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规章制度确立

发布时间:2020-07-11 12:0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 必修1分课汇总(岳麓版)

第2课 大一统与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

2018年题组

1.(2018.11·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汉政治——的统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国的古代艺术

【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4·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2.2017·高考·122016年,在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屋、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县制;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屋、仓等随葬品” 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5年题组

1.2015·高考·2据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子》等书以传说贬抑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安作《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高考·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朝,选用啬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

【解析】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高考·2《三国志》称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高考·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013年题组

1.2013·高考·12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 C.汉 D.唐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答案】B

2.(2013·高考·15)公元前221年,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点】朝统一六国

【解析】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齐鲁”),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此外,可将“楚燕齐”谐音为“喊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4.(2013·高考·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考点】从周王朝到帝国的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朝统一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高考卷·13)《史记·涉世家》记载,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 ①②;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2.(2012·高考卷·3)灭六国后,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9·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非子思想主;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可知其特点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可知其特点是主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二中“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成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成功之处是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缺陷是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答案】(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败: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2.2015·高考·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考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2014·高考·37(28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图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国有专营制度)

(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解析】(1)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对四大制度分别加以叙述,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观点的提取根据题干“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进行加工,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可以举例唐朝的强大与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科举制等有很大关系;“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可以举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闭关锁国”、“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都不能够创新结果导致了中国明清后被西方赶超。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4.(2014·高考·37)传国玺

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分)

(1)根据材料,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

【考点】(1)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中六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答案】(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a2892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9.html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规章制度确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