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发布时间:2014-07-23 21:1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魂牵梦绕——《童年往事》

20070909 星期日

演: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制: 许新枝

剧: 朱天文、侯孝贤

人: 徐国良

演: 梅芳、唐如韫、田丰、游安顺

影: 李屏保

乐: 吴楚楚

间: 1985

长: 136分钟

区:中央电影公司出品 中国台湾

获奖情况:

1985 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女配角奖(唐如韫)

1986 年获第三十一届亚太影展评委特别奖

第三十六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 电影评论家协会奖

1987 年获荷兰第十六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电影最佳影片奖。

【剧情梗概】

《童年往事》是导演侯孝贤自传性色彩极为浓厚的一部电影。影片始于阿孝一段沉郁的自白,细数那段一家人自大陆迁台后的童年记忆;这段成长情怀经历父、母及祖母分别过世的阶段,除了对不同阶段的阿孝造成关键性影响,也将整个故事划分成几个重要年代。

【创作风格】

一、长镜头的使用

不使用分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静止长镜头这是侯孝贤特有的风格。在《童年往事》中也十分明晰的体现出来。

在阿孝姐姐即将出嫁的时候,妈妈送给姐姐玉佩和戒指,镜头从姐姐的手部特写逐渐切换到中景,框住母女二人。以淅淅沥沥的雨声和阿孝的唱歌作为背景声音,又把这样的一个送别场景放到了生活的最真实角度进行拍摄,显得那么的平常、平淡。在一个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中,妈妈顾自的讲述她过去的事情,慢慢的讲述。她这一生是如何和阿孝爸爸结婚,怎么生了女儿阿琴,婆婆不高兴,不帮她洗尿布,在坐月子的时候自己洗尿布,领养了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一起养。阿琴吃了拜神用的东西,后来死了。用一种很平和的叙事和平淡无奇的长镜头拍摄。这样的分别没有太大的哀伤,没有激烈的场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忧思与怀念。在一个分离的场合下雨,在下雨天讲哀伤的事情更让人觉得伤心。母女俩没有抱头痛哭,有的只是一个人平平的讲述,一个人静静的听,一个长镜头将这种分别的痛苦降到了最低,却留下了无穷的余味。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姐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出嫁了。

母亲生病了,得了喉癌。从医院回来躺在病床上,姐姐坐在旁边帮妈妈扇扇子,阿忠也在床下坐着。没有太亮的灯光,显得压抑而痛苦,而母亲当时的病正是如此。又一个两分钟的长镜头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了。母亲又开始絮絮叨叨的说,阿忠来信说要体检,问他什么时候当兵,说阿忠太瘦了。今年不用当兵,明年复检,要复检三次。母亲说阿忠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又要教书,回家又要做饭。生阿孝的时候就不一样,有钱又有牛奶……他们家的生活环境就这样交代出来了。没有其他的镜头打断,周围安静得让人害怕,就好像母亲在交代遗言那般漫长、辛苦。

母亲病情加重,在家中呕吐不止,姐姐一直悉心的照顾,让阿孝拿卫生纸。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也同样没有插分镜头,而是使用了115秒的长镜头。将人物的痛苦与环境的压抑升华到最高点。

喜欢长镜头的人自然喜欢,但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铺设让人产生郁闷,无聊的感受。

二、自我的叙述

伴随着长镜头,侯孝贤的电影一般都有自我叙述的感觉。他的影片通常以平和细腻的叙事见长,没有瑰丽的风景,没有曲折的情节,甚至没有悬念和包袱。就好象一个闭着眼睛在摇椅上晒着太阳,讲着故事的老人,自顾自的回忆自己的人生,完全沉湎于自己的叙述,不顾及他的听众,甚至忘记了他的听众是谁,他有没有听众,他只是在自我的欣赏这种感觉。

影片一开始还没有出现画面就用夏日的蝉鸣来烘托出电影发生的氛围。侯孝贤自述“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一些印象。”用这样的一段声音转到家中空镜,开始逐渐出现家中的人物。

在影片结尾,祖母去世了,侯孝贤用了旁白去回忆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蚂蚁在爬,才发现她可能死去多时……”,仿佛惋惜多于悲怆的旁白让整个画面忽然弥漫开一种淡淡的离愁。然而,这样的离愁也只是淡淡的。

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姐姐由此感怀,也开始讲述着她曾经考一女中的事情。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在影片中被抹去,似乎已经游离于影片之外,然而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使得影片不再是电影,而是一次生活的记录,人生的再现。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有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懊悔吗?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如果当初……就好了”。愈发显得真实、真诚、真挚。

上面已经提到了他母亲在叙述自己人生的两段长镜头与自我的叙述。除此,影片中大量使用旁白,简简单单的来讲述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和成长手记。就好像一个老人若干年之后回头来看自己的日记,一切的感觉已经变得淡然。忧伤也好,欢乐也好,懊悔也好都已经因为时间的涤荡而变得简单,变得平静。这样的一种温和也正是侯孝贤电影的基调。

三、细节胜于情调

侯孝贤的电影习惯于追求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偏偏构成了一部又一部感动了整个电影院的作品。

在这部讲述少年孝炎成长经历的影片里,观众可以超越年龄、性别、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与之产生共鸣:小孩子都喜欢偷偷的藏起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免不了被家长误会责罚;祖母都会纵容我们,而我们也都享受着这样的纵容;孩提时期的我们会很沉溺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男孩子的弹珠;小时候的大家也都愿意和同学一起游戏;考试会有作弊、老师和学生的就好像官兵捉贼。都在经历长大,都不免生理的变化、青春萌动,意中人的一句话往往有无穷的力量;总是会不约而同地嚣张叛逆、自以为是、自作多情……

电影大量的运用生活的细节,似有意刻画又似不经意间的再现。

影片开始,小鸟唧唧啾啾的鸣叫声,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种压抑与生动、沉重与轻灵相互交织的情绪氛围;紧接着,出现台湾高雄县政府宿舍的空镜头,阿孝回忆往事的画外音缓缓响起;镜头切换到空无一人的内室,写字台和空着的竹椅;再次切换,父亲已经坐在竹椅上看书,孩子们则在里屋逗逗打打,母亲在厨房忙活,姐姐在院子里照顾炉灶。七个镜头之后,才出片名《童年往事》,伴随着祖母呼唤“阿孝咕”的画外音,故事开始了。在这几个镜头里,已经将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生活习性交代得一清二楚。侯孝贤的电影拖沓吗?又似乎是紧凑的。

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来表现童年的生活。他们的弹珠、爬树、垒球、考试作弊……

父亲把邮票剪下给儿子。阿孝在自己房间把邮票用水浸泡,贴在墙上,很专注。特写放在了集邮册和墙上的邮票上。是的,我们曾经也有过自己喜欢的东西,粗心大意贪玩的我们在看到这些的时候也开始变得沉静、懂事。一切只因为我们有兴趣。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种沉默的爱也让人一览无遗。

祖母和阿孝一次又一次的走那天祖母认为是回大陆的路,在路边,阿孝摘芭乐给祖母。祖母拿着芭乐表演杂技,阿孝也来学着模仿。祖孙二人其乐融融。

这种生活化的情调在《童年往事》中既写实又富有诗意。影片发之于心、满含深情,细节贴近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用一种隽永悠长的情调让人回味无穷。就好像在品味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入口时清新淡雅,吞咽下之后在舌尖好似还有一丝淡淡的余香,让人怀念。电影的平实、淡雅、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镜头语言、细致的生活描写使得《童年往事》就好像是一首清浅却可以流入心田的抒情小诗,细微却可以沁人肺腑的悠远笛声。

平凡的经历与感受让我们产生共鸣,为之欢笑、流泪、发呆、若有所思。是的,如果说王家卫的电影重于情调,那么侯孝贤的影片则长于细节。恰似一首散文诗,仿佛离题千里,却又不可或缺;貌似不经意间,实则刻意求工。

时光流转、重温旧梦。与其说是侯孝贤的镜头打动了观众,不如说是他的电影就像一块坠入水池的落叶,没有激起千层浪却已产生共鸣。微风拂过,虽似无痕,实已吹过,留下余味。我们自己随着电影,打动了自己。

四、三次的死亡与成长

三位至亲的离世被安排得极富层次:父亲的死是突然的、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场停电之后,他留给子女的是心灵的触动,后劲十足;母亲的死是缓慢的、必然的,她带给子女平静、愧疚和解脱;祖母的死是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老早就在筹备后事,数元宝的她竟走到了子女身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生命就是如此无常。她死得那么拖沓,拖沓到儿孙竟然没有觉察!

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有肺病,他的第一次咳血已经暗示了他的病情。但父亲是这个家庭的支柱、经济来源。所有的人都在祈祷着,父亲千万不可以倒下,这个家还需要他。父亲在影片里的话很少,即使是在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于是影片后面姐姐发现父亲的日记给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父亲是害怕把病传染给孩子。然而,一次停电过后,父亲还是那样突然的走了。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姐姐让弟弟们轮流过来和父亲握手。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悲凉。

小孩子或许总是难以长大,父亲去世了,家里少了一个管自己的人,阿孝就那样长大了。享受着一种青春的放肆与自由。无论是在乡野,还是在街道和学校,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在打斗和爱恋,阿孝都在尽情地展呈着盲目的青春与不可遏止的成长。打群架、学校记过、把老师的车胎扎破……这一切难道真的都是那个曾经考上省立凤中的好学生吗?父亲的死亡带给他的是放荡,青春期的叛逆,逆向的成长也正在他的欢愉中一点点的流逝。

这种无限制的轻松在母亲生病期间也没有得到改变。相反,阿孝开始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看禁书,去到健身房发泄剩余的精力,并在睡梦中第一次体会到遗精,甚至进入妓院。为了替朋友争面子,卷入到你死我活的派仗之中。

然而,毕竟还是要成长的。母亲病重期间,他开始有点明白了。尽管也很想出去打架,但是还是选择了放弃。终于的,母亲毫无悬念的去世了。姐姐和阿忠又走了,只剩下阿孝再一次担起这个家庭的重任。

母亲死的时候,祖母就躺在榻榻米上,是安详的睡觉吗?母亲死了,阿孝也长大了。“一年以后,祖母也去世了。祖母去世的那个月,一直躺在榻榻米上面没有起来过,大小便都不能控制了。那时候家里只有我跟两个弟弟,请来医生,医生说太老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祖母手背上爬着蚂蚁的时候,祖母不知道已经去世多久了。后来我们找了收尸的人来清理,当他们翻开祖母的尸体,发现有一面都溃烂了,那个收尸的人狠狠地看了我们一眼,不孝的子孙,他心里一定是这样在骂我们。”影片一开始祖母就在整理去阎王殿的钱,却到了影片的结尾祖母才去世。一切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祖母的死很拖沓,拖沓到已经没有任何感觉。究竟是麻木不仁还是坦然接受天命?悲凉、荒谬、复杂一如祖母留在凉席上的遗迹般惊心刺目。

五、悄悄流淌的音乐

影片的音乐恰到好处,当你认为它该奏响时常常难觅其踪,而在你不抱期望时它却倏忽而至、不经意地现身,有如悄悄流淌的时光。

每一次音乐响起我们看到的总是童年的温馨。

第一次在自述的时候响起,出现父亲在书房里的画面,小孩子在厅堂里打闹,姐姐在庭院里干家务,帮着妈妈在厨房里干活,一家人的生活环境、身份就这样在轻柔的音乐中交代清楚。伴随着祖母的一声呼唤,电影的名字才姗姗来迟。音乐响起时,总是很少有人物的对话,似乎就是给我们以足够的空间和心灵去享受这样一首春风化雨般的音乐。

电影行至13分,音乐在阿孝的洗碗声中慢慢响起,随之第二天阿孝和小朋友又出去捡东西,做陀螺玩。孩子的懂事、长大与天真烂漫交织在一起。3分钟小桥流水般流畅的音乐轻轻的在耳边响起,润心无声。

半小时之后,父亲在书房里写字,音乐再一次飘然而至,不知从何开始,仿佛天外飞来的一米阳光。心情也就这样舒适起来。后院里祖母和姐姐哥哥在收拾院落,阿孝在绑着铁丝。邮递员来了,阿孝把信给父亲递过去,等着父亲看信,拿走了那一张邮票。似乎不应该就这样结束。很快的,伴随着墙上照片的特写,几张旧照片,音乐又一次如期而至。但很快就戛然而止。舒缓的节奏,充分的留白让我们有足够的心情慢慢的静静的欣赏。

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和祖母在路边吃东西,再一次走那条回大陆的路时候,熟悉的音乐又一次响起。简简单单的钢琴,仿佛不是在耳边想起,一个个的音符仿佛是敲在我们的心上,而是用音乐去唤醒我们童年最真实的体验。阿孝和祖母一起摘芭乐,祖母带着阿孝玩耍,在音乐的伴随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甜蜜,让人羡慕和心旷神怡。好似一泓清泉从心底潺潺流过,沁人心脾,撩人心念。

阿孝长大了,这样一曲简单的钢琴曲也就不再有了。直到他把信递给了他喜欢的女生。

这首曲子是平静淡定的,却包含深情,足以勾起听者最细微的触觉;它不紧不慢,平淡却又个性鲜明,就那样姗姗而来,扣人心扉。它用一种淡定感染者人,简单的曲风朴实、清纯,就好像整部电影的风格一般。

我来评评

《童年往事》是一部很吸引我的影片,因为我就是一个非常眷恋于回忆童年的人。虽然年幼的一些时光并不完美,甚至并不美好,但童年的日子总是挥之不去的,因为那是我们生命中一段很短的时光她很纯真,很纯粹,也很纯净。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一个台湾的童年,一个从大陆移民到台湾孩子的童年,这个看似遥远的童年仿佛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童年往事》传递了一种悠悠的成长之旅。静谧的固定镜头,祖母用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一切都似乎那么淡然,那么熟悉。

侯孝贤曾经说过:“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整部电影有一种淡淡的离愁,像轻烟一样看得到,但却把捉不到,只能用心区细细的体会。故土情结、乡土气息、田园风情、童年的娱乐、成长的经历、爱情的萌动、对逝去时光的追忆缅怀、面对社会变动的迷惘、困惑、不安以及省思……所有这一切全都汇成了属于那个时代里那代人的鲜明印记。

《童年往事》是淡雅的,飘然而至的,就好像影片里的音乐一样。简单、轻松。时光、年华、生命不可重复、不可预演、不可挽回、短暂易逝、独一无二、充满缺憾、令人叹息,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失落的淡淡的缺失美才让人觉得回忆的珍贵完美。

有人说,侯孝贤的作品是浪漫的,诗化的。在影片中,时光也又了形态,它是清清的、浅浅的、静静的、悄悄的、温温的、脉脉的、轻轻的、暖暖的、淡淡的、冷冷的……不管怎样,都是简简单单的,别具风致。

品味这部电影,究竟是入口留香的茉莉花茶还是一泓轻抚心灵的清泉?是飘然而过的轻烟还是温柔拂面的微风?初春的萌动,很轻,轻到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在不经意间什么都已经发生了;一片茶落入杯中,很清,清到没有颜色,但在弹指间已成为一杯茶水。这就是《童年往事》给人的感觉。不精心中的刻意勾起了所有人对童年的追忆,对青春的怀念。仿佛行走在一条漫长漫长的乡间小路,淳朴、清新,周围的景物好似相似但却微微有些不同。打着哈欠往前走,却又不愿错失任何风景一般。

其他评论

在台湾,我对电影和人都喜欢的就只有他,而且我很敬重他,(你知道不像尊敬长辈,因为那有点勉强意味。)而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敬重。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很像他在电影方面的表现,总能在自然中表达出他的大气魄。

——吴念真

除了侯孝贤,很难想象还会出现这么一位电影导演,能在回顾童年往事的过程中,将生与死、去与来、哀与恐的命题如此强烈、却又如此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生命体悟,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电影记忆。正如影片的英文名称“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为生而死,向死而生。通过自传的撰写和阅读,死者的生命在生者的生命中得到复活或延续,同样,通过认真的反思和追寻,生者的生命也将在死者的生命中得到理解和阐释。为生而死,向死而生,这一时间和自然的法则初显在《童年往事》中,并会在侯孝贤今后的影片里一再出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6b3a013c1ec5da50e270bd.html

《《童年往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