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2012-12-17 09:26: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玉案》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疑无地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 ,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 ,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 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 不由已 ,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 ,也是徒劳 。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 ,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 ,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翻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3题:“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圣洁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注释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缟袂绡裳:缟(gǎo)袂(mèi):素绢的衣袖。绡(xiāo)裳:薄绸的下衣。这里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寒惊梦:寒气融着梅香袭来,酒也醒了,梦也醒了。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 译文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赏析 《寻梅》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本篇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这首散曲是元代曲坛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乔吉的作品。他的作品清丽而质朴,雅俗兼备,这首《寻梅》即是其中的名篇。这支散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乔吉一生不曾显达,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其作品内容也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会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结合这些背景分析,这支曲子中的梅花可以理解为作者心目中高洁品性的代名词,这在他另一支散曲《折桂令荆溪即事》中也可以看出来: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荆溪即事》中,作者讽刺了当时中官僚腐朽,社会风气颓落,致使人民困苦,正义不得伸张的社会现实。感叹家家不种梅花,实则隐射梅花般的高洁品性无人拥有。   所以,《寻梅》中的梅花也可以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寻梅二字本身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渴望与追求。冬前冬后道出了寻梅时间之长,从冬前直找到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明了寻梅的地域之广,溪水南北,孤山上下,作者都寻了个遍。这两句一方面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跨度之大来表现作者寻梅之艰,寻梅之勤;另一方面,从侧面亦体现出作者爱梅之切,宁肯溪南溪北、树头树底,从冬前直找到冬后也不肯罢休。爱梅之切,实则是作者在苦苦呼唤人性的高洁和社会的公平;寻梅之艰,体现着这一愿望的实现之难。   从第三句开始,作者笔风一转。头两句虽然表达了寻梅的艰辛,但接下来来的两句多少给读者们带来了一丝欣慰。虽然已是冬后,冷风,本来已经对寻梅不抱希望了,可是不经意间,一阵暗香传来,作者不禁激动地自问,何处香?体现出对传来梅香之地的急切寻觅。忽然间,缟袂绡裳白衣仙女翩然而至,进入作者的眼帘。苦苦寻觅的梅花在作者的心里就如同神仙一般高洁、神圣再一次表现出作者的爱梅之深。   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本来他已经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梅花,但是,酒醒了,之前的喜悦瞬时荡然无存,原来这都是一场梦,现在刺骨的冷风惊醒了美梦。作者心里仿佛响起凄凉的笛声,使得春天的气息也无法令人开心,而是更加使人断肠!寻梅只是一场南柯之梦。作者从梦中惊醒,认清了现实,。眼前的仅仅是淡淡的泛着月晕的月色,昏黄一片,失望的氛围弥漫开来。全曲到此戛然而止,并未交代最后的结局,只是留给读者们以无尽的遐想与惆怅。编辑本段作者  

乔吉1280-1345),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病卒于家。著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散曲有《梦符小令》一卷。散曲多啸傲山水,风格清丽,朴质通俗,兼有典雅。其杂剧、散曲在元曲作家中皆居前列。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

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鸟屿、蓼烟疏淡,

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

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

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

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

从军乐。


赏析 在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长川即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在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 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在夜空里,映照在江水中,在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在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 字,就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在船尾飞翔,鱼虾在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在 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极为凄凉。在这“.. 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在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在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54b67901f69e314332945e.html

《周五诗歌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