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写法

发布时间:2010-12-15 22:2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新闻写作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写作可能还是一个新科目。因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必然会从内容到形式对传统新闻产生颠覆。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尽管现实中民生新闻的应用随处可见,但理论探讨明显多于实践总结。在此,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写作蜻蜓点水式的归结一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民生新闻写作对传统新闻的颠覆

在新闻大家庭中,民生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这不仅是民生理论首次被清晰响亮地提出和广泛实践运用,而且这些节目在风格定位、传播手段、内容形式、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确与传统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并正在形成一种思潮,成为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全新的实践。表现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格定位——不执着于传统新闻经典写作规律

在理念上,不强调讲政治而倍加关注民生。民生新闻独特的理念和优秀的品质,使之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动态新闻,它以平民姿态说百姓事、讲百姓话、让百姓说话,并附以恰当的表达,实现了对传统新闻报道对象的转型、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严肃的、联播式的新闻一统江山的格局。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因而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重视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着意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新闻的导语、人称、口语、语气、语调,记者现场采访姿态,主持人颇具亲和力的播报风格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多样性。

在结构上,不迷恋于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是传统新闻惯用的形式,但民生新闻的民众风格,落实在具体的报道中,应该是不同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变倒金字塔结构为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变全景式的扫描为微观具体的再现;较多运用直接引语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等。其中,百姓视角决定了民生新闻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取而代之以故事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方式。

在人称上,不钟情于全知全能的旁白。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注重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节目是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一般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告诉受众这里发生了什么。而民生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也就是你看到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采编新闻的过程就是受众眼睛游历的过程,由记者的镜头带领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受众同记者一样,是事件见证者或者现场亲历者。细心的观众从电视新闻中人称习惯的变化中早已窥得端倪:平民在电视中不再是,而变成了甚至变成了。当媒体开始关注每一个时,平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二)、表达方式——不再居高临下观察而是别致展示

在叙述上,受众成为传者关注中心。民生新闻与传统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它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二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借鉴传统现场短新闻的特长,民生新闻更善于展示动态,还原民生现场。它的报道要求把事件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拎出来,把一个复杂事件里最鲜活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呈现给观众。

在描写上,白描式的手法真实反映。民生新闻报道百姓民众的人和事真实而具体,众多而复杂,采访对象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各持己见,但民众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报道方式上许多媒体则采用了平铺直叙白描的方式。民生新闻记者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读者仿佛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亲历事件的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反观那些习惯于静态讲述、写法陈旧老套的民生新闻,因表现样式的呆板单一、模式化,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新闻的有效传播。

(三)、语言特征——乡音里充满动情的平民百姓故事

新闻语言风格由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栏目价值取向决定。由于民生新闻的民本定位,为民服务意识,导致了它的语言具有消解绝对权威的平民特点。与传统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把受众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纳入传播效果的考察范围,更注重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口语化。

首先,主持人和记者本着平视平和的态度,用充满幽默、温情、服务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真正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了和谐人际交流的特色。同时,我们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注重了情感的传达,使观众感受到如在耳旁,这种跨越距离的美是传统新闻所不能比的。鲜活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

在评论性文字方面,不管是新闻本身的解说、记者的观点还是主持人的演播室评论,都不再执着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力求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努力让观众感觉到这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唠叨心中的感慨。

二、民生新闻文本特性

 文本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新闻文本就是记者就新闻事件的认识的文字表现形式。就平面媒体而言,它是新闻的最终表现形式,就电子媒体而言,它是新闻实现的依据。下面就新闻的文本结构谈点感受。

(一)、标题——抓住受众的眼睛

民生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简短清晰的标题是正常的眼睛,巧妙悬疑的标题是有吸引力的眼睛,精美难忘的标题是光芒四射的眼睛,倍受青睐。

1、民生新闻标题的审美

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直播荆门》的责任编辑李红认为,民生新闻标题不宜多用实题,而应大量使用更形象生动更具文采更富情感的虚实结合题,这些虚实结合题能在十个字左右ˋ尺水兴波,跳跃美感。这种美感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美、辞格美、动态美。

情感美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净化观众心灵,启迪观众情感。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生活作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者对受者关心关怀关爱的情感。汉语中对偶、比喻、比拟、移就、顶真、反复等修辞格独具特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活力,在标题中恰当运用,既能增加标题的辞格美,又使观众乐于接受。让标题产生动态的美感,就必须多用描写式的虚实结合题少用叙述式的实题,在描写时还要尽可能多用动词。这是标题制作中的金科玉律。

2、民生新闻标题的制作

按照民生新闻标题的美学原理,其制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之以情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撼人心魄、引人共鸣的标题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和作者真实的而让读者情动于衷,其传神之处有时就在某个动词上。如:
《最是有情四月天 浪漫姻缘一牵》。
这则标题直接点明了大型情缘活动情定漂流瓶钢城之约中的动人画面,标题将落脚点放到了字上,令人回味无穷。
2)、出共鸣
一个情丰意切的标题,必须选好新闻事实与读者生活的联结点,来拨响读者的心弦。那些大凡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总是倍受人们关注。如:
(引)喝喝喝!好好的年宴变了味——
(主)同事推杯换盏 喝出人命官司
(副)死者家属怒告一桌酒友
本来是一起普通官司,但编者跳出一般民事诉讼的生硬角度,从年关将近、酗酒害人这个主题来制作标题,亲和力一下子增强许多,就好似朋友的一种提醒、规劝和告诫,新闻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3)、善用修辞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这个再创作一夜艰辛,功夫有时就在修辞上,情感的表现力常常也在修辞上。
A.比喻
(引)四十米古襄阳城墙现三种颜色,市民质疑——
(主)夫人城缘何穿花衣裳
 花衣裳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地反映了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古城墙的修复必须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要得到历史的认可。
B.比拟
(引)路中使绊,面包车侧翻起火——
(主)受害车主告赢窨井盖
用拟人的手法将窨井盖之祸表现得十分生动。
C.对偶
(引)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主)温总理民生情怀赢得30余次掌声
对偶的运用,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平民总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D.排比
(主)狂女苦追刘德华四声叹息
(副)叹:华仔遭索赔50万惊:杨父自杀有预谋
晕:求婚男粉墨登场 惜:狂女本是高材生
此标题将媒体的态度和观点尽情展示出来,读后深受启发。
E.映衬
(主)制者找帮工盯上擦鞋女
(副)唉!白天把市民的鞋擦亮了,夜半把城市的贴脏了
一边是擦亮,一边是贴脏,两个概念互为映衬,换来一声叹息。标题将这一新闻事件描绘得颇具嚼头,引起广大读者共鸣。
4)、出情趣
新闻标题要幽默风趣,讲究艺术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情感色彩。如:
(引)气球坐车不安分,挤到前排惹了祸——
(主)司机眼被遮 撞上前面车
司机买了20个五颜六色的小气球散放在车后座上,准备送给女友。哪知车子减速时,后排的气球立马骚动起来,飘到前排,遮住了司机的视线,车祸发生了……这个标题实际上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一个常见的突发事件说得不是那么沉闷,使读者读起来不觉得乏味,幽默之中多了一份教益。
5)、出悬念
电表拉闸还会转?
在新闻标题中故布疑阵,设置悬念,犹如投石入水,易于激起读者的思维浪花,字里行间自然就蕴含着一种诱人思索、促人联想的神奇魅力,使读者产生刨根问底的精神兴奋和阅读趋向。它设置了一个引导受众通读全文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二)、导语——引发受众的悬念
现在,许多民生新闻导语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则长期沿袭新华体人民体写法,总是立于宏观角度,似大实空;二则领导人物称谓、头衔冗长,在有限的导语空间投入了无限的无新闻内容;三则据悉式导语,为证明而证明,使得新闻导语在语言上失去了生气和新鲜感;四则有些新闻信息实在没什么可写,但必须见报,记者只好掺水掺沙,草草敷衍了事。
1、好导语的体现
1)、突出事实的新奇独特反常性。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的导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被迫继续看下去。
2)、悬念设置以吸引观众。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也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去。
3)、点明事实与观众的联系。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主要的是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4)、彰显个性化的形式。富有个性化的民生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阿六头说新闻》报道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提倡的几种新写法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导语的写作必须改革创新。目前,一些个性化的导语的创新实践,正在影响民生新闻的写作。

1)、散文式导语
导语写作散文化,要求现实事件在记者笔下不直接进入导语,而是通过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散文化导语写法体现新闻的特定立场或情趣,使受众在语言美和结构美中寻思新闻信息的价值,并通过受众喜欢的文字,巧妙的形式悄悄流进或者撞击受众的心田。
新华社一则新闻《开发中国的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当清风吹起你的黑发,你可曾想到风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能源呢?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际能源专家聚集北京研发中国风能的情况,导语用散文笔触,清新而有动感,颇具吸引力。

2)、导语镜头化
镜头式导语就是向受众展示一幅准确的、完整的有关新闻主题的画面,让受众知道后面将要说哪些事情。要求记者以事实为基础,也就是用真实事实说话,用客观冷静的白描和叙述向受众刻画事实现状,就像用镜头去捕捉一个画面一样。
《中国青年报》一则学校门口开网吧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417日中午,记者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北门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
这则新闻的开头就是镜头式的,对现场进行了白描展现,通过可观可感的现场情景,主动唤起受众注意和思考。

3)、导语故事化
这类导语的写法,通常由引子引出一个个例子,浅显而能轻而易举的抓住受众的阅读胃口,然后转入正文的深度解读。
2007416日《参考消息》题为《中国村民奋战在抗击沙漠化最前线》的导语:(据香港《南华早报》)村民张振库站在河北省一座毫无生命气息的山上一棵齐腰高的松树旁,说,他的种树工作每天的报酬差不多是40元。
现年52岁的万泉县农民张先生早晨7点钟开始干活,在日落前常常能够种下十多棵树。他说,与玉米地里干活相比,挖坑、护苗和浇水没有多大不同,薪水也够高,以致吸引了仍然住在村里的大多数人参加。他说,他挣的钱比在北京一家餐馆做女服务员的现年20岁的女儿要多。
导语用了一个个例子,比较吸引人。我们还发现,这种新闻报道的导语已经不是新闻报道最前面的第一段,而是前一部分,所以,它对导语概念在新的环境下的拓展给予了实践观照。

4)、导语动态化
要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的阅读欲望,导语就要自觉带给读者一种轻松和动感。而动词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导语动态化,更多的是通过受众乐意并且欣赏的时尚动词把导语包装得充满魅力,充分调动起受众的眼球注意。
比如《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北京民工书店》,导语如下:(本报讯北京电)在北京,民工在书店只看不买也受欢迎,北京的书店敞开大门任民工前来个够。
短短三十余字的导语中用了敞开两个动词,形象而生动,表明北京书店对民工只看不买的宽容和热情,意蕴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5)、导语标题化(无导语式)
这种导语写法或许是未来导语写作中最为经典的写法。手机新闻是一句话新闻或者是超短新闻的电子化。很多消闲性新闻都将会沿着受众的诉求进行策划,将会向着标题和导语二合一的方向发展,消息的核心信息全部由导语承担,正文只是相关新闻信息的链接。这样可以节约版面,避免导语与标题在意义和内容上的重复,这也是当前网络新闻报道最常用的形式。

(三)、主体——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民生新闻在写作上的要求之一,这使民生新闻在结构、情节、讲述与描写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新闻事件和人物因素,分别被真实记录、现场模拟、人物串接式讲述,主持人现场采访评说等形式加以综合运用,突破了以往新闻对时间长短固定的框框,甚至跨越了历史、资料运用上的一些界定。

1、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具有以下叙事特色:(1)、传统新闻以事件为关注点,故事化新闻关注焦点是人;(2)、传统新闻较为关注事件结果,故事化新闻写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3)、擅长展示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牢牢地吸引观众;(4)、故事化电视新闻注重对同期声的使用,对话在新闻中成为主体,成为结构新闻、推进故事发展的支撑点;(5)、传统新闻注重按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叙述的先后次序。故事化新闻则讲究叙事结构,要求结构紧凑,以起伏跌宕的节奏变化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3种技巧故事化新闻:
1)、现场描写:依靠大量的细节和人物言行的描写。(2)、逸事回顾:在新闻的导语或文中使用逸事,利用过去发生的某件逸事,来讲述现在的事件,往往是选择那些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悬念的故事。(3)、事件叙述:如果是一件能激发读者极大兴趣的新闻事件,干脆就直截了当地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讲述故事。

2、人物化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在选题理念上要关注悲欢沉浮,并注重故事人物的选题是否具有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是否具有调查的空间,是否与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有等待揭示的真相;在采访写作上要完整塑造人物,故事人物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一切言行、举止都在出镜记者面前展开,也同时在观众面前展开,因而必须全面,是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真实再现;在悬念结构要突出个性特征,巧妙地运用悬念,在悬念中叙事,在悬念中对故事人物进行个性描绘,以抓住受众眼球、展示故事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实真相的又一重要手段;在细节捕捉要体现人文关怀,善于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努力捕捉与故事人物相关的生动细节,并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即便是非常宏观的选题,也能够做到和故事人物、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出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故事人物愈加丰满、新闻事件更为生动,节目对主题的诠释也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价值取向上要追求理性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对选题中故事人物的精心把握、全面叙述和个性描绘,使得节目在探寻事实真相过程中,处处透视着人伦精神和理性思考,为节目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情节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节的解释是:事情的变化或经过。只有对结构的精细安排和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实际上也就是新闻故事情节的安排。
1)、起。,指文章的开头,主要有原因起和结果起两种。原因一般先介绍引子、提出疑问,这样就能够使观众产生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结果就是故事首先就交代结果,然后在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从而揭示出事件的社会意义。
2)、承。,即承上启下或过度,在新闻中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3)、转。指转折,这时候新闻开始进入高潮。
4)、合。,指新闻的结局。结尾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4、细节化
情节细节化是指情节要落到实处和细节上去。精致细微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新闻报道的亮点,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形象化的细节也能画龙点睛地传达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呈现出事物的真实面貌。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
在形式类分上,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一样,分为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和环境细节等。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新闻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新闻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新闻中该怎么样写好细节呢?
其一,根据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必须精当。因此,在消息中写细节不能像通讯、特写那样展开,要惜墨,不要泼墨,从行文到选材都须下一番锤炼的功夫。美国新闻学者肯梅茨勒说过的话: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细节叙述过多,会把整个报道写得使人望文生厌。
其二,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是新闻中写好细节的又一招。所谓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细节演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
其三,用白描语言写细节,最适合消息写作的要求。白描系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谓之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细节化在电视中,主要运用长镜头、特写画面的组合和摄象机的推、拉、摇、移、跟来完成。一是镜头语言细节。作为视觉艺术载体之一,电视利用镜头语言强调富情感共鸣点和新闻价值、能启迪思考的细节,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情感忠诚度,揭示故事主题。高质量的镜头语言细节取决于摄像和编导两位叙事者的默契。二是解说语言细节。解说词在电视叙事中起着补充、解释画面,过渡衔接、升华意义的作用。在撰写解说词时,叙事者应当充分发挥文字符号的优势,字字珠玑。三是叙事者的非语言传播符号细节。非语言传播符号是指语言传播符号外的传播符号,具体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等。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65%来自非语言传播符号。电视具有较强的人际化传播特征,所以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对防范信息误读、优化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四)、点评——引导受众的认知

新闻点评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根本所在,是民生新闻的魅力之源。新闻点评按体裁来分主要有两种。对新闻消息,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往往处理成串联词+消息主体(画面)+三言两语的点评的样式,像《南京零距离》的今日快报板块,就采用了这种形式,从而突破了传统消息导语+消息主体(画面)的刻板模式。

     而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针对新闻事件所作的专门评论,往往采用独立成篇的主持人小言论,即串联词+事件内容(画面)+主持人小言论。像《第七日》节目和《南京零距离》的今日头条板块,主持人在点评时,用的就是主持人小言论

  要写好民生新闻的点评首先记者尤其是编辑、制片人必须自强素质。丰厚的理论积淀和工作实践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民生新闻点评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住民生新闻的特点,注重运用好求异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民生新闻的点评。《第七日》、《南京零距离》这两档民生新闻栏目为我们写好新闻点评提供成功的范例。

     1、记者编辑要用平民视角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要用心体会百姓对问题的真实心理和看法,并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像《第七日》曾播过一期关于公交车经常抢路,而交警却视而不见的节目。元元一开始就直击要害,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大公共仗势欺人把小车挤到一边违章了还理直气壮等等。其实老百姓对这些现象早有体会,而元元就像大伙儿的朋友一样,站在大家身旁,直爽、痛快的说出了百姓的心声,渗入了百姓的心灵,引起了百姓的共鸣。

2、要用犀利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去挖掘事物的本质意义,只有穷尽事物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触摸到问题的实质,这样做出的作品才会有深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北地区许多人到全国各地销售皮毛制品,其中真假难辨,消费者屡屡上当受骗,媒体也多次报道了这种不良现象。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则图片报道用了《真假都违法》这样一个题目让人过目不忘——如是真皮,则违反了动物保护条例,如是假皮,则是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也是违法。区区五字,就点中了问题的核心,让销售者警醒,让消费者谨慎。
    3、要敢于仗义执言,甚至冲冠一怒。在分析了问题之后,还有敢于运用手中的笔对不正当的行为、不正确的言论、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评,不要怕得罪人。《南京零距离》播出过一条与春运有关的新闻过后,孟非评说道:客运部门不断提醒旅客错开高峰出门,但是每年春节就这么几天假,要乘客错开人流高峰,怎么可能?。痛快、直白的讽刺了客运部门的黄粱梦。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简洁、干脆、直白、有力,它一语道破了百姓的心声。

   4、提倡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在坚持以人为本,在点评时也要把握好 “度。要帮忙不添乱,要站在维护大局的高度来论事说事,切不可挟私报复,图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将贻害无穷。现实中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纸馅包子事件的出笼就是记者编辑没有正确认识到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但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只求轰动效应,而酿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民生新闻写作是个新课题,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探寻。只有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之上,它才能更加完美,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媒体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d88001b52acfc789ebc925.html

《民生新闻写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