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

发布时间:2022-10-02 21:18: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讲诗歌中意象与意境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09年辽宁高考卷)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解题思路】
第一步:寻找常见意象——月。
第二步:分析常见意象约定的涵义——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②故园。③永恒。④月是美的象征。⑤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第三步:结合整诗,确定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情感——从标题“晚泊”“空江”“失”,确定诗人此时应是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苦之情;从“月下归”“去如飞”,可以确定作者思家和渴望归家的感情。因此,确定“月”所代表的是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答案示例】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例题二】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卷)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

鹧鸪天代人赋①
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题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解题思路】
-1-



第一步:寻找意象——桑、蚕种、草、黄犊、树林、鸦。
第二步:确定属于意象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柔)桑、蚕种(生)(细)草、黄犊(鸣)(寒)林、(暮)鸦。
第三步: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与意象中揣摩意境,品味情感——柔嫩的桑叶、刚生的蚕种、新发的细草,正在成长的牛犊,夕阳西下的树林中有归家的乌鸦,渲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氛围,展现了春意盎然的场景,表现了词人回归乡野的愉悦心情。
【答案示例】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07年长宁区一模)
离亭燕张昪
一带芦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注】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题目】“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2年湖南高考卷)
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题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
-2-



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16题。2013年闵行区一模)
夜到渔家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题目】结合全诗意境.展开合理想象,就行客“欲投宿”时的心理活动,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少于100
【参考答案】示例1:行客踯躅徘徊于柴扉外,心下念道:竹径幽深蜿蜒,前村尚在远处。今夜怕是需借宿于此了。可玉兔既已东升,往来渔船也愈发稀少,怎奈渔家还不归来?……啊,那江上一叶扁舟正向岸边行来,莫不是渔人正寻沙岸泊船?是的,是的!见他身上那蓑衣在春风中拂动。果真归来,甚好甚好!
示例2:江水涨潮,望门投止,趑趄不前。远行一天的我早已疲惫不堪,翘首瞻望柴扉之内,阒无人迹,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晓月初升,竹林深处,可有主人的踪迹?极目远望,江面之上归船已寥寥。攒眉千度,化不开的忧虑。蓦然一叶正在靠近沙岸的小船扑人眼帘,被风带起的蓑衣燃起了我所有的热情,终于等到了……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2011年闵行区二模)
浣溪沙王国维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
【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14.这里的浣溪沙。(1分)
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
-3-


16.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2012年浦东新区二模)
秦楼月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諲:南宋初年词人。②乾龙节: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古人以乾龙喻帝王。14.从艺术风格看,这是一首□□词。(1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芳菲歇”既交代了时令,又为全词定下了感伤的基调。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句融人了词人悠远的惆怅之情。C.上阙在表情达意上虚实相生,富于变化,增强了可读性。D.全词造句平实,用语浅近,篇幅虽短,但内蕴深厚丰富。
16.本词与柳永《雨铃霖》都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14.“浣溪沙”是词牌名15B16B
17.“戏窥鬓影拨流萍”写的是少女静静地看着自己水中的倩影,一直未动。“玉钗斜立小蜻蜓”是说少女看水中美好的自己过于入神,小蜻蜓调皮地立在她的钗头。用小蜻蜓的出现,反衬出少女久久未动,凝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水中影看,可见少女形貌之美。同时,小蜻蜓与人的靠近,又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借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表现出对生活之爱。



例题二.【答案参考】14.1分)婉约15.3分)D
16题:柳词借“晓风残月”抒发的是相恋之人的离别之苦;本词借“晓风残月”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4-


第二讲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09年重庆高考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题目】本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问秦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等内容以及孔尚任为写《桃花扇》多次去秦淮看明亡后遗迹的文化知识可知,作者是在面对亡明之故都遗迹而引发感慨。
第二步,由课文所学知识可知,孔尚任是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其名著《桃花扇》是为反思明亡而作的。
第三步,把当年统治者沉溺歌舞的状况和今天“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的惨状对比,再加上“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的冷清之状,可推知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
在曲中,作者把当年统治者沉溺歌舞的状况和今天“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的惨状对比,又加之以对“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等冷清之状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凄冷落寞之情和抨击统治者荒淫亡国的沉痛之情。
【例题二】2007年安徽高考卷)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题目】结合下片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第一步,从前两句中的“寒山”和“削”可看出鹰迅猛、孤傲、敢于踏碎不平路的特点。第二步,从“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这两句中可看出作者豪迈、勇猛和敢于挑战一切的特点。
第三步,从最后三句可感受到作者以鹰自比,并对鹰捕杀一切“闲孤兔”的赞美之情。
-5-



【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对迅猛、孤傲、敢于踏碎不平路之鹰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豪迈、勇猛和敢于挑战一切的壮志豪情。

【例题三】2009年陕西高考卷)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
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题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注释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范成大归隐之地石湖的夏季景色。根据全诗可知这幅画面由“桥”“水”“阁”“浮萍”“藕花”等意象组成。
第二步,结合生活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可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
第三步,根据藕花象征高洁君子的寓意、和注释中对姜夔和范成大隐士身份的介绍,可推测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范成大的仰慕和赞美之情。

【答案示例】同意:诗人通过写范成大隐居石湖、钟爱莲花的行为,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成大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例题四】2009年全国卷2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题目】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道题虽然问的是后两句,但分析作者的情感必须通盘考虑,解读全诗。
-6-



第一步,划出“秋风”“汉关”“寒云”“冷月”和“西山”等意象,结合注释可知作者描写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而又紧张的夜景。
第二步,结合后两句中的“飞将”和“更”“莫”等词可知,作者和守边战士未被紧张凝重的局势吓倒,反而豪情万丈。
第三步,联系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和注释中作者获胜的历史事实,很容易推出作者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答案示例】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总之,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11年全国高考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题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发现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不见春草,只见古碑。当年何等强盛的秦国如今只剩下一片荒郊。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江河日下,难道也要步秦之后尘?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12年天津高考卷)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题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7-







【答案示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3年江苏高考卷)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题目】“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示例】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例题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13年新课标高考卷)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题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高考卷)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8-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2011年上海十三校联考卷)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旧历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唐朝边界,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遂提笔为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④长门:汉代宫殿名。14.从本诗可见,律诗的颔联利两联须为对仗句。1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概写敌虏南侵、雁群惊散的凄惨场景。B“孤影”“数声”与“四散”呼应,烘托孤独清寂的气氛。C“春风一一回”暗示胡骑终将会遐去,春暖花开指日可待。D.全诗语言形神兼备,于细致描摹中表达对孤鸿的抚慰关切。16.本诗托物言志,试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2013年湖南高考卷)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例题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3年四川高考卷)九日和韩魏公①
-9-







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
1)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例题二.【答案参考】14.颈联15C
16.从“物”的角度,把形单影只的人作为主要意象,生动表现边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凄惨情景,使诗的内容更加形象。从“志”的角度,“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等诗句,在对鸿雁的劝慰中委婉表达诗人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对野蛮战争的否定,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
例题三.【答案参考】(1桃花流水鳜鱼肥。(1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例题四.【答案参考】
-10-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第三讲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13广东高考卷)
鹧鸪天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题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上片中的情景内容。上片中首句即情,由玉笛勾起,后三句写景。
第二步,判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上片明显先情后景,其中“山前水阔暝云低”写水面茫茫,云层低垂,皆因玉笛的哀怨而起,即缘情写景;“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这些景物进一步触发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情,即触景生情。
第三步,注意分值设置,应答为两个要点;注意情景表述的具体化,即要结合文本内容。【答案示例】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例题二】2011年普陀一模)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题目】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解题思路
-11-



第一步:明确句中情景内容。景要抓住“斜阳”“遥山”,情从“独倚西楼”“恰对帘钩”可知为思妇怀人,抒写深闺别怨。
第二步:题干明确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赏析,我们只需要分析情景如何融合,即从什么景见什么情,或从什么情见什么景。答案表述中对景物内容要细加描述,在译出诗句后谨慎润色。第三步:本题与炼句结合考查,因此还要考虑其在内容、结构、手法方面的作用。帘钩本成双,如今郎已去,远望只见遥山,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多一份哀怨。
【答案示例】这首词为怀人之作,抒写的是离愁别绪和深切的思念。1分)“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1分)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1分)“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1分)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宝山二模)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多少年②共传:一起举杯。
【题目】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参考角度一: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
【例题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2012年普陀二模)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①红英间绿苔。【注释】颠倒:心神恍惚。
【题目】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12-



【参考答案】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上阕描写黄莺初啼、微雨细润、嫩草萌生等早春美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对“一年春好处”的喜爱之情,下阕联想人生的兴衰,想象暮春的残花败落之象,与早春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的美好。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2012上海高考卷)
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①那:同。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题目】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2012年浦东新区一模)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北宋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①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①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歌妓。②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
14.诗中的“凤凰台”位于今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古称金陵。(1分)15.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首联以“浩浩”“入海”的眼前景来突出长江的气势和不朽,与下联衰败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B.颔联写当年宫中歌妓随陈后主一起被掳离故国,而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依旧埋在江边的古墓。
-13-


C.尾联写陈后主华美坚固的楼阁已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年年在楼阁故址向荒草诉说不尽的愁意。D.从韵脚和“现实—怀古—现实”的思路看,作品既符合“次韵”的要求,又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潮卷新沙换故洲”一句。(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嘉定区2012学年度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①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商略:商量。②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其生前隐居之地,即是吴松。
14.“点绛唇”是这首词的。(1分)
15.下面对本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A.从燕雁随季节而飞的无心,可见诗人心境的纯朴天然。B.诗人打算追随陆龟蒙一起到天涯,实现自己的救国梦。C.“残柳参差舞”象征南宋衰落但又包含不甘灭亡的意味。D.全词委婉表达了词人凭栏怀古的复杂心情,苍凉悲壮。16.任选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4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福建高考卷)
江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声。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14.南京(1分)
-14-


15.C3分)
16.参考答案要点:指出景情关系(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1分)
这句诗景中融情、吊古伤今,写了湖水不断卷来新沙,天长日久,改换了故洲的模样,抒发了沧海桑田(时移世易、新旧更替、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例题二.【答案参考】14.词牌(1分)15.C3分)
16.(可以从炼字、情景关系等角度分析。)冬日山“清”,而“苦”字写出了山峰孤峭的特点(1分)“商略”,酝酿的意思,形象地传达出黄昏时浓云低垂、山雨欲来的情景(1分)。拟人写山(1分),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1分)例题三.【答案参考】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雁、月、潮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15-




第四讲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08年山东高考卷)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ān)持取、捻弄。
【题目】“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题思路】
第一步:结合诗句指出细节描写的词语。在“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中,“捻”“放”是两个动词。
第二步:语境意义。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词中人物斜倚栏杆,手中捻弄着花枝,放下花枝,面对着日落西山的太阳,默默无语的情态。
第三步:通过动作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捻”“放”这两个动词表现出主人公从爱春到惜春的感情。
【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做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主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也可。
【例题二】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题目】“暗掷金钱卜远人”这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赏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结合诗句指出细节描写的词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中“掷”是个动词。
-16-



第二步:语境意义。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少妇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
第三步:通过动作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掷”这个动词表现出主人公少妇对其丈夫的一片深情。
【答案示例】结句“暗掷金钱卜远人”,承上而来,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其丈夫的一片深情。她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这一细节描绘得维妙维肖,将女主人公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由于诗人善于通过动作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女主人公的遭遇和痴情,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女主人公那勤劳、娇羞、忠于爱情的感人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题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社日①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题目】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17-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题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思乡之情。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2011年上海高考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18-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3.“惊坐起”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赏析。(4分)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141分)古体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例题二.【答案参考】2D
3、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第五讲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中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升赏析诗歌的能力
1)通过高考、模考真题熟悉动静结合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题型2)读懂诗歌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掌握诗歌鉴赏中动静结合的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1)读懂诗歌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掌握方法,活用方法
-19-


教学方法建议指导分析,独立赏析,讲练结合,讨论总结

一、知识梳理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一)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三)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四)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五)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六)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七)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
二、方法归纳
1、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
2、分析“动与静”的关系: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20-



3、阐明“动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
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静态的句子“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所以我们可以表述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动态的句子“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所以表述成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第二步:分析“动与静”的关系。在这首诗歌中,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第三步:阐明“动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作者通过“动静”的手法,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题二】
秋蕊香张耒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题目】上阙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动态的句子“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从疏帘逢隙间穿透进来的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静态的句子“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主人公由室内走出帘外,朱栏绕护的回廓上,一遍又一遍地倚栏望着,从白天盼到黄昏,从黄昏盼到浩月流辉的深夜。
第二步:分析“动与静”的关系。在这首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1-



第三步:阐明“动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作者通过“动静”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答案示例】上阕起首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远望,皓月流辉,是静态描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①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题目】“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22-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题目】简析本词上阕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家童鼾声如雷、江水滔滔,反衬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以此烘托出词人心情之孤寂。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题目】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4-16题。8分)2012年长宁区二模)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14.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1分)15.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23-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6.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2013年松江区一模)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14.白居易号1分)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到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极富层次感。B.颔联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强烈,构图富有美感。C.这首诗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相结合,刻划了友人居住环境的优美。D.尾联显示了主任的可爱,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失落和无法隐居的惆怅。16.任选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辽宁高考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
-24-



14.七绝/绝句/近体诗(1分)15A3分)
16.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例题二.【答案参考】14、香山居士15C
16、角度:想象奇特;炼字;虚实结合;化静为动等。
如诗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饮酒品茶之际,亦可远眺窗外的山川景物,已是令人惬意神往之事,更为其妙的是,远处的五老峰倒影与杯中,溪居的明净边自不待言了。此处一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字极具动感,赋予原本静态的山影以动态形象,化静为动,传神的写出了诗人对溪居环境的清雅淡远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山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例题三.【答案参考】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六讲诗歌中的虚实相生
1)理解何为“虚”与何为“实”
教学目标
2)了解诗词中虚实关系的不同表现3)能够分析虚实相生在古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虚实关系的不同表现分析虚实相生的作用讲练结合,勾连迁移
教学方法建议
-25-


一、知识梳理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往往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描绘抽象无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缅邈。可以看到这里的“虚”与“实”分别对应的是“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事物”。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写诗应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方法归纳
1、结合诗句,明确什么是虚景,什么是实景2、指出虚实关系,指出虚实关系的效果3、表达了作者XXX(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题目】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26-



【解题思路】
第一步,结合诗句,明确什么是虚景,什么是实景。前三联诗人写了:阳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是实景;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这是虚景。
第二步,指出虚实关系,指出虚实关系的效果。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借助想象,扩大意境,第三步,表达了作者XXX(感情)。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表达出诗人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
【答案示例】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例题二】2013年浦东新区一模)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结合诗句,明确什么是虚景,什么是实景。颔联第一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这是虚景;颔联第二句实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这是实景。第二步,指出虚实关系,指出虚实关系的效果。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借助想象,扩大意境,第三步,表达了作者XXX(感情)。从题目“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
-27-



【答案示例】颔联第一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暗示友人行程的遥远与艰辛;第二句实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表达不舍之意。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2008年江西高考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2013年黄浦区二模卷)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唯应谷鸟知。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题目】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颔联虚写想象中的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确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景,情感由失望而欣喜。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送魏二①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②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8-



【注】①该诗作于王昌龄贬谪龙标尉时。②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请简析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题目】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2013年天津高考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考)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9-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1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2011年宝山二模)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①几度:多少年②共传:一起举杯。
14.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2分)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16.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例题二.【答案参考】
14.2分)借代“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0-



15.2分)D(是赠别诗)
16.4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例题三.【答案参考】
14.2分)五言律诗或近体诗;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各1分)15.D3分)“惜”是珍惜的意思)
16.参考角度一: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各1分)
参考角度二: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凄凉之情。/3分)


第七讲诗歌中的对比衬托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的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特点和效果2)掌握学会鉴赏诗歌中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1)通过高考、模考真题熟悉对比衬托在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题型2)读懂诗歌中运用对比衬托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掌握诗歌鉴赏中对比衬托的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建议
1)读懂诗歌中运用对比衬托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掌握方法,活用方法
指导分析,独立赏析,讲练结合,讨论总结

一、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对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1-


二、方法归纳
1、诗(词)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2、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12年宝山二模)

铿(南朝)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题目】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诗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诗歌的最后两句: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而在这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所以把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步: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愁人之所以如此急切、焦躁不安,亟待早早天明,因为他归家心切。所以对比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答案示例】对比,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例题二】2013年普陀区二模)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题目】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32-



第一步:诗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在整首元曲中,昔日的西湖是“笙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西湖是“干戈”“打鱼船,落日沧波”,两者形成鲜明地对比。
第二步: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曲中通过写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答案示例】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题目】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3年宝山一模)
霜天晓角(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①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题目】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结尾三句。
-33-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不说人见大雁,也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来表现人的孤单,更含蓄地表现倚楼人之孤单寂寞。(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独;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寞。
【例题三】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普陀区二模)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题目】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
【参考答案】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有力地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2012年闸北区一模)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4.晚唐诗人(填写作者)也写过《过华清宫》,其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
是荔枝来”2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34-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C.吴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16.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4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3年四川高考卷)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湖北高考卷)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35-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
14.杜牧(杜牧之、杜樊川)“一骑红尘妃子笑”11分)15.2分)D
16.4分)要点:此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运用对比(2分),作者将华清宫内融暖的景象与宫外凄寒的环境构成强烈的对比(1分),鞭挞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1分)(意思对即可)例题二.【答案参考】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
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例题三.【答案参考】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第八讲诗歌中的比喻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比喻比拟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比拟修辞技巧的运用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比喻比拟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建议
1)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比拟修辞技巧的运用2)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比喻比拟的答题步骤1)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比拟修辞技巧的运用2)掌握方法,活用方法
指导分析,独立赏析,讲练结合,讨论总结

一、知识梳理
比喻和比拟是古典诗歌中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法。诗人借助比喻摹形绘色,传情达意,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喻经过联想点化,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36-


故有“无譬不成诗”之说。而比拟,则有拟人拟物两种,诗歌中更多的是拟人。使用拟人,可以融情于物,引发联想,突显感情,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二、方法归纳
1、分析比喻或比拟在诗句中的体现2、比喻或比拟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12年联考卷)
春题湖上
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题目】除了对偶以外,诗歌的画线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比喻或比拟在诗句中的体现。颔联中“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写了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在这里诗人把早稻比喻成线头,把嫩叶比喻成飘带。

第二步:比喻或比拟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旁农作物喜人的长势,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心。同时把西湖的景写得如此优美,,也表现了他对西湖杭州的留恋。
【答案示例】比喻手法: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生动形象描摹出春来西湖旁农作物喜人的长势,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心,也表现了他对西湖杭州的留恋。
【例题二】
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题目】本诗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37-



第一步:分析比喻或比拟在诗句中的体现。“知春”“斗”“才思”这是人才具有的,用在草木上,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第二步:比喻或比拟的表达效果或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用拟人手法。“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情感。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闵行区一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黄庭坚满川②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③。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②川:此指洞庭湖。③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湘水女神,相传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
【题目】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精彩的比喻,请结合具体诗句对其比喻手法的妙用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绾结湘娥十二鬟”一句,作者把君山的一座座山峰比喻成湘娥头上绾起的一个个发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形态,(或表现君山的秀丽美好,或表达了作者对君山的喜爱、欣赏之情。【参考答案2“银山堆里看青山”一句,把湖水涌起的雪白浪花比喻为银山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中湖水波浪的颜色和起伏的形态(或者雨水落在湖面上水花飞溅的场景,或风雨掀起波浪的场景)或表达了作者对雨中景色的喜爱之情。(或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2年重庆高考卷)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题目】“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38-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3年闵行区二模)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陆游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危栈①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题目】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峰回路转、栈道紧贴石壁,瀑布自岩壁倾泻而下的美景;颈联则用比喻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交融起来,描写了山中云气变化移动的情状和江水澎湃汹涌的声势,抒发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2012年徐汇区一模)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邓剡,南宋人,宋亡后被俘,拒不仕新朝,此词为他被押送往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时所作。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
C.词的上阙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D.下阕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15.词人在上阕将自己比做被吹落天涯的枯叶,这样写的好处是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
-39-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浙江高考卷)定林
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8分)2013年安徽高考卷)秋斋独宿
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40-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
14D2分)
15、与“寒秋”“西风”相对应,以无根的枯叶比喻自己失去家国,流落飘荡的情状,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2分)
16“雁”喻指处于离乱之中却向往南归的南宋遗民(其中也包括词人自己)。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之景中,一方面寄寓了他对坚守节操之人的认同,另一方也对同样处境颠沛的百姓怀有无限同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4分)
例题二.【答案参考】
22“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例题三.【答案参考】
8、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蛋蛋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来环境的清冷。
第九讲诗歌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炼字题型的命题特点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炼字技巧的运用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炼字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建议
1)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炼字技巧的运用2)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炼字的答题步骤1)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炼字技巧的运用2)掌握方法,活用方法
指导分析,独立赏析,讲练结合,讨论总结
-41-


一、知识梳理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一)常见的题型变式:
1、把某某字改为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2、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某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方法归纳
1、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特别注意语法现象)2、把该字放入原诗中描述。
3、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手法,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2008年上海高考卷)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题目】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雪”根据诗歌内容,不是指自然界的雪,而是指的白发,“朱”指的是红颜。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诗中描述。这两句写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第三步: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手法。“雪”隐喻“白发”,用了比喻的手法,同时“雪”与“朱”两个字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42-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中的“客思”有作客他乡的哀伤,“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有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的悲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有红颜已老,年华不再的惆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有对官场不满的归隐之意。
【答案示例】“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例题二】2013年上海高考卷)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题目】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过”根据诗歌内容,是指“飞过”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诗中描述。这两句写了: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鸟雀啼叫着飞过春天刚刚开败得落花。
第三步: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手法。在这个句子中“过”没有体现手法,所以这步不做考虑。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从这个情感句中,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的惆怅和要珍惜时光。
【答案示例】“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四、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2013年黄浦一模)
-43-



卜算子陈瓘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注】①陈瓘:北宋朝廷谏官,因正直不苟得罪奸臣屡遭贬逐,此词作于被贬途中。

【题目】赏析画线句中运用“独”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人“独”与月“满”相对,产生强烈对比;诗人独自一人饮酒,月圆却人(家乡)隔千里,不仅蕴含着诗人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且与全词隐喻的面对人生起伏从容淡定的心志相交融,因而显得深沉隽永。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2013年宝山四区二模卷)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题目】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
【答案示例】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高考卷)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44-




【题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答案示例】“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五、课后自我检测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2013年徐汇一模卷)
初到黄州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苏轼时任水曹郎黄州团练副使,领取的薪俸用朝廷造酒后废弃的压酒囊折抵。13.首联中“为口忙”有双关义,即(2分)
14.“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3分)
15.本诗通过议论来表达情怀,从这一角度赏析。3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2013年普陀一模卷)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5.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6.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45-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17.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2012年闸北二模卷)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4.本诗属近体诗中的_______,有首联、颔联、_______、尾联组成。(2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A“三湘”“九派”极言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水势浩淼,为“汉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一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C.全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D.诗中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喜爱,流露出遁世隐逸的消极情绪。16.简析第三联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
【参考答案】例题一.【答案参考】
13.(2分)为生计忙,因言获罪被贬而辗转奔忙。
14.(3分)“知”、“觉”二字,以想像之辞入实见之景,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表达对初到新地生活的憧憬,紧扣题意。
15.(3分)诗人以“逐客”身份自嘲“荒唐”被贬,“不妨”、“例作”等语兼带诙谐与旷达,尾联表面是自惭“无功受禄”,其实是对当权者的鞭挞,以议论表达了诗人自伤、不满又达观的复杂情怀,含蓄而耐人咀嚼。
例题二.【答案参考】15.古体诗16.A
17.“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例题三【答案参考】
142分)律诗(五言律诗)颈联(一处1分)152分)D
-46-



164分)要点:“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1分)“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l分)诗人借用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水势。2分)(意思对即可)
-4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6bcd44e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f.html

《第一讲 诗歌中意象与意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