起来放呐!爸爸妈妈知道后好一阵大笑。

用大人的话说,我放炮是很在行的,左手拿一炷香,右手拿炮,燃了炮之后等药捻子快燃完了才扔出去,最佳的时机是让炮在空中炸响,这种感觉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放法,对小炮而言是无所谓的,它对人构不成危险;放大雷子时则谁也不敢用的;界于二者之间的,我们叫二炮,则要看胆量了。有一年春节,我就用这种法子把所有的二炮放完了,只是在放最后一个时,扔得晚了,在手里响了,把指头炸得肿了起来。

那时的卷炮方法和炸药质量都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炮炸得更响了,也更加危险了。我结婚那天,选的大雷子就太响了,只放了一个,把前院一个单位的窗户玻璃给震碎了,就没再放。

能收压岁钱也是小时候喜欢过年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过除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之外,其他人给的,爸爸妈妈都是要去还礼的,所以我们兄妹都是自觉地把压岁钱转交给了妈妈。而且,那时候的压岁钱都是很少的,它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几毛钱,更有一份祝福和希望在里头。

最近这些年,给孩子买新衣服早已不分年不年节不节了;为了安全期间,多数家长也不允许孩子放鞭炮了;压岁钱也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对过年的热情就日益减淡下来。我很怀念自己经历的那些个有年味的春节。保卫春节不能只作为一个口号存在,挽留年文化势不容缓。否则,等春节逐渐蜕化成了贪官节或领导节,我们丢失的东西就太多了。

\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而且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元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65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摘自《河南日报》20070218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90 打印

高有鹏(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在对春天的理解中,对年的理解中,对岁的理解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现在时态的民俗生活,它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了这个民族几乎全部的文化生活内容。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这样一个更为特殊的历史时刻。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外来文明的广泛的接受,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抛弃了自己的节日,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记忆力的减退。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虔诚的信奉的一个节日。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使多个民族文化共融为一体即现代文明,在这个时刻每一个民族都有对自己文化的捍卫的权利和传承的权利。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春节的内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忘,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过圣诞节。年轻人过圣诞节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责任要过好自己的节日,我们保卫春节也就是说要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民族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和传统民俗节日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相悖的。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标志事实上就是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底色,现代文明越发达,人们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民俗的守护程度会越高,最重要的是守护民族精神,是对自己的文化尊严的捍卫。民族节日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而是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情感的、价值的、多种内容的一种聚合体。

  中秋节已经简化成了吃月饼,端午节已经简化成了吃粽子、过年已经简化成了吃饺子……从农耕文化到商业文化,凡是能简化的我们都简化掉了,凡是能省略的我们都省略了。今天,我们的民族似乎已成为一个最为实用、最为删繁就简的民族。所以端午节被韩国人抢了,七夕节被情人节替了,春节已越来越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了……除了发展经济,除了挣钱,我们的民族还需要什么?(老Q)

  我对春节的印象还停留在童年时期。那时候是小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成年以后,觉得春节无趣了许多,只是回家和放松的日子。但今年,我从腊八就开始忙活,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小年买来芝麻糖,二十四开始扫房子,然后买新衣买礼物,买门神对联和鞭炮,备好一周用的水果蔬菜、零食宵夜。因为我已经成了孩子妈妈,我不想让她对春节的记忆成为一片空白。(小党)

  面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渐势弱,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被动的保卫,而是要尝试给传统的节日注入新的生命力,把它们经营成为一个个全球化的节日文化消费品牌。如果还是仅仅固守在几个遥远的外婆传说,以及夹杂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和简单的吃喝上,都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发扬光大了。

  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是,当前有多少人在研究大众消费心理?又有几个人在研究娱乐形式的时代性呢?如果没有人潜心地把中国丰富、独特的珍贵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其转化为世界文化消费的商品,那我们就只能面对洋节的洪水泛滥,望兴叹了。(笑天)

  于中国人,春节既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更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春节之于我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于享用一场饕餮大餐,而应该是每个人温习风土人情,回顾既往历史的一大载体。年味淡了,是因为我们不再温习,也舍弃回顾,人人专注于自己的圈子和物质。

  不错,全球化的车轮面前,一切民族的东西无不显得渺小、悲情。但全球化与民族特色绝不是形同水火,不可跨越。只有为传统的东西不断添加新的内核,一个民族的种子才不会被全球化的车轮碾碎,甚至还可借助全球化的快车撒向更广袤的大地。(

过年大过天!(论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 春节, 过年, 大过

春节也就是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神圣不可动摇的位置!它的重要意义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圣诞节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人信基督,而我们中国人是伟大孔子精神孕育的子民!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到今天,很多已经已经被我们弄丢了,是谁之过呢?答案异常沉重。但是,唯有春节也就是过年,作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灭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不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留守家园的亲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论是黄河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不论是垂髫童子,还是皓首老人,在农历春节到来时,在神州大地上,在全球华人聚居地,我们都要一起喜悦!一起高兴!一起欢聚!过年!这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

而今,我就要返回我美丽的家乡——邵阳——过年咯,心情何其高兴!借用杜甫的诗句表达一下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亲爱的朋友,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是那么热爱过年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9406f09e314332396893ee.html

《中国人为何看重过春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